饔飧不济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ōng sūn bù jì成语注音:ㄩㄥ ㄙㄨㄣ ㄅㄨˋ ㄐㄧˋ
成语简拼:YSBJ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饔飱不濟
成语解释
一日三餐不能自给。形容穷苦。同『饔飧不继』。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
近义词
饔飧不继、饔飧不给、饔飧不饱
成语造句
(1)安琪写不出成语“饔飧不济”,导致语文测试只考了97分。
(2)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饔飧不济”几个大字。
(3)畅畅不会写成语“饔飧不济”的最后一个字。
(4)崾岘中学的庞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饔飧不济”。
(5)煜熠哥哥给汝香和鹦蕾讲解了“饔飧不济”的故事。
成语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一回:『今既饔飧不济,我这里有白银十两,暂且拿去使用。』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济不济:[bùjì] (1)差,不好。几个兄弟中他是最不济的一个。第二天,不但眼睛窊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鲁迅《祝福》。(2)不成功。事又不济,反为所笑!――《三国演义》。
饔饔:yōng 1、<名>熟食。《汉书·杜钦传》:『亲二宫之饔膳,致晨昏之定省。』[又] 特指熟肉。张衡《西京赋》:『酒车酌醴,方驾驾授饔。』2、<动>烹饪。如古代有饔人之官。3、<名>朝食,上午吃的一顿饭。《孟子·滕文公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飧飧:sūn 1、<名>晚饭。柳宗元《种树郭橐[音tuó]驼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2、<名>泛指饭食;熟食。《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济济:jì 1、<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 <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2、<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jǐ<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饔饔:《戌集下·食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容切,音邕。《玉篇》熟食也。《诗·小雅》有母之尸饔。〈传〉熟食曰饔。《孟子》饔飧而治。〈注〉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又《周礼·天官·内饔注》饔,割烹煎和之称。〈疏〉饔,和也,熟食曰饔。熟食须调和,故号曰饔。又《仪礼·聘礼》君使卿韦弁归饔饩五牢。〈注〉牲杀曰饔,生曰饩。又通作雝。《周语》佐雝者尝焉。又《韵会》《正韵》□於用切,雍去声。义同。
飧飧:《戌集下·食字部》《广韵》思浑切《集韵》《韵会》《正韵》苏昆切,□音孙。《说文》餔也。《集韵》或作餐,通作湌。又《玉篇》水和饭也。《释名》飧,散也。投水于中,自解散也。《礼·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注〉覆手者,谓食毕以手循口旁,恐有肴污着也。未覆手,言君初飧未竟,臣不敢飧也。又《亲记》孔子曰:少施氏食我以礼,吾飧,作而辞曰:疏食也,不敢以伤吾子。〈注〉礼,食竟,更作三飧,以助饱。飧谓以饮浇饭也。郑康成释飧为劝食,误。又食也。《周礼·秋官·司仪》致飧,如致积之礼。〈注〉飧,食也。小礼曰飧,大礼曰饔饩。《仪礼·聘礼》宰夫朝服设飧。〈注〉食不备礼也。又熟食也。《诗·小雅》有饛簋飧。〈传〉飧,熟食。又夕食也。《周礼·天官·宰夫》賔赐之飧牵。〈注〉郑司农云:飧,夕食也。又古通真。《宋玉·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飧。蹇充倔而无端兮,汨莽莽而无垠。《说文》作□。夕食,故从夕。《正韵》伪作飱,非。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济济:《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泲《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礼切,音秭。水名。《说文》水出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释名》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齐其度量也。《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又水名,出郦县。《山海经》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又济南,郡名。《广舆记》汉初为济南国,景帝时分郡。又济济,衆[音zhòng]盛之貌。一曰多威仪也。《诗·大雅》济济多士。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计切,音霁。渡也。《扬子·方言》过渡谓之涉济。《诗·邶风》济有深涉。又止也。《诗·鄘风》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又与霁通。亦止也。《尔雅·释天》济,谓之霁。〈疏〉济,止也。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又成也。《左传·僖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又利用也。《易·系辞》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又益也。《左传·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又賙救也。《易·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又相助也。《易·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又《扬子·方言》济,忧也。陈楚或曰湿,或曰济。又读作挤,灭也。《晋语》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注〉济,当读为挤。又《集韵》前西切,音齐。济济,祭祀容。又在礼切,音荠。与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