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uán bì guī zhào
成语注音:ㄧㄨㄢˊ ㄅㄧˋ ㄍㄨㄟ ㄓㄠˋ
成语简拼:YBG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原璧歸趙
成语解释
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指原物归还,并无损失。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同]完璧归赵、物归原主
成语示例
(1)《冷眼观·第一八回》:『敢是有甚麽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麽?』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原璧归赵”几个大字。
(2)典琰叔叔给倪楠和滢汤讲解了“原璧归赵”的历史故事。
(3)鸽子写不出成语“原璧归赵”,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4)南平七中的叶赫那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原璧归赵”。
(5)小冬不会写成语“原璧归赵”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清·王浚卿《冷眼观》第十八回:『[你]敢是有甚么方法,能把那位客人失去的四百番花边,原璧归赵么?』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归赵归赵:[guīzhào] 把原物还给本人,语出『完璧归赵』。臣果住监司,牧守邻道謉遗不下数十万,恶以归赵,未敢分毫指染。――宋·郑兴裔《请禁传謉疏》。
原原:yuán 1、<名>水源。[引] 根源;本源。《货殖列传序》:『此四者,民所认食之原也。』后来写作『源』。2、<动>推究;推求原因;探究。《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可以知之矣。』3、<名>平原;原野,指战场。《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4、<副>再。《灌园叟晚逢仙女》:『你可要这花原上枝头么?』5、<动>赦免。《三国志·张鲁传》:『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原本] 书的初刻本。事物之所由起。追溯事物之由来。[原人] 谨慎老实的人。
璧璧:bì 1、<名>圆形扁平中央有孔的玉。《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2、<名>泛指美玉。《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得楚和氏璧。』[璧合] 像美玉结合在一起,比喻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璧人] 称赞人仪容美如璧玉。[璧谢] 不受馈赠之物,并表谢意。
归归:guī 1、<动>女子出嫁。《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2、<动>返回;回去。《屈原列传》:『楚兵惧,自秦归。』[又] <动使动>使……返回。《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3、<动>送回;归还。《廉颇蔺相如列传》:『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4、<动>归向;归聚。《赤壁之战》:『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5、<动>归依;归附。《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6、<名>结局;归宿。《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归田园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7、<动>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8、<名>珠算一位数除法。9、<动>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宁] (1)妇人回娘家看望父母。(2)有时亦指男子回家省亲。:『归。』[归田] 旧时称辞官还乡。
赵赵:zhào(1)周朝国名,在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2)旧诗文中指今河北南部。(3)姓。
