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é yǒu fán yán
成语注音:ㄗㄜˊ ㄧㄡˇ ㄈㄢˊ ㄧㄢˊ
成语简拼:ZYF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嘖有煩言
成语英文:there are a lot of complaints成语法文partout s'élèvent des plaintes,des récriminations
成语解释 啧:争辩;烦言:气愤不满的话。形容议论纷纷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分句;指争论
近义词 怨天尤人 
反义词 交口称誉、口碑载道
成语接龙 1、啧有烦言 
2、啧有烦言→言高语低 玉成其事 圆颅方趾 趾踵相错 
3、啧有烦言→言行相诡 长安少年 云合雾集 益国利民 议事日程 
4、啧有烦言→言近意远→远年近岁 正己守道 
5、啧有烦言→言清行浊 中风狂走 远见卓识 雨散云飞 
成语示例 (1)我辈与之遗老,本不能志同道合 
(2)…头如丐。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
(3)…曰:『因汝无状,以菩萨刀穿汝胫股;犹不自悔,啧有烦言。本宜送拔舌狱,念汝一念刚鲠,姑置宥赦。汝兄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齐天大圣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啧有烦言”几个大字。
(2)慧慧写不出成语“啧有烦言”,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3)美依哥哥 
(4)小萌不会写成语“啧有烦言”的最后一个字。
(5)绣湖中学的寒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啧有烦言”。
(6)难怪这几年朝野上下对长江水师啧有烦言。
(7)我辈与之遗老,本不能志同道合,其啧有烦言,正是应有之事。见《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
(8)对于左宗棠借重民息的洋债,啧有烦言,这是胡雪岩也知道的;如今听徐用仪提到均宝,正说到心事上,不由得便将身子凑了过去,声音也低了。
成语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啧 啧:zé 1、<动>争辩;人多口杂。《荀子·正名》:『愚者之言。芴然而粗,啧然而不类。』《左传·定公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啧啧] (1)虫、鸟的叫声。(2)赞叹声。
有 有:yǒu 1、<动>与『无』相对。《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动>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动>掌握。《察今》:『有道之士 以近知远 有作其芒 
烦 烦:fán 1、<名>发热头痛。《说文》:『烦,热头痛也。』2、<形>烦躁;烦闷。《孔雀东南飞》:『怅然心中烦。』3、<形>繁杂;琐碎。《尚书·说命》:『礼烦则乱。』4、<动>烦扰;搅动。《史记·乐书》:『水烦则鱼鳖不大。』5、<动>烦劳;麻烦。常在请示他人做事时用作恭谦之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言 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 言归于好 
啧 啧:《丑集上·口字部》《唐韵》《集韵》□士革切,音赜。《说文》大呼也。《广韵》□啧,叫也。又与赜通。《左传·定四年》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洽也。〈注〉啧,至也。〈疏〉易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谓见其至深之处。赜亦深之义也。谓至于会时,有烦乱忿争之言,无才辨者,莫之能治也。又《管子·桓公问》名曰啧室之议。〈注〉谓议论者言语讙啧。《荀子·君道篇》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又《广韵》《集韵》《韵会》□侧革切,音责。《广韵》大呼声。又《集韵》啧啧,鸣也。《尔雅·释鸟》宵鳸啧啧。《释文》啧,庄革反。又《韵会》争言貌。《左传·定四年释文》啧,士责反。一音责。《广韵》或作謮。
有 有:《辰集上·月字部》(古文)《唐韵》云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九切,□音友。《说文》不宜有也。《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声。《九经字样》有,从月。从冃,伪。又《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系辞》富有之谓大业。又《诗·商颂》奄有九有。〈传〉九有,九州也。又《左传·桓三年》有年。〈注〉五谷皆熟书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质也,寀也。又姓。《论语》有子。〈注〉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韵》尤救切。与又通。《书·尧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诗·邶风》不日有曀。〈注〉有,又也。又《韵补》叶羽轨切。《前汉·叙传》文艳用寡,子虚乌有。寄言淫丽,托风终始。又叶演女切。《徐干·齐都赋》主人盛飨,期尽所有。三酒既醇,五齐惟醹。
烦 烦:《巳集中·火字部》《唐韵》附袁切《集韵》《韵会》符袁切,□音樊。《说文》热头痛也。又《增韵》不□也。《书·说命》礼烦则乱。又《玉篇》干烦也。《左传·僖二十九年》敢以烦执事。又《礼·乐记》卫音趋数烦志。〈注〉烦,劳也。又《左传·定二年》啧有烦言。〈注〉烦,言忿争。又《增韵》闷也。《史记·仓公传》病使人烦懑。又鸟名。《司马相如·上林赋》烦鹜鷛□。〈注〉徐广曰:烦鹜,一作番□。《汉书·音义》烦鹜,凫也。郭璞云:烦鹜,鸭属。又地名。《战国策》袭燕楼烦数县。〈注〉楼烦,属鴈门。又叶符筠切。《陈琳·大暑赋》料救药之千百兮,只累热而增烦。燿灵管之匪念兮,将损性而伤神。又叶汾洽切。《宋玉·神女赋》淡清静其愔嬺兮,性沈祥而不烦,意似近而既远,若将来而复旋。《嵆康·琴赋》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
言 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 载笑载言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