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ù rén wù zhī,mò ruò wù wéi成语注音:ㄧㄩˋ ㄖㄣˊ ㄨˋ ㄓㄧ,ㄇㄛˋ ㄖㄨㄛˋ ㄨˋ ㄨㄟˊ
成语简拼:YRWZMRWW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慾人勿知,莫若勿為
成语解释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成语示例
(1)《晋书·符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成语造句
(1)成语「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是一个复句式成语。
(2)航航写不出成语“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3)横林镇初级中学的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4)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几个大字。
(5)莉佳叔叔给玲凤和靳妮介绍了“欲人勿知,莫若勿为”的成语故事。
(6)小帆不会写成语“欲人勿知,莫若勿为”的最后一个字。
(7)去桐江书院之前,拜姐姐给贞贤和孜科讲了『欲人勿知,莫若勿为』的典故。
(8)从其上可南眺《晋书·符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成语出处
《汉书·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莫若莫若:莫如:休息的时候,与其坐在家里发闷,莫若出去走走。
欲欲:yù 1、<动>想要得到;需要。《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动>希望。《为学》:『吾欲之南海,何如?』3、<副>将要;将。《石钟山记》:『森然欲搏人。』4、<名>愿望。《陈涉世家》:『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之欲也。』5、<名>贪欲。《六国论》:『暴秦之欲无厌。』
人人:rén 1、<名>人类。《屈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2、<名>人民;众人。《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又] 人人;每人。《鱼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3、<名>别人;他们。《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人之老。』4、<名>人才;杰出的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5、<名>人品;人的品德操行。《赵威后问齐使》:『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
勿勿:wù 1、<副>别;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副>不,表示对动作的否定。《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知知:zhī 1、<动>知道;了解。《察今》:『故察己则可以知人。』2、<动>认识;识别。《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名>知觉;感觉。《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4、<动>感到;觉得。《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5、<动>交好;相亲。《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6、<名>交情。《报任安书》:『绝宾客之知。』7、<名>朋友。鲍照《鲍参军集·咏双燕》:『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8、<动>主持。《国语·赵语》:『吾与之共知赵国之政。』zhì通『智』。智慧;聪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遇] 得到赏识和重用。
莫莫:mò 1、<代>没有什么;没有谁。《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副>不要;别。《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莫相忘。』3、<副>没有;不。《促织》:『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赤壁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mù<名>通『暮』。日暮;黄昏。《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之下。』[莫莫] (1)茂密的样子。(2)尘土飞扬的样子。(3)广大的样子。(4)暗暗地;不声不响地。(5)敬谨的样子。
若若:ruò 1、<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2、<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若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4、<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5、<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6、<连>假如;如果。《殽之战》:『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7、<连>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8、<副>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9、<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若华] 若木之花。[若木] 古代神话中的树名。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若时] (1)顺应天道。时,四时;天运。(2)此时。(3)彼时。[若属] 你们这些人。[若许] 犹『如许』。如此。[若英] 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为为:wéi 1、<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4、<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5、<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7、<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8、<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9、<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10、<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11、<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2、<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13、<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14、<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wèi 1、<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3、<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6、<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寿] 席间敬酒祝寿。
欲欲:《辰集下·欠字部》《唐韵》余蜀切《集韵》《韵会》兪玉切《正韵》余玉切,□音浴。《说文》贪欲也。从欠谷声。《徐曰》欲者,贪欲。欲之言续也。贪而不已,於文欠谷为欲。欠者开口也。谷,欲声。《礼·曲礼》欲不可从。〈疏〉心所贪爱为欲。又《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又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经》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又《增韵》爱也。《孟子》可欲之为善。《礼·曲礼》问疾不能遗,不问其所欲。又期愿之辞。《论语》我欲仁。《大学》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婉顺貌。《礼·祭义》其荐之也,敬以欲。又将然也。《古铭》欲堕不堕,逢王颗。《杜甫诗》浑欲不胜簪。又与慾通。《诗·大雅》匪棘其欲。〈注〉与慾同。又《集韵》《韵会》□兪戍切,音裕。义同。《扬雄·羽猎赋》壮士忼慨,殊乡别趣。东西南北,骋嗜奔欲。《潘岳·西征赋》既餐服以属厌,泊恬静以无欲。俱读裕。又叶余律切,音聿。《易林》鼎足承德,嘉谋是克。为王开庭,得心所欲。考证:(《老子·道德经》不见可欲,中心不乱。)谨照河上公注王弼注原文,中改使。(《诗·大雅》非棘其欲。)谨照原文非改匪。(《扬雄·羽猎赋》壮士忼慨,殊乡别趣。)谨照原文□改趣。
