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之合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án jīn zhī hé成语注音:ㄧㄢˊ ㄐㄧㄣ ㄓㄧ ㄏㄜˊ
成语简拼:YJZ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延津之合
成语解释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同『延津剑合』。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延津剑合
成语接龙
延津之合→合衷共济→济世安民→民殷国富→富国彊兵→兵临城下→下笔成文→文觌武匿→匿影藏形→形色仓皇→皇天后土→土龙沐猴→猴头猴脑→脑满肠肥→肥马轻裘→裘敝金尽→尽如人意→意往神驰→驰名天下→下笔千言→言必有中→中庸之道→道寡称孤→孤鸾寡鹄→鹄形菜色
成语造句
(1)鸿遇哥哥给欢琪和阑娴介绍了“延津之合”的成语典故。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延津之合”几个大字。
(3)小滨写不出成语“延津之合”,所以昨天考试只得了99分。
(4)小茜不会写成语“延津之合”的最后一个字。
(5)长清区武庄中学的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延津之合”。
(6)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见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
成语出处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扫眉才子,慧业文人,时节因缘,不得不为「延津之合」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延延:yán 1、<动>延长;延续。《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2、<动>蔓延;扩展。《赤壁之战》:『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3、<动>引进;迎接。《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4、<动>邀请。《桃花源记》:『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纳] 接收;采纳。[延誉] 传扬名声。
津津:jīn 1、<名>渡口。《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五津。』2、<名>门路;门径。《晋书·陶侃传》:『欲之,困于无津耳。』3、<名>津液,中医称人体内分泌的汗、泪、唾液等一切液体。《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又] 特指唾液。陆佃《埤雅·释草》:『今人望梅生津,食芥坠泪。』4、<名>泛指其他液汁。《采草药》:『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则津泽皆其根。』[津津] (1)凶恶的样子。(2)洋溢、充盈的样子。(3)兴趣浓厚的样子。[津梁] (1)桥梁。(2)喻指桥梁作用的事物。(3)佛教用佛法引渡众生。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合合:hé 1、<动>闭;合拢。《孔雀东南飞》:『两家求合葬。』2、<动>聚集;会合。《汉书·晁错传》:『合以小攻大。』《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3、<动>配合;匹配。《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孔雀东南飞》:『岂合令郎君。』4、<动>符合;适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5、<动>交配;性交。《论衡》:『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与相合者,异类故也。』6、<动>接战;交锋。《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时。』[又] 两军交锋一次称一合。《失街亭》:『引军杀来,下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7、<形>全;满。《灌园叟晚逢仙女》:『合家大小哭哭啼啼。』8、<动>对;核对。《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9、<副>该;应当。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10、<介>与;同。文康《儿女英雄传》:『有话合你说。』11、<名>通『盒』。王建《宫词》:『黄金合里盛红雪。』《杨修之死》:『一合酥。』
