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ū zhū yè zǐ
成语注音:ㄧㄩ ㄓㄨ ㄧㄜˋ ㄗㄧˇ
成语简拼:YZYZ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紆朱曳紫
成语解释
形容地位显贵。朱、紫指高官所佩印绶之颜色。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纡朱拖紫、纡青拖禁、纡青佩紫
成语造句
(1)练习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纡朱曳紫”几个大字。
(2)睿昊哥哥给思语和红凌介绍了“纡朱曳紫”的成语典故。
(3)佟二堡二中的梁丘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纡朱曳紫”。
(4)小琮写不出成语“纡朱曳紫”的拼音。
(5)小晶不会写成语“纡朱曳紫”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何必纡朱曳紫,服冕乘轺。』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朱朱:zhū 1、<名>大红色。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2、<动>涂成红色。《海瑞传》:『有势家丹朱其门。』3、<名>朱砂。矿物名,红色或棕红色,可入药,也可作颜料。白居易《白氏长庆集·自咏》:『朱砂贱如土,不解烧为丹。』[朱门] 古代王侯、权贵们大多用大红色涂染门户,因此,称豪门贵族为『朱门』。[朱颜] 青春红润的面容,泛指女子的美貌。
曳曳:yè 1、<动>拉拽;牵引。《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2、<动>拖;拖拉。《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送东阳马生序》:『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曳白] 卷纸空白;考试交白卷。[曳曳] 连绵不绝貌。
紫紫:zǐ 1、<名>紫色。《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2、<名>紫色绶带。《芋老人传》:『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紫禁] 皇帝的住处。[紫陌] 京城郊野的道路。[紫气] 宝物的光气或祥瑞之气。
纡纡:《未集中·糸字部》《广韵》忆俱切《集韵》《韵会》邕俱切,□音迂。《说文》诎也。一曰萦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中弱则纡。〈注〉纡,曲也。《史记·屈原传》寃结纡轸兮。〈注〉纡,屈也。又《博雅》纡,绳索也。又姓。《广韵》后秦有肥乡侯始平纡邈。又《集韵》匈于切,音訏。义同。又《集韵》乌侯切,音讴。《类篇》阳纡,山名也。又《韵补》叶委羽切《马融·广成颂》大匈哨后,縕巡欧纡。负隅依阻,莫敢婴御。
朱朱:《辰集中·木字部》《唐韵》章俱切《集韵》《韵会》钟输切《正韵》专於切,□音珠。《说文》赤心木,松柏之属。从木,一在其中。一者记其心。徐曰:木之为物,含阳於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又《山海·西荒经》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又朱赤,深纁也。《诗·豳风》我朱孔阳。〈注〉谓朱色光明也,寄位於南方。又朱儒,短小之称。《左传·襄四年》臧武仲败於邾。国人诵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或作侏儒。又姓。《统谱》颛顼之后封邾,后为楚灭,子孙去邑为朱。又望出吴郡。又《集韵》慵朱切,音殊。朱提,县名。《前汉·地理志》属犍为郡。考证:(国人歌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於邾。)谨照左传原文 歌改诵。”
曳曳:《卯集中·手字部》《唐韵》余制切《集韵》《韵会》《正韵》以制切,□音裔。《说文》捈也。《广韵》引也。《荀子·非相篇》接人则用曳。〈注〉牵引而致之。又《唐韵》《集韵》《韵会》羊列切《正韵》延结切,□曳入声。拖也。或作拽。又《集韵》食列切,音舌。同揲。见揲字注。
紫紫:《未集中·糸字部》《广韵》将此切《集韵》蒋氏切,□音呰。《说文》帛青赤色。《释名》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论语》红紫不以为亵服。《郉昺疏》紫,北方间色。〈又〉恶紫之夺朱也。《何晏注》紫,间色之好者。又水名。《史记·司马相如传》紫渊在其北。〈注〉文颖曰:西河谷罗县有紫泽,其水紫色。又姓。《广韵》出《何氏姓苑》。又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注〉紫,与孳同。柔弱之貌。考证:(《释名》紫,疵也,非正色。正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谨照原文正色之疵改五色之疵。(又同絮。《荀子·非十二子篇》紫然洞然。〈注〉紫,与絮同。)谨照原文两絮字□改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