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成语简拼:YQMYQQY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嚶其鳴矣,裘其友聲
成语解释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成语用法
作宾语、分句;指找朋友
近义词
嘤鸣求友
成语示例
(1)《诗经》上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毛泽东《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成语造句
(1)白泥井中学的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2)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几个大字。
(3)程程不会写成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最后一个字。
(4)开开写不出成语“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昨天考试仅99分。
(5)奈奶奶给她的小孙囡和外甥囡讲了“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历史典故
(6)《诗经》上说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我们正是处在这种时候。见毛泽东《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其其:qí 1、<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为及孔子。』2、<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3、<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又] 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4、<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5、<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游黄山记》:『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又] 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6、<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7、<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8、<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其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9、<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10、<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11、<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12、<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答李翊书》:『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jī 1、<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2、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鸣鸣:míng 1、<动>鸟叫。《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2、<动>发出声响。《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又] <动使动>使……鸣;使……发出声响。《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动>敲击发声。《陈州粜米》:『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4、<动>扬名;出名。《柳敬亭传》:『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鸣镝] 响箭。[鸣銮] 指皇帝或贵族出行。[鸣玉] 腰间佩玉发出声响。[鸣驺] 贵官出行时驺卒喝道。
矣矣:yǐ 1、<助>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扁鹊见蔡桓公》:『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2、<助>表示推测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3、<助>用于感叹,可译为『了』、『啊』。《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4、<助>表示请求、禁止语气,可译为『吧』。《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5、<助>与其他疑问词结合,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了』、『呢』。《齐桓晋文之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求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友友:yǒu 1、<名>朋友。《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又] <名意动>以……为友。《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2、<动>结交。《论语·学而》:『无友不如己者。』3、<形>友爱。《隆中对》:『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友善] 相好;投契。[友生] 友朋。[友于] 兄弟之间的友爱。[友执] 知心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嘤嘤:《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乌茎切《集韵》於茎切《韵会》幺茎切,□音樱。《说文》鸟鸣也。《诗·小雅》鸟鸣嘤嘤。《尔雅·释训》嘤嘤,相切直也。〈注〉嘤嘤两鸟鸣,喻朋友切磋相正。又《集韵》通作譻。《张衡·思□赋》鸣玉鸾之譻譻。考证:(《尔雅·释训》嘤嘤,相切直也。〈注〉嘤嘤而鸟鸣。)谨照原文而鸟鸣改两鸟鸣。
其其:《子集下·八字部》(古文)丌亓《唐韵》《集韵》《韵会》渠之切《正韵》渠宜切,□音碁。《韵会》指物之辞。《易·系辞》其旨远,其辞文。《诗·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语辞。《书·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诗·周南》灼灼其华。《玉篇》辞也。又姓。《韵会》汉阳阿侯其石。又《唐韵》《集韵》《韵会》□居之切,音姬。《韵会》语辞。《书·微子》若之何其。《诗·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记·郦生传》郦生食其者,□留高阳人也。〈注〉正义曰:郦食其,三字三音,读历异几。《前汉·楚元王传》高祖使审食其留侍太上皇。〈注〉师古曰:食音异,其音基。又山名。《前汉·武帝纪》四月,幸不其。〈注〉其音基,山名。《广韵》在琅邪。又地名。《韵会》祝其,即夹谷也。又《集韵》《韵会》居吏切。《正韵》吉器切,□音寄。《韵会》语已辞。《诗·桧风》彼其之子。通作记。《礼·表记》引《诗》彼记之子。又通已。《左传·襄二十七年》引《诗》彼己之子。又《韵会》或作忌。《诗·郑风》叔善射忌。
鸣鸣:《亥集中·鸟字部》《唐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明。《说文》鸟声也。《玉篇》声相命也,嘷也。《诗·大雅》凤凰鸣矣,于彼高冈。又兽亦曰鸣。《易·说卦传》其於马也为善鸣。又《增韵》凡出声皆曰鸣。《礼·学记》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庄子·德充符》子以坚白鸣。又鸟名。《山海经》弇州山有五彩之鸟,仰天鸣,名曰鸣鸟。《书·召诰》我则鸣鸟不闻。《音义》马云:鸣鸟,谓凤凰也。又姓。出《姓苑》。又《集韵》《韵会》《正韵》□眉病切,音命。鸟相呼也。《马融·长笛赋》山鸡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鸣子,悲号长啸。〈注〉鸣,命也。《曹植诗》鸣俦啸匹侣。又叶谟郞切,音芒。《前汉·郊祀歌》寒暑不忒况皇章,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发梁扬羽申以商。《张华·侠曲》孟尝东出关,济身由鸡鸣。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强。考证:(《礼·乐记》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谨照原书乐记改学记。
矣矣:《午集中·矢字部》《唐韵》《集韵》于己切《韵会》羽已切《正韵》养里切,□音□。《说文》语已辞也。《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柳宗元曰》决辞也。又叶于姬切,音依。《诗·小雅》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莱音厘。《正字通》通作巳。音以。与已别。
求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
友友:《子集下·又字部》《唐韵》云久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九切,□音有。《说文》同志为友。《礼·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又善于兄弟为友。《书·君□》惟孝友于兄弟。又凡气类合同者皆曰友。《司马光·潜虚》丑,友也。天地相友,万汇以生。日月相友,羣伦以明。风雨相友,草木以荣。君子相友,道德以成。又《韵补》叶羽轨切,音洧。《前汉·礼乐志天马歌》体容与,迣万里,今安匹,龙为友。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