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凫楚乙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uè fú chǔ yǐ成语注音:ㄩㄝˋ ㄈㄨˊ ㄔㄨˇ ㄧˇ
成语简拼:YFCY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越鳬楚乙
成语解释
同一只飞鸿,有人以为野鸭,有人以为燕子。比喻由于主观片面,对于事物认识不清而判断错误。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看法不一
成语示例
(1)越凫楚乙休题品,识字何曾为近名。▼柴萼《李纫兰》
成语造句
(1)虎仔不会写成语“越凫楚乙”的最后一个字。
(2)可儿写不出成语“越凫楚乙”,导致期末考试仅97分。
(3)练习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越凫楚乙”几个大字。
(4)帅焯大哥哥给潇妤和倩葭讲了“越凫楚乙”的典故。
(5)镇雄县五德中学的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越凫楚乙”。
成语出处
南朝·齐·张融《门论》:『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越越:yuè 1、<动>越过。《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2、<动>到;及。《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3、<动>传播;传扬。《叔向贺贫》:『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4、<形>高亢;激扬。《石钟山记》:『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5、<副>更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6、<名>古代对南部或东南部民族的统称。《过秦论》:『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凫凫:fú <名>野鸭。《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凫茈] 茡荠。《后汉书·刘玄传》:『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而食之。』
楚楚:chǔ 1、<名>本是一种丛生灌木,又叫『荆』;古代取其条作打人的工具。《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2、<形>痛苦,悲痛。《柳毅传》:『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3、<形>鲜明,整齐。《战国策·齐策》:『不韦使楚服而见。』4、<名>周代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位于长江中下游,后来这一带地方也称楚。《樊姬》:『樊姬,楚国之夫人也。』《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楚楚] 1.形容衣服鲜明整洁。2.草木丛生的样子。3.形容哀痛、凄苦。陆九洲《送毛元善序》:『视其衣裳冠履,则皆楚鲜明。』[楚辞] 1.指先秦楚人所作的诗,包括屈原作品中形式近于《诗经》体的诗。2.指屈原创造的一种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的新体诗。3.指秦朝以后文人仿屈赋作的新体诗。4.指汉朝刘向对上述这一批诗进行辑选而成的一部诗歌总集。[楚毒] 1.苦刑。2.痛苦。[楚歌] 楚国人用方言、土调唱的歌。《垓下之战》:『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楚掠] 拷打。[楚切] 凄苦。[楚囚] 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用以借指处境窘迫的人。[楚挞] 用棍杖殴打。
乙乙:yǐ 1、<名>天干第二位。《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2、<名>同『』。燕子。张融《答周颙书》:『非鳧则乙。』3、<动>打钩。古人看书时在书上打一个钩作标记,表示看到某处,或某处文字有脱误。《史记·滑稽列传》:『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
