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成语简拼:YJYXHSDSN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
成语解释
与你谈一晚上话,让我受益匪浅。形容跟别人交谈的时间虽短,受益却很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成语示例
(1)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军区司令的这番谈话,给我莫大的欣喜,真是「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了。』
(2)…」四个字定成铁案!』…——清·刘鹗《老残游记》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几个大字。
(2)晨态哥哥给戆优和若朴讲了“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故事。
(3)城城写不出成语“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拼音。
(4)缙云县实验中学的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5)君君不会写成语“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的最后一个字。
(6)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
成语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与与:yǔ 1、<动>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2、<动>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4、<动>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5、<连>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6、<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7、<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8、<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 1、<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2、<动>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yú<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与国] 友好的国家。[与手] 施毒手杀之。
君君:jūn 1、<名>君王;君主。《赵威后问齐使》:『苟无民,何以有君?』2、<动>君临;统治。《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3、<名>古代的一种封号。如『信陵君』、『平原君』等。4、<名>对对方尊称。《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5、<名>妻子对丈夫的尊称。《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6、<名>用于姓氏后,构成对某人的尊称。《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夕夕:xī 1、<名>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2、<名>夜晚。《殽之战》:『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话话:huà(1)(话儿)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讲话;会话;这两句话说得不妥当。(2)说;谈:话别。话家常;忆苦思甜话今昔。
胜胜:shèng 1、<动>胜利;取胜;战胜。《邹忌讽齐王纳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动>制服;克服。《吕氏春秋·先己》:『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3、<动>胜过;超过。《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4、<形>优美;美好。《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5、<名>风景优美的地方;名胜。《过小孤山大孤山》:『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shēng 1、<动>禁得起;受得住。《谋攻》:『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2、<形>尽;完。《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
读读:dú <动>阅;看。《王冕读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dòu<名>语句中的停顿。《师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读礼] (1)学习礼节。(2)居丧。
十十:shí 1、<数>十。2、<数>泛指数目大。《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3、<数>十倍。《谋攻》:『十则围之,五则攻之。』4、<数>十分之……《陈涉世家》:『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年年:nián 1、<名>年景;收成。《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名>十二个月为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名>年龄;年岁。《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名>寿命。《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名>帝王的年号。《三国志·吴主传》:『告以改年,立后。』[年伯] 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泛指父辈。[年所] 年次;年龄。[年兄] 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也叫同年。[年祚] (1)人之寿命。(2)国之寿命。
