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ù shuǐ dié qiáo
成语注音:ㄧㄩˋ ㄕㄨㄟˇ ㄉㄧㄝ ˊ ㄑㄧㄠˊ
成语简拼:YSD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遇水曡橋
成语解释
遇水阻拦,就架桥通过。形容不怕阻力,奋勇前进。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近义词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遇水叠桥、逢山开路,遇水迭桥
成语示例
(1)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2)…上来,叫他带五百人作为先锋,一路上逢山开道,遇水叠桥。参将答应一声『得令』。又传守备上来,叫他也带五…——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3)…贫僧一人,岂能到此?我有三个徒弟,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我弟子,所以到得上刹。』那和尚道:『三位高徒…——明·吴承恩《西游记》
(4)…西而进。军容整肃,器仗鲜明。一路上逢山开径,遇水叠桥。——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宝山镇一中的帖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2)琤琤写不出成语“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拼音。
(3)打开本子,上面写着“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几个大字。
(4)繁森大哥哥给我说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历史典故
(5)小茜不会写成语“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最后一个字。
(6)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遇水叠桥”几个大字。
(7)龄涵叔叔给萍童和茹燕讲了“遇水叠桥”的历史故事。
(8)泰顺县第八中学的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遇水叠桥”。
(9)我有三个徒弟,善能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贫僧到此。
(10)逢山开路,索超原是急先锋;遇水叠桥,刘唐号为赤发鬼。
(11)再说卢俊义这支兵马,望西京进发,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12)梁山泊五军先锋,马军遇水叠桥;水浒寨六丁神将,步卒逢山开路。
(13)汝为先锋,理合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专一修理桥梁道路,以便行军。
(14)在去伍市镇三和中学的面包车上,憬铁叔叔给我讲述了『遇水叠桥』的历史故事。
(15)在前往隆昌县渔箭镇中心校的路上,树涵大哥哥给丽卿和元元介绍了『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的历史典故
(16)前军点五员先锋:花荣、秦明、林冲、杨志、呼延灼,引领一千甲马,二千步军先行,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也不用排军校,你端的逢山开道,遇水叠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老施主见得最是,但我还有三个小徒,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保护贫僧,方得到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遇遇:yù 1、<动>遇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2、<动>会面;会见。《大铁椎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3、<动>接触;感触。《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4、<动>看到。《赤壁赋》:『目遇之而成色。』5、<动>遇合;投合。指相遇而受到赏识。《战国策·秦策》:『王何不与寡人遇。』6、<动>对待;招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7、<名>际遇;机会。《五人墓碑记》:『斯固百世之遇也。』8、<动>嫁。《祭妹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9、<名>待遇。《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遇合] 得到君主的赏识。[遇事生风] 借故生事。