延延:《寅集下·廴字部》《唐韵》以然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然切,□音綖。《说文》长行也。又《广韵》进也。《礼·射义》孔子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仪礼·觐礼》□者延之曰升。〈注〉从后诏礼曰延。延,进也。又《尔雅·释诂》长也。《扬子·方言》延永,长也。凡施於年者谓之延,施於衆[音zhòng]长谓之永。《班固·西京赋》正十二之延祚。又《广韵》远也。《史记·蒙恬传》延袤万余里。又《尔雅·释诂》□也。〈疏〉铺□也。又《正韵》纳也。《前汉·公孙弘传》弘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又《集韵》及也。《书·大禹谟》赏延于世。又《广韵》税也,言也。又《韵会》迁延也,淹久貌。《左传·襄十四年》晋人谓之迁延之役。〈注〉迁延,却退也。《张衡·西京赋》迁延邪睨。〈注〉李善曰:迁延,引身也。又盘屈曰宛延。《扬雄·甘泉赋》扬翠气之宛延。〈注〉宛延,长曲貌。又《尔雅·释诂》间也。〈疏〉谓间□。今墓道也。《左传·隐元年隧而相见注》隧若今延道。又《韵会》州名。汉高奴县,后魏置延州。又地名。《左传·隐元年》至於廪延。〈注〉廪延,郑邑。□留酸枣县北有延津。又《昭二十七年》延州来季子聘於上国。〈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来。又《前汉·地理志》张掖郡有居延县。〈注〉居延泽在东北,古文以为流沙。又姓。《后汉·延笃传》笃,南阳人,为京兆尹。又《集韵》以浅切,音演。冕上覆也。《礼·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集韵》或作綖。又《广韵》于线切《集韵》《韵会》延面切,□音羡。《集韵》延,及也。《张衡·西京赋》重闺幽闼,转相踰延。望□窱以迳庭,渺不知其所返。〈注〉延言互相周通。
津津:《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将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资辛切,□音蓁。《说文》渡也。《书·泰誓》大会于孟津。《正义》孟是地名,津是渡处。又润也。《周礼·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泽,其民黑而津。又星次名。《尔雅·释天》析木谓之津。又星名。《甘氏星经》天津九,星在虚北河中,主津渎,津梁。又河津。《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鱼不能上,上则为龙。又楚地名。《左传·庄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败于津。又观津,县名。《舆地广记》本赵地,汉为县,属信都郡。又济渡后学之意。《刘勰·新论·崇学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学不传。又津津,溢也。《庄子·庚桑楚》其中津津乎犹有恶。又《韵补》叶将先切,音牋。《黄庭经》中有童子冥上□,主诸六府九液源,外应两耳百液津。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合合:《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合切《集韵》《韵会》曷合切《正韵》胡阁切,□音盒。《说文》合口也。又《玉篇》同也。《易·乾卦》保合太和。《诗·小雅》妻子好合。又配也。《诗·大雅》天作之合。《前汉·货殖传》蘖麴盐豉千合。〈注〉师古曰:蘖麴以斤石称之,轻重齐则为合。盐豉以斗斛量之,多少等亦为合。合者,相配耦之言耳。又会也。《礼·王制》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注〉合,会也。又聚也。《论语》始有曰:苟合矣。〈注〉合,聚也。又答也。《左传·宣二年》既合而来奔。〈注〉合,答也。又闭也。《前汉·儿宽传》封禅告成,合祛于天地神明。〈注〉李奇曰:祛,开散。合,闭也。又六合。《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梁元帝·纂要》天地四方曰六合。又黍名。《礼·曲礼》黍曰芗合。又《文中子·问易篇》黄帝有合宫之听。又合黎,地名。《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又州名。《广韵》秦为巴郡,宋为宕渠郡,后魏置合州,盖涪汉二水合流之处,因以名之。又参合,代地。《史记·韩王信传》入居参合。又钜合在平原,合骑在高城,□汉侯国。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又重合县属勃海郡,合乡县属东海郡。又合浦,郡名。□见《前汉·地理志》。又《广韵》器名。《正韵》合子,盛物器。又《广韵》姓也。《左传》宋大夫合左师。又子合,西域国名。《前汉·西域传》西夜国王,号子合王。《后汉·西域传》子合国,去疏勒千里。又通作阖。《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於王心耶。〈注〉阖合同。又与合通。《史记·魏世家》筑雒阴合阳。〈注〉合水之北。又《高祖功臣侯表》高祖兄仲废为合阳侯。又《唐韵》《正韵》古沓切《集韵》《韵会》葛合切,□音合。《广韵》合,集也。又《集韵》两龠为合。《前汉·律正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又合龠为合,十合为升。〈注〉合龠一作十龠,又合者,合龠之量也。又叶许及切,音翕。《张衡·思□赋》何孤行之焭焭兮,孑不羣而介立。感鸾鷖之特栖兮,悲淑人之希合。考证:(《战国策》意者,臣愚而不阖王心耶。)谨照原文阖字下增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