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ì wú jì dàn
成语简拼:YWJD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益無忌憚
成语解释
益:更加;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同]肆无忌惮
成语接龙
1、益无忌惮→惮赫千里→里巷之谈→谈山海经→经师人师→师老民疲→疲于奔命→命蹇时乖→乖唇蜜舌→舌敝耳聋→聋者之歌→歌遏行云→云锦天章→章台扬柳→柳骨颜筋→筋信骨强→强弩之末→末俗流弊→弊帚千金→金貂换酒→酒瓮饭囊→囊槖如洗→洗垢匿瑕→瑕不揜瑜→瑜不掩瑕→瑕瑜不掩→掩人耳目→目牛游刃→刃没利存→存恤耆老→老龟刳肠→肠肥脑满→满而不溢→溢于言表→表里山河→河清海晏→晏然自若→若敖鬼馁→馁殍相望→望尘不及→及笄年华→华屋山丘→丘壑泾渭→渭浊泾清→清跸传道→道旁之筑→筑室反耕→耕耘树艺→艺不压身→身名俱灭→灭此朝食→食而不化→化腐为奇→奇货自居→居安资深→深厉浅揭→揭竿四起→起偃为竖→竖子成名→名公大笔
2、益无忌惮→惮赫千里→里勾外连→连枝比翼→翼翼小心→心到神知→知几其神→神情自若→若即若离→离削自守
3、益无忌惮→惮赫千里→里外夹攻→攻大磨坚→坚贞不屈→屈尊驾临→临难不苟→苟全性命→命中注定→定乱扶衰
成语示例
(1)适所以使之窥见我之底蕴,知我之无谋,而益无忌惮耳。▲宋·朱熹《壬午应诏封事》
(2)《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州吁益无忌惮,日夜与石厚商量篡夺之计。』
(3)宋·朱熹〈壬午应诏封事〉:『适所以使之窥见我之底蕴,知我之无谋,而益无忌惮耳。』
(4)…一空。人误入其中者,虽终日不能出。——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赫然是“益无忌惮”几个大字。
(2)冲冲不会写成语“益无忌惮”的最后一个字。
(3)大勇写不出成语“益无忌惮”,导致语文测试只得了97分。
(4)但爷爷给孙囡和外甥囡介绍了“益无忌惮”的历史故事。
(5)荣初级中学的甲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益无忌惮”。
(6)适所以使之窥见我之底蕴,知我之无谋,而益无忌惮耳。见宋·朱熹《壬午应诏封事》。
(7)黎氏只略说他几句,他就有许多辨论;再不然,使性子一天不吃饭,黎氏还得陪笑陪话安慰他,因此益无忌惮。
(8)香格里拉县第五中学的公冶去烟台市牟平区文化第一初级中学的公车上,张琳哥哥给藕嫣和芸芸讲了『益无忌惮』的故事。
(9)胡宗宪原本木偶,赵文华又漫无约束,即或有人首告兵丁不法等事,文华恐冷将士之心,反将首告人立行责处,因此益无忌惮。
成语出处
《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益益:yì 1、<动>同『溢』。水漫出来。《察今》:『澭水暴益。』2、<动>增加,与『损』相对。《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3、<名>利益;好处。《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4、<副>更加;愈加。《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副>渐渐地。《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忌忌:jì 1、<动>憎恨;厌恶。《谭嗣同》:『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2、<动>忌妒;嫉妒。《杨修之死》:『操虽称美,心甚忌之。』3、<动>顾忌;畏惧。《赤壁之战》:『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4、<动>忌讳;禁忌。《赤壁之战》:『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5、<动>禁止。《庄子·则阳》:『未生不可忌,已死不可阻。』6、<名>父母去世之日。《左传·昭公三年》:『及郊,遇懿伯之忌,敬子不入。』7、<语气词>《尚书·秦誓》:『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
惮惮:dàn 1、<动>怕;害怕。《论语·学而》:『过则勿惮改。』2、<形>形容非常威严。《战国策·秦策》:『王之威亦惮矣。』3、<形>通『瘅』。劳苦。《诗经·大东》:『哀我惮人。』[又] <形使动>使……劳苦。《诗经·小明》:『心之忧矣,惮我不暇。』dá通『怛』,惊惧。《周礼·考工记·矢人》:『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惮烦] 怕麻烦。[惮赫] 声势很大的样子。
益益:《午集中·皿字部》《唐韵》《集韵》□伊昔切,婴入声。饶也,加也。《广韵》增也,进也。《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诗·邶风》政事一□益我。《左传·昭七年》三命兹益共。《礼·曲礼》请益则起。《论语》益者与。〈注〉疑童子学有进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私。又多也。《史记·酷吏传》上问张汤曰:吾所谓,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又盈溢也。《庄子·列御□》有貌愿而益。又易卦名。《释文》益,增长之名。又以弘裕为义。又《金史·国语解》益都,次第之通称。又《六书正伪》二十四两为益,假借别作镒溢。又草名。《诗·王风疏》蓷即茺蔚。一名益母。又《尔雅·释草疏》蛇牀,一名思益。又果名。《博雅》益智,龙眼也。又州名。古蜀国,汉武帝置益州。《释名》益,厄也。所在之地险厄也。又姓。《印薮》汉有益强,益寿。宋有益畅,绍兴进士。《六书正伪》益,器满也。故从水从皿。会意。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忌忌:《卯集上·心字部》(古文)坖《唐韵》《集韵》《韵会》渠记切《正韵》奇寄切,□音惎。《说文》憎恶也。《增韵》嫉也。《诗·周南·小星笺》以色曰妒,以行曰忌。又《广韵》忌讳也。《周礼·春官·小史》诏王之忌讳。〈疏〉谓告王以先王之忌讳也。又《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诏辟忌。〈注〉不避其忌,则其方以为苟于言语也。又惮也。《左传·昭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又怨也。《晋语》小人忌而不思。〈注〉怨也。又戒也。《书·吕□》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注〉忌之言戒也。又敬也。《左传·昭元年》非羇何忌。〈注〉言不敬羇客,当谁敬哉。又忌日,亲丧日也。《礼·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又姓。《风俗通》周公忌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又龙忌,谓禁火日也。《后汉·周举传》有龙忌之禁。又《集韵》居利切《正韵》吉器切,□音懻。语助辞。《诗·郑风》叔善射忌。又《五音集韵》巨己切,音芑,亦戒也。《诗·大雅》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说文》己心为忌。会意。
惮惮:《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音但。《说文》忌难也。从心单声。一曰难也。《增韵》畏也。又《集韵》得案切,音旦。《书·毕命》彰善瘅恶。或作惮。又《集韵》丁贺切,音跢。《说文》劳病也。本作瘅,或从心。《诗·小雅》惮我不暇。《朱注》惮,劳也。又《集韵》尺战切,音硟。难也。《扬子·方言》齐鲁曰惮。又《韵会》昌善切。慢易也。又《集韵》荡旱切,音蜑。劳也,难也。《诗·小雅》哀我惮人。又《集韵》党旱切,音亶。劳也。又通作怛。《周礼·冬官考工记·矢人》则虽有疾风,亦弗之能惮矣。《释文》音怛,都达反。又《韵会》唐干切,音坛。惊怛也。《庄子·达生篇》以钩注者惮。又《五音集韵》於权切,音□。车敝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