水水:shuǐ 1、<名>水。《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名>河流。《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3、<名>泛指水域。《赤壁之战》:『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4、<名>水灾。《女娲补天》:『水浩洋而不息。』
叠叠:dié 1、<动>层层堆积。《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阿房宫赋》:『剽掠其人,倚叠如山。』2、<动>折叠。《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3、<动>乐曲重复地演奏、演唱。白居易《何满子》:『一曲四调歌八叠。』
桥桥:qiáo(1)桥梁:一座桥;木桥;石桥;铁桥。(2)姓。
遇遇:《酉集下·辵字部》《唐韵》牛具切《集韵》《韵会》元具切《等韵》鱼具切,□音寓。《玉篇》见也,道路相逢也。《广韵》不期而会也。《春秋·隐八年》宋公、卫侯遇于垂。《谷梁传》不期而会曰遇。《礼·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注〉未及期,在期日之前也。《周礼·春官·大宗伯》诸侯冬见曰遇。〈注〉偶也,欲其若不期而偶至也。又待也,接也。《前汉·季布传》遇人恭谨。又《蒯通传》汉王遇我厚。又合也。《前汉·扬雄传》七十说而不遇。又姓。《风俗通》汉有遇冲,为河内太守。又《字汇补》五口切,与偶同。《史记·天官书》气相遇者,使□胜高。又《集韵》《韵会》□鱼容切,音顒。地名。《史记·高帝纪》战曲遇东。〈注〉曲音龋,遇音顒。考证:(《礼·曲礼》诸侯未及相见曰遇。)谨照原文未及下增期字。(《史记·天官书》气相遇者,使□胜高。)谨照原文省使字。
水水:《巳集上·水字部》《唐韵》《正韵》式轨切《集韵》《韵会》数轨切,□税上声。《说文》准也。北方之行,象衆[音zhòng]水□流,中有微阳之气也。《徐铉曰》衆[音zhòng]屈为水,至柔,能攻坚,故一其内也。《释名》水,准也,准平物也。《白虎通》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任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又〉水曰润下。《正义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易·乾卦》水流湿。《说卦》坎为水。《管子·水地篇》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淮南子·天文训》积阴之寒气为水。又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又《礼·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酏。〈注〉上水,水为上,余次之。又《礼·曲礼》凡祭宗庙之礼,水曰清涤。又明水,所以共祭祀。《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烛共明水。〈注〉鉴,镜属,取水者。世谓之方诸。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前汉·律正志》五声,羽为水。又天水,郡名,汉武帝所置。又中水,县名,属涿郡。应劭曰:易□二水之中。□见《前汉·地理志》。又黑水,国名,即□韐。又露为上池水。《史记·扁鹊传》饮是以上池之水。〈注〉上池水,谓水未至地,盖承取露及竹木上水以和药。又姓。又《韵补》叶式类切,音坠。《刘桢·鲁都赋》苹藻漂於阳侯,芙蓉出於渚际。奋红葩之熩熩,逸景烛於崖水。又叶呼委切,音毁。《李白·游高淳丹阳湖诗》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又《韵补》音准。引《白虎通》水之为言准也。○按准乃水之义,非水之音。盖沿《周礼·考工记》郑注,准读为水而误。今不从。
桥桥:《辰集中·木字部》《唐韵》巨娇切《集韵》《韵会》渠娇切《正韵》祁尧切,□音乔。《说文》水梁也。从木乔声。乔高而曲也。桥之为言趫也,矫然也。《史记·秦本纪》昭王五十年,初作河桥。又悬绳以度曰絚桥。《水经注》罽賔之境,絚桥相引。又器之有横梁者曰桥。《仪礼·士昏礼》笲加于桥。〈注〉桥以庋笲。又桔橰上衡也。《淮南子·主术训》桥直植立而不动,俯仰取制焉。又桥泄,嫚也。《荀子·荣辱篇》桥泄者,人之殃也。又戾也。《吕览·离谓篇》听言而不可知,其与桥言无择。又木名。《尚书大传》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以喻父子。又阳桥。《春秋》鲁地。又姓。《统谱》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塚,因为氏。《史记·货殖传》桥姚致马千匹,牛倍之。又《集韵》丘妖切,音跷。《史记·河渠书》山行乗[音chéng]桥。〈注〉桥,一作□,直辕车也。又《集韵》居劳切,音高。劲疾貌。《庄子·则阳篇》欲恶去就,於是桥起。又《韵会》渠庙切,音峤。《礼·曲礼》奉席如桥衡。〈疏〉左低右昂,如桥之衡。又屈桥,壮健貌。《扬雄·河东赋》千乗[音chéng]霆乱,万骑屈桥。嘻嘻旭旭,天地稠□。又《正韵》古吊切,音叫。义同。又《正韵》吉了切,音皎。《荀子·儒効篇》桥饰其情性。《前汉·武帝纪》陈汤桥发兵斩郅支。又《集韵》居夭切,音矫。人名。秦有盛桥。考证:(《仪礼·士昏礼》筓加于桥。〈注〉桥以庋筓。)谨照原文两筓字□改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