原原:《子集下·厂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元。《说文》高平曰原,人所登。《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其山林泽坟衍原隰之名物。《礼·月令》孟夏,令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又《前汉·食货志》农渔商贾四者,衣食之原。《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於天。《司马相如传》尔陿游原。〈注〉孟康曰:原,本也。又《尔雅·释言》原,再也。〈疏〉重再也。《易·比卦》原筮元永贞。《朱传》必再筮,自审有元善长永正固之德。《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注〉末,勿也。谓所食之余,不可再进也。《前汉·礼乐志》以沛宫为原庙。〈注〉师古曰:原,重也。言已立正庙,更重立也。又《韵会》推原也。《易·系辞》原始要终。《前汉·薛宣传》原心定罪。〈注〉师古曰:原,谓寻其本也。《管子·戒篇》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注〉原,察也。又宥罪曰原。《晋书·潘岳传》会诏原之。又通作源。《前汉·食货志》犹塞川原为潢洿也。〈注〉师古曰:原,谓水泉之本也。又姓。《广韵》孔子弟子有原宪。《前汉·赵广汉传》颍川大姓原褚。〈注〉原褚,二姓也。又州名。《韵会》汉高平县,魏为镇州,又攺原州。又《韵补》叶虞云切。《史记·叙传》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幷[同并]于秦。
璧璧:《午集上·玉字部》《唐韵》北激切《集韵》《韵会》必益切《正韵》必正切,□音辟。《说文》瑞玉,圜器也。《玉篇》瑞玉圜以象天也。《白虎通》璧者,外圜象天,内方象地。《诗·卫风》如圭如璧。《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注〉肉,边也。好,孔也。又星名。《诗·卫风·定之方中疏》璧居南则在室东,故因名东璧也。通作辟。又《韵补》叶必洛切,音近博。《江淹·拟曹植亲诗》君王礼英贤,不吝千金璧。从容冰井台,清池映华薄。
归归:《辰集下·止字部》《唐韵》举韦切《集韵》居韦切,□音騩。还也,入也。《诗·小雅》薄音旋归。又还所取之物亦曰归。《春秋·定十年》齐人来归郓、讙、龟阴田。又《礼·祭义》父母全而生之,予全而归之。《孟子》久假而不归。皆还复之义。又《春秋·隐元年》归惠公仲子之賵。《杜注》归者,不反之辞。《桓七年》突归于郑。《谷梁传》归,易辞也。又依归也。《诗·曹风》于我归处。《毛传》归,依归也。又归附也。《谷梁传·庄二年》王者,民之所归往也。《诗·大雅》岂弟君子,民之攸归。又《说文》女嫁也。《诗·周南》之子于归。《礼·礼运》男有分,女有归。又《谷梁传·隐二年》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注〉嫁而曰归,明外属也。反曰来归,明从外至也。《左传·庄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夫人归宁曰如某,出曰归于某。又投也,委也。《左传·襄三年》请归死于司败。又《前汉·申屠嘉传》鼂错恐自归景帝。〈注〉师古曰:自首于天子。又与也,许也。《论语》天下归仁焉。又合也。《礼·缁衣》私惠不归德。〈注〉谓不合於德义。又终也。《左传·宣十一年》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又归妹,卦名。又三归,台名。《史记注》三归,取三姓女也。又指趋曰归。《易·系辞》殊途而同归。《史记·李斯传》覩指而识归。又道家有八归。《参同契》九还、七返、八归、六居。〈注〉八归者,天三生木,地八成汞,戊己一合,木汞之真,归炼鼎中,故曰八归。又《谢察微·算经》有归法,归已入之数也。又归藏,黄帝《易》名。一曰殷《易》。《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二曰归藏。〈注〉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之于中。此《易》以纯坤为首,故名。又《尔雅·释亲》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侄之子为归孙。又馈也。《论语》归孔子豚。《晋语》不腆敝邑之礼,敢归诸下执政。又山名。《山海经》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又州名。《广韵》本春秋夔子国,武德初,割夔州之秭归巴东二县,置州,取归国为名也。《广舆记》今属荆州府。又姓。又归邪,星气名。《前汉·天文志》如星非星,如云非云,名曰归邪。归邪出,必有归国者,邪音虵。又忘归,矢名,见《公孙子》。又姊归,鸟名。当归,药名。又《集韵》求位切,音匮。同馈。《说文》饷也。亦读如字。义见上。籀省作□。汉□作归。考证:(《周礼·春官》大占掌三易之法。)谨照原文占改卜。法改灋。
赵赵:《酉集中·走字部》《广韵》治小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绍切,□音肇。《说文》趍赵也。又《释名》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又《广韵》赵,少也,久也。又姓。《史记·赵世家》缪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又国名。《前汉·地理志》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又《扬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间谓之赵。〈注〉赵当作兆,声之转也。中国亦呼杠为挑牀,皆通也。又《集韵》徒了切,音窕。□或作□,通作赵。刺也。《诗·周颂》其鎛斯赵。〈传〉赵,刺也。〈笺〉以田器刺也。又《集韵》起了切。《诗·周颂·释文》沈重读。又同掉。《荀子·赋论篇》头銛达而剽赵缭者耶。〈注〉赵,读为掉。掉,缭长貌。又《韵补》叶文吕切。《崔駰·达旨》鲁连辨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唐且华颠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考证:(《说文》趋赵也。)谨照原文趋改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