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年俱进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ǔ nián jù jìn成语简拼:YNJ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與年俱進
成语解释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成语接龙
1、与年俱进→进退消长→长吁短气→气吞牛斗→斗鸡走马→马龙车水→水广鱼大→大酺三日→日短心长→长生不死
2、与年俱进→进贤兴功→功成名立→立马万言→言讷词直→直抒己见→见事生风→风情月意→意气相得→得胜回头
成语示例
(1)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与年俱进”几个大字。
(2)帆帆写不出成语“与年俱进”,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
(3)吉水县醪桥中学的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与年俱进”。
(4)伟伦大哥哥给青华和五妹讲解了“与年俱进”的典故。
(5)小磊不会写成语“与年俱进”的最后一个字。
(6)这章书是圣人自言学问工夫与年俱进的话,所以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俱要明点出来。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成语出处
《宋书·孝武十四王传》:『汝年渐长,足知善恶,当每思刻厉,奉朝廷为心,爵秩自然与年俱进。』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与与:yǔ 1、<动>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2、<动>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名>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4、<动>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5、<连>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6、<介>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7、<介>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8、<介>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yù 1、<动>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2、<动>参与;参加。《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yú<助>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与国] 友好的国家。[与手] 施毒手杀之。
年年:nián 1、<名>年景;收成。《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名>十二个月为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名>年龄;年岁。《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名>寿命。《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名>帝王的年号。《三国志·吴主传》:『告以改年,立后。』[年伯] 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泛指父辈。[年所] 年次;年龄。[年兄] 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也叫同年。[年祚] (1)人之寿命。(2)国之寿命。
俱俱:jù 1、<动>在一起;同行;同来。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来,好风与之俱。』2、<副>一起;同。《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3、<副>全;都;皆。《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4、<形>相同;一样。王充《论衡·逢遇》:『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
进进:jìn 1、<动>前进;向前移动。《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2、<动>出仕;做官。《陈情表》:『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3、<动>进献;进呈。《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4、<动>进谏;劝谏。《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5、<动>举荐;推荐。《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6、<动>愈;超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7、<动>进来;进入。《灌园叟晚逢仙女》:『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8、<名>指前后有几排房屋的大宅院中的一排房屋。《范进中举》:『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进学] (1)使学业有进步。(2)科举制指童生经岁试录取进县学