越越:《酉集中·走字部》《广韵》《集韵》《韵会》□王伐切,音粤。《说文》度也。《玉篇》踰也。《易·系辞传》亲而不越。〈注〉各得其序,不相踰越。《礼·曲礼》戒勿越。〈疏〉戒慎毋得踰越。又《书·太甲》无越厥命。〈传〉越,坠也。《左传·僖八年》恐陨越於下。〈注〉陨越,颠坠也。又於也。《书·高宗》越有雊雉。〈传〉越,於也。《诗·□风》越以鬷迈。〈传〉越,於也。又远也。《书·泰誓》予曷敢有越厥志。〈注〉越,远也。又瑟下孔为越。《仪礼·乡饮酒礼》二人皆左何瑟,后首挎越。〈注〉越,瑟下孔也。《礼·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按《仪礼》《礼记》越皆如字读。《字汇》音活,非是。又躐也。《礼·王制》越绋而行事。〈注〉越,犹躐也。又《礼·缁衣注》越之言蹷也。又散也。《左传·昭四年》风不越而杀。〈注〉越,散也。又《尔雅·释言》越,扬也。〈注〉谓发扬。《周语》汨越九原。〈注〉越,扬也。《晋语》使越于诸侯。〈注〉发声闻也。又迂也。《鲁语》越哉,□孙氏之为政也。〈注〉越,迃也。又失也。《淮南子·精神训》嗜慾者使人之气越。〈注〉越,失也。又国名。《左传·宣八年》盟吴、越而还。〈注〉越国,今会稽山阴县也。《吴越春秋》少康封其庶子於越。又姓。《史记·管晏传》越石父。《潜夫论》越象。又布名。《后汉·马皇后纪》白越三千端。〈注〉白越,越布。又与粤通。○按《史记》南越、东越,汉书作粤。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户括切,音活。《礼·礼运》越席疏布。〈注〉越席,翦蒲也。《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越席,结草。《广韵》或作趏。又《韵补》叶兪芮切。《曹植·王粲诔》人命靡常,吉凶异制。此欢之人,孰先陨越。又叶鱼橘切。《□琳·玛瑙勒赋》瑰姿玮质,纷葩艳逸。英华内照,景流外越。
凫凫:《亥集中·鸟字部》《唐韵》防无切《集韵》《韵会》冯无切《正韵》逢夫切,□音扶。《尔雅·释鸟》舒凫,骛。《郭注》鸭也。〈疏〉野曰凫,家曰鸭。〈又〉凫,雁丑,其足蹼,其踵企。《郭注》凫雁脚间有幕蹼属相着,飞即伸其脚跟企直。〈疏〉丑类也。〈又〉鸍,沈凫。〈注〉状似鸭而小,背文青色,□脚红掌,短喙长尾。《诗·郑风》弋凫与雁。又《大雅》凫鷖在泾。〈注〉凫,水鸟。鷖,凫属。又《南越志》有私凫栖息松间不水处,宿必以树。又《扬子方言郭注》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寇凫。又《山海经》鹿台山有鸟,状如雄鸡,人面,曰凫徯。又官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正字通》凫入水不溺,以名钟工,取虚浮之义。又山名。《诗·鲁颂》保有凫绎。〈注〉凫绎,二山名。又凫丽山。见《山海经》。又鱼凫,人名。蜀山氏之君也。见《成都记》。又凫茨,草名。《后汉·刘玄传》人掘凫茨而食。又《广韵》茆凫,葵也。俗省作凫。《尔雅·释鸟》鸍,沉凫。《说文》□shū部:凫,舒凫,鹜也。从鸟□声。考证:(《扬子方言郭注》江东有小凫,其多无数,俗谓之冠凫。)谨照原文冠凫改寇凫。
楚楚:《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正韵》创举切《集韵》创阻切,□粗上声。或作□。《说文》丛木也。一曰荆。《诗·小雅》楚楚者茨,言抽其棘。〈注〉楚楚,茨棘貌。又《诗·召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疏〉荆属。薪虽皆高,楚尤翘翘而高也。又《礼·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注〉楚,荆也。扑挞犯礼者。又苌楚,草名。羊桃也。《诗·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又楚楚,鲜明貌。《诗·桧风》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又辛楚,痛也,别作憷。《陆机·与弟士衡诗》慷慨含辛楚。又国名。《书·禹贡》荆州之域,周熊绎始封。又三楚,地名。《史记·货殖传》淮北郡、□汝南郡,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南楚也。又南方曰楚。《后汉·史岑出师颂》朔风变楚。《李善注》朔,北方也,楚,南方也。又姓。《左传》晋龟卜楚丘,赵襄子家臣楚隆。又《唐韵》《韵会》□疮据切,粗去声。楚利也。又木名。出正山。又《类篇》山於切,音疎。《杜甫·送孟十二诗》秋风楚竹冷,夜雪巩梅春。又叶弭沼切,音杪。《前汉·楚元王传》太上四子,伯兮早夭。仲氏王代,斿宅是楚。
乙乙:《子集上·乙字部》《唐韵》於笔切《集韵》亿姞切《韵会》《正韵》益悉切,□音鳦。十干名。东方木行也。《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月在乙曰橘。《前汉·律正志》奋轧於乙。《京房易传》乙,屈也。又凡读书,以笔志其止处曰乙。《史记·东方朔传》朔初上书,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三月乃尽。又唐试士式,涂几字,乙几字。抹去伪字曰涂,字有遗脱,句其旁而增之曰乙。又《太乙数》有君基太乙,五福太乙诸名。又《前汉·艺文志》有天乙三篇。〈注〉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假托也。又姓。汉南郡大守乙世,前燕护军乙逸,明乙瑄,乙山。又《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礼·内则》鱼去乙。〈注〉鱼馁必自肠始,形屈如乙字。一说鱼腮骨,在目旁,如篆文乙,食之鲠不可出,去之乃食。又《茅亭客话》虎有威如乙字,长三寸许,在胁两旁皮下,取得佩之,临官而能威衆[音zhòng]。无官佩之,无憎疾者。《苏轼诗》得如虎挟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