人人:《子集中·人字部》《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仁。《说文》天地之性最贵者也。《释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礼·礼运》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一人,君也。《书·吕□》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称也。《汤诰》嗟尔万方有衆[音zhòng],明听予一人诰。又二人,父母也。《诗·小雅》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国二邑。又官名。《周礼》有庖人,亨人,浆人,凌人之类。又枫人,老枫所化,见《朝野佥载》。又蒲人,艾人,见《岁时记》。又姓。明人杰。又左人,闻人,俱复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刘向·列女颂》望色请罪,桓公嘉焉。厥后治内,立为夫人。
勿勿:《子集下·勹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文拂切,音物。《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亲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集韵》或作□。又通作物。《周礼·春官·司常》九旗亲帛为物。又《玉篇》非也。《广韵》无也。《增韵》毋也。《韵会》莫也。《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为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义。《论语》非礼勿视。《朱注》勿者,禁止之辞。又《韵会》悫爱貌。《礼·祭义》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注〉犹勉勉也。又《六书正伪》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后人加牛以别之。又《颜氏家训篇》书翰称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残缺者。及考《说文》乃知怱遽者称为勿勿。《东观余论》今俗勿中加点作匆,为怱遽字,弥失真矣。又《正韵》莫勃切,音没。扫尘也。《礼·曲礼》□勿驱尘。考证:(《礼·祭义》勿勿乎其欲响之也。)谨照原文乎字改诸字。欲字下增其字。响字改飨字。
知知:《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陟离切《集韵》《韵会》珍离切《正韵》珍而切,□智平声。《说文》词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又《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喻也。《易·系辞》百姓日用而不知。《书·臯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又汉有见知法。《史记·酷吏传》赵禹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法。〈注〉吏见知不举劾为故纵。又相交曰知。《左传·昭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注〉相亲知也。又《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适郑,鬷蔑一言而善,执手遂如故知。《楚辞·九歌》乐莫乐兮新相知。又《尔雅·释诂》匹也。《诗·桧风》乐子之无知。〈注〉匹也。又《广韵》欲也。《礼·乐记》好恶无节於内,知诱於外。又犹记忆也。《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又犹主也。《易·系辞》乾知大始。《左传·襄二十六年》公孙挥曰:子产其将知政矣。《魏了翁·读书亲抄》后世官制上知字始此。又《扬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谓之知。《黄帝素问》二刺则知。〈注〉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为知。又药名。《日华志》预知子,取缀衣领上,遇有蛊毒,则闻其有声。又地名。《左传·昭二十七年》公徒败于且知。又《集韵》《韵会》知义切。《正韵》知意切。□与智同。《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又姓。《左传》晋有知季,即荀首也。别食知邑,又为知氏。又《諡法》官人应实曰知。
莫莫:《申集上·草字部》《唐韵》慕各切《集韵》《正韵》末各切,□音寞。《韵会》无也,勿也,不可也。《易·系辞》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又定也。《诗·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又谋也。《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又《博雅》强也。《论语》文莫吾犹人也。《晋书·栾肇·论语驳曰》燕齐谓勉强为文莫。《扬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劳而相勉谓之侔莫。《淮南子·谬称训》犹未之莫与。〈注〉莫,勉之也。又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铁。又《博雅》莫莫,茂也。《诗·周南》维叶莫莫。〈注〉莫莫,茂密之貌。又《庄子·逍遥游》广莫之野。〈注〉莫,大也。又姓。《通志·氏族略》即幕氏省文。汉有富人莫氏,见《游侠传》。唐有比部员外郎莫藏用。又《史记·夏本纪注》五湖之一有莫湖。又与瘼通。《诗·小雅》莫此下民。又与幕通。《史记·李广传》莫府省约文书籍事。又《说文》莫故切。同暮。《易·夬卦》莫夜有戎。又菜也。《诗·魏风》彼汾沮洳,言采其莫。〈注〉音暮。《陆玑疏》莫,茎大如箸,赤节,节一叶,似柳叶,厚而长,有毛刺,今人缫以取茧绪。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为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谓之酸迷,冀州人谓之乾绦,河、汾之间谓之莫。又通膜。《礼·内则》去其皽。〈注〉皽谓皮肉之上魄莫也。又《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又《唐韵古音》平声,音谟。《汉书》注引《诗》圣人莫之作谟。《直音》作□。
若若:《申集上·草字部》《唐韵》而灼切《集韵》《韵会》《正韵》日灼切,□音弱。《说文》若,择菜也。又《玉篇》杜若,香草。《楚辞·九歌》采芳洲兮杜若。《梦溪笔谈》杜若,即今之高良姜。又顺也。《书·尧典》钦若昊天。〈传〉敬顺也。《诗·小雅》曾孙是若。又汝也。《仪礼·士昏礼》勖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晋语》晋文公谓勃鞮曰:尔为惠公从余于渭濵,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又如也。《书·盘庚》若纲在纲。又乃也。《周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又语辞。《仪礼·士相见礼》君若降送之,则不敢顾。〈疏〉若者,不定之辞也。又《前汉·武帝纪》民年九十以上,为复子若孙。〈注〉若者,豫及之辞也。又若若,垂貌。《前汉·石显传》印何累累绶若若耶。又《庄子·秋水篇》向若而叹。〈注〉若,海神。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丑曰赤奋若。又若木。《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楚辞·天问》若华何光。〈注〉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又水名。《水经注》若水东南流,鲜水注之。又姓。《正字通》汉下邳相若章。又《广韵》人者切,音惹。乾草也。又般若,梵语谓智慧也。《晋书·昙霍传》霍持一锡杖,令人跪,曰:此是波若眼。又《韵会》浮屠所居,西域谓之兰若。《柳宗元文》兰若真公。〈注〉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又人赊切,音婼。蜀地名。《前汉·地理志》若属南郡,春秋传作鄀。《唐韵古音》读汝三略,尊□相若,强弱相虏。古人读若字为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为汝者。《史记·项羽本纪》云:吾翁即若翁,《汉书》云吾翁即汝翁,此可据也。
为为:《巳集中·爪字部》《唐韵》薳支切《集韵》于嬀切,□音潙。《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又《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又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又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又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又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于伪切,音□。《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又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尙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尙寐无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