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ì lù méi huā
成语注音:ㄧˋ ㄌㄨˋ ㄇㄟˊ ㄏㄨㄚ
成语简拼:YLM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驛路楳蘤
成语解释
表示对亲友的问候及思念。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驿使梅花、驿寄梅花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驿路梅花”几个大字。
(2)承淅哥哥给蒉妮和瑜翰讲述了“驿路梅花”的成语典故。
(3)希勤乡中学的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驿路梅花”。
(4)小滨写不出成语“驿路梅花”,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
(5)小放不会写成语“驿路梅花”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官桥杨柳和愁折,驿路梅花带雪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梅花梅花:[méihuā] (1)梅树的花。(2)[方] 腊梅。(3)梅花形的。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驿路驿路:[yìlù] 驿道。
驿驿:yì 1、<名>古代供传递文书使用的马;也指骑马传递文书的人。《张衡传》:『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2、<名>传递文书的人或来往官员换马歇宿的地方。《雁荡山》:『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
路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梅梅:méi(1)落叶乔木,品种很多,性耐寒,叶子卵形,早春开花,花瓣五片,有粉红、白、红等颜色,味香。果实球形,青色,成熟的黄色,都可以吃,味酸。(2)这种植物的花。(3)这种植物的果实。(4)姓。
花花:huā 1、<名>花朵。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动>开花。《采草药》:『深山中则四月花。』2、<名>能开花供观赏的植物。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花木成畦手自栽。』3、<名>形状像花朵的东西。赵师秀《约客》:『闲敲棋子落灯花。』4、<形>不只一种颜色的,有花纹图案的。宋濂《勃泥入贡记》:『腰缠花布,无舆马,出入徒行。』5、<形>视觉迷乱模糊。杜甫《饮中八仙歌》:『眼花落进水底眠。』6、<动>耗费;用掉。《红楼梦》:『只是白花钱,不见效。』
驿驿:《亥集上·马字部》《唐韵》羊益切《集韵》《韵会》《正韵》夷益切,□音亦。《玉篇》译也,道也。《增韵》今之递马。又传舍也。《唐书·刘晏传》初州取富人主邮递,谓之捉驿。又《正字通》称颂人曰驿其声而吟之。又往来不绝曰骆驿。《后汉·郭汲传》骆驿不绝。又落驿。《书·洪范》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传〉驿,气落驿不连属也。又《诗·周颂》驿驿其达。〈注〉驿驿,苗生貌。又姓。本作□,俗省作驿。互详馹字注。
路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
梅梅:《辰集中·木字部》槑《唐韵》莫杯切《集韵》《正韵》模杯切《韵会》谋杯切,□音枚。或作槑、楳,亦作□。《说文》枏也。《尔雅·释木》梅,枏。《陆玑·条梅疏》似豫章大木也。又《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礼·内则》梅诸。《名物疏》陆玑所释有条有梅,自是枏木似豫章者。豫章,大树可以为棺舟者也。和羹之梅,笾实之乾□,似杏实酢者也。又《尔雅·释木》时,英梅。〈注〉雀梅。又《尔雅·释木》朹檕梅。〈注〉状如梅,子赤色似小柰,可食。又《埤雅》江、湘、两浙四五月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蒸郁成