与与:《子集上·一字部》《广韵》《集韵》《正韵》□同与。《说文》赐予也。一勺为与。《六书正伪》寡则均,故从一勺。(与)(古文)《广韵》弋诸切《正韵》弋渚切《集韵》《韵会》演女切,□音予。《说文》党与也。《战国策》是君以合齐与强楚。〈注〉与,党与也。《管子·八观篇》请谒得于上,则党与成于下。又《广韵》善也。《礼·礼运》诸侯以礼相与。又《增韵》及也。《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许也,从也。《论语》吾与点也。《管子·形势解》鬼神助之,天地与之。又待也。《论语》岁不我与。又《博雅》如也。《前汉·韩信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注〉师古曰:与,如也。《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之猎,孰与寡人。又施予也。《礼·曲礼》与人者,不问其所欲。《周礼·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注〉与,谓予人物也。又助也。《战国策》吾将深入吴军,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与大心者也。〈注〉与,犹助也。又类也。《周语》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曲与焉。〈注〉与,类也,威仪少比类也。又以也。《诗·召南》之子归,不我与。《朱注》与,犹以也,以谓挟己而偕行也。又和也。《战国策》内□不与,外敌不可拒。〈注〉□犹乱,与犹和也。又用也。《诗·唐风》人之为言,苟亦无与。〈传〉无与,弗用也。又数也。《礼·曲礼》生与来日。〈注〉与,犹数也。又语辞。《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又容与,闲适貌。《庄子·人间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注〉以求从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楚王乃弭节,裴回翱翔容与。〈注〉索隐曰:言自得。又《正字通》大与,官名,主爵禄之官。又不与,国名。《山海经》有不与之国,烈姓黍食。又姓。又《广韵》羊洳切《集韵》《韵会》《正韵》羊茹切,□音豫。参与也。《正韵》干也。《中庸》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周礼·冬官考工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又县名。《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以中涓从,将击胡陵方与。〈注〉索隐曰:地理志,二县皆属山阳。正义曰:与,音预。又《正字通》疑虑未决也。通作豫。《前汉·昌邑王传》杨敞犹与无决。又《陈汤传》士卒犹与。通作豫。又《集韵》《韵会》羊诸切《正韵》云俱切,□音余。语辞。《论语》其为仁之本与。《礼·檀弓》曾子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疏〉微,无也。与,语助。又《诗·小雅》我黍与与,我稷翼翼。〈笺〉与与,翼翼,蕃庑貌。又《论语》与与如也。〈注〉威仪中适貌。又舒也。《前汉·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注〉师古曰:敷与,言开舒也。与,弋於反。又人名。《书·舜典》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传〉殳斨,伯与,二臣名。《释文》与,音余。又山名。同舆。《山海经》敦与之山。〈注〉按名胜志作敦舆山。〈又〉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注〉与或作舆。又《集韵》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说文与训赐予也,一勺为与。与训党与也。今俗与字通作与。
年年:《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广韵》奴颠切《集韵》《类篇》《韵会》宁颠切《正韵》宁田切,□捻平声。《说文》本作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桓三年》有年。《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宣十六年》大有年。《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岁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左传·宣三年》卜年七百。又齿也。《释名》年,进也。进而前也。《礼·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注〉引年,挍年也。《左传·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宼,□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注〉言以德为轻重,而不以齿为先后也。又姓。《万姓统谱》永乐中有年当,怀远人,正官户部尚书。又叶祢因切,音纫。《前汉·叙传》封禅郊祀,登秩百神。协律改正,享兹永年。《崔駰·袜铭》长履景福,至於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又《集韵》乃定切,音佞。人名。《公羊传·襄三十年》年夫。《释文》年音佞。二传作佞夫。《集韵》亦书作□。唐武后作□。考证:(又叶祢因切,音民。)谨按祢因切非民字之音。谨照音义民改纫。
俱俱:《子集中·人字部》《唐韵》举朱切《集韵》《韵会》恭于切,□音拘。皆也。《孟子》父母俱存。又偕也,具也。《庄子·天运篇》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乗[音chéng]车,两马,一竖子俱。又姓。南凉将军俱延,唐江州监军俱文珍。
进进:《酉集下·辵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即刃切,音晋。《说文》登也。《玉篇》升也。《广韵》前也。《礼·曲礼》遭先生于道,趋而进。《表记》君子三揖而进。〈注〉人之相见,三揖三让,以升賔阶。《书·盘庚》乃登进厥民。〈疏〉延之使前而告之也。又《正韵》荐也。《礼·儒行》推贤而进达之。又《正韵》效也。《礼·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注〉自勉强也。《易·乾卦》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又近也。《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又进士。《礼·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注〉进士,可进而受爵禄也。又特进。《后汉·和帝纪》赐诸侯王公将军特进。〈注〉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又与餕同。《礼·祭统》百官进彻之。〈注〉进同餕。又《字汇补》与尽同。《列子·黄帝篇》竭聪明,进智力。又通作荐。《列子·汤问篇》穆王荐之,张注荐当作进。又《集韵》徐刃切《正韵》齐进切。□与赆同。会礼也。《前汉·高帝纪》萧何为主吏主进。〈注〉主赋敛礼钱也。师古曰:进本作赆,声转为进。又叶资辛切,音津。《扬子·太□经》阳引而进,物出溱溱。考证:(《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郎刃切,音晋。)谨照原文郎改即。(《列子·汤问篇》王荐而问之。〈注〉荐,犹进也。)谨照原文改穆王荐之,张注荐当作进。(《史记·高帝纪》萧何为主吏主进。〈注〉主赋敛礼钱也。师古曰,进,本作赆,声转为进。)谨按所引系前汉书注,则正文亦当引前汉书。史记改前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