书书:shū 1、<动>写。《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动>记录。《狱中杂记》:『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3、<名>文字。《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4、<名>书法。《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5、<名>信。《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名>文书;公文。《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7、<名>书籍。《熟读精思》:『大抵观书先须熟读。』8、<名>指《尚书》。9、<名>曲艺的一类。《柳敬亭传》:『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
与与:《子集上·一字部》《广韵》《集韵》《正韵》□同与。《说文》赐予也。一勺为与。《六书正伪》寡则均,故从一勺。(与)(古文)《广韵》弋诸切《正韵》弋渚切《集韵》《韵会》演女切,□音予。《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又待也。《论语》岁不我与。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又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犹乱,与犹和也。又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间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又不与,国名。《山海经》有不与之国,烈姓黍食。又姓。又《广韵》羊洳切《集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参与也。《正韵》干也。《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又县名。《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注〉索隐曰:地理志,二县皆属山阳。正义曰:与,音预。又《正字通》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又《陈汤传》士卒犹与。通作豫。又《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语辞。《论语》其为仁之本与。《礼·檀弓》曾子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疏〉微,无也。与,语助。又《诗·小雅》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笺〉与与,翼翼,蕃庑貌。又《论语》与与如也。〈注〉威仪中适貌。又舒也。《前汉·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注〉师古曰:敷与,言开舒也。与,弋於反。又人名。《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释文》与,音余。又山名。同舆。《山海经》敦与之山。〈注〉按名胜志作敦舆山。〈又〉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注〉与或作舆。又《集韵》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说文与训赐予也,一勺为与。与训党与也。今俗与字通作与。
君君:《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举云切《集韵》《韵会》拘云切,□音军。《说文》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归心也。《易·师卦》大君有命。《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仪礼·子夏传》君,至尊也。〈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晋语》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称君。《诗·鄘风》我以为君。〈传〉君国小君。〈笺〉夫人对君称小君。《论语》邦君之妻,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称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又子孙称先世皆曰君。《孔安国·尚书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又兄称弟曰君。《杜牧·为弟墓志》君讳顗。又妾称夫曰君。《礼·内则》君已食彻焉。〈注〉此谓士大夫之妾也。《仪礼·丧服》妾谓君。〈注〉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疏〉以妻得体之,得名为夫,妾虽接见於夫,不得体敌,故加尊之,而名夫为君。又妇称夫亦曰君。《古乐府》十七为君妇。又夫称妇曰细君。《前汉·东方朔传》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又上称下亦曰君。《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又封号曰君。《史记·商君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又妇人封号亦曰君。《史记·外戚世家》尊皇太后母臧儿为平原君。又彼此通称亦曰君。《史记·司马穰苴传》百姓之命,皆悬於君。君谓庄贾也。又《张仪传》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又隐士就聘者曰徵君。《后汉·逸民韩康传》亭长以韩徵君当至。又持节出使者曰使君。《后汉·□恂传》非敢胁使君。又《諡法》庆赏□威曰君,从之成羣曰君。又君子,成德之称。《易·乾卦》君子,终曰乾乾。《论语》不亦君子乎。〈注〉君子,成德之名。又姓。《正字通》明有君助。又叶姑员切,音涓。《刘向·烈女传》引过推让,宣王悟焉。夙夜崇道,为中兴君。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夕夕:《丑集下·夕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祥易切,音席。晨之对,暮也。《尚书·大传》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谓腊为岁夕,晦为月夕,日入为日夕也。《诗·小雅》以永今夕。又朝见曰朝,夕见曰夕。《晋语》平公射鷃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将杀之,叔向闻之夕。〈注〉夕见于朝以谏也。又七夕。《齐谐记》桂阳武丁有仙道,谓弟曰:七月七夕,织女当渡河暂诣牵牛。《荆楚岁时记》七夕,妇女结彩楼,□瓜果庭中,穿七孔针以乞巧。柳宗元有乞巧文。又官名。夕郞,汉制,给事黄门之职。又地名。《左传·庄十九年》楚子卒,鬻拳葬诸夕室。又山名。《山海经》浑夕之山。又曹夕之山。又姓。望出巴郡。见《统谱》。又斜也。《吕览》正坐于夕室,谓室斜而正其坐也。又与昔通。《庄子·天运篇》通昔不寐。又叶在爵切,音皭。犹宿也。《诗·齐风》齐子发夕。《陆德明疏》发朝也。叶上鞹薄。《说文》从月半见。《徐曰》月字之半,月初生则暮见西方,故半月为夕。
话话:《酉集上·言字部》《玉篇》胡卦切《正韵》胡挂切,□音画。《说文》合会善言也。《尔雅·释诂》言也。〈疏〉孙炎曰:善人之言也。《广韵》语话也。《书·盘庚》乃话民之弗率,诞吿用亶。〈注〉吿也,言也。《诗·大雅》慎尔出话。〈传〉善言也。《左传·文六年》着之话言。〈注〉为作善言遗戒。又《广雅》调也,耻也。又《小尔雅》治也。又《唐韵》胡快切《集韵》《韵会》户快切,□音躗。义同。又《集韵》胡化切,华去声。亦言也。或作咶。又叶胡卧切,和去声。《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兀然无所思,日高尚间卧。暮读一卷书,会意如嘉话。《说文》本作□。籀文作譮。
胜胜:《子集下·力字部》《唐韵》识蒸切《集韵》《韵会》书蒸切,□音升。《说文》从力,□声。本从舟,省作月。任也。《广韵》举也。《正韵》堪也。《诗·小雅》既克有定,靡人弗胜。又《广韵》汉复姓。何氏姓苑有胜屠公,为河东太守。又《唐韵》《集韵》《韵会》□诗证切。升去声。《广韵》胜,负之对。《老子·道德经》天道不争而善胜。《史记·魏世家》百战百胜。又加也,优过之也。《周子通书》实胜善也,名胜耻也。又妇人首饰。《荆楚岁时记》人日剪彩为花胜以相遗,或镂金薄为人胜。《杜甫·人日诗》胜里金花巧耐寒。又州名。《广韵》春秋时戎狄地,战国时晋赵地,汉云中五原也。隋属云州,唐武德中攺为胜州。考证:(《荆楚岁时记》人日剪彩为花胜以相遗,或镂金簿为人胜。)谨照原文金簿改金薄。
读读:《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谷切《正韵》杜谷切,□音独。《说文》诵书也。《徐锴曰》读犹渎也。若四渎之引水也。《诗·鄘风》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毛传》抽也。《郑笺》抽犹出也。《朱传》诵言也。《礼·文王世子》冬读书,典书者诏之。又乐名。《周礼·春官·大司乐疏》《孝经纬》云:祝融之乐曰《属读》。又曲名。《唐书·礼乐志》《读曲》,宋人为彭城王义康作也。又官名。《唐书·百官志》集贤殿书院有侍读学士,掌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又姓,见《姓苑》。又《集韵》《韵会》□大透切,音豆。义同。《周礼·天官·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释文》徐音豆。又《增韵》句读,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今秘省挍书式:凡句绝,则点於字之旁读,分则微点於字之中间。又《韵会》通作投。《马融·长笛赋》察度於句投。〈注〉说文曰:逗,止也。投与逗古字通,音豆。投,句之所止也。○按此则读与逗通。逗又与投通。又叶亭正切,音狄。《苏辙·醉吟庵诗》诗成付与醉中读,知有清溪可终日。考证:(《周礼·天官·小宰宫正注》郑司农读火绝之。徐音豆。)谨按此天官宫正注非小宰注也,谨照原文省小宰二字。俆音豆上增释文二字。
十十:《子集下·十字部》《唐韵》《韵会》是执切《集韵》寔入切《正韵》寔执切,□音拾。《说文》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易·系辞》天九地十。《前汉·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又通作什。《孟子》或相什百。《前汉·谷永传》天所不飨,什倍於前。《枚乗[音chéng]传》此其与秦地相什,而功相百。又《韵会》令官文书借作拾。又《陆游老学庵笔记》转平声,可读为谌。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文安公宫词:三十六所春宫馆,一一香风送管弦。鼂以道诗:烦君一日殷勤意,示我十年感遇诗。
年年:《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广韵》奴颠切《集韵》《类篇》《韵会》宁颠切《正韵》宁田切,□捻平声。《说文》本作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桓三年》有年。《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宣十六年》大有年。《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岁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左传·宣三年》卜年七百。又齿也。《释名》年,进也。进而前也。《礼·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注〉引年,挍年也。《左传·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宼,□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注〉言以德为轻重,而不以齿为先后也。又姓。《万姓统谱》永乐中有年当,怀远人,正官户部尚书。又叶祢因切,音纫。《前汉·叙传》封禅郊祀,登秩百神。协律改正,享兹永年。《崔駰·袜铭》长履景福,至於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又《集韵》乃定切,音佞。人名。《公羊传·襄三十年》年夫。《释文》年音佞。二传作佞夫。《集韵》亦书作□。唐武后作□。考证:(又叶祢因切,音民。)谨按祢因切非民字之音。谨照音义民改纫。
书书:《辰集上·曰字部》《广韵》伤鱼切《集韵》《韵会》《正韵》商居切,□音舒。《说文》作□,着也。从聿从者。隷省作书。《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注〉书契,所以决断万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注〉书,六书之品。又《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艺,五曰六书。〈注〉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着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又书有六体。《前汉·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隷书、缪篆、虫书。又《说文》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隷书。又《尙书序疏》诸经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从事着,圣贤阐敎,事显於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既书有法,因号曰书。故百氏六经总曰书也。《史记·礼书注》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释名》书,庶也。纪庶物也。又《诗·小雅》畏此□书。〈传〉□书,戒命也。〈疏〉古者无纸,有事书之於□,故曰□书。又《周礼·天官·司书注》主计会之簿书。又《左传·昭六年》郑人铸□书。〈注〉铸□书於鼎。又《左传·昭六年》叔向使诒子产书。○按即书牍也。又《前汉·董仲舒传》对亡应书者。〈注〉书,谓诏书也。又官名。《前汉·成帝纪》初置尙书,员五人。又《百官公卿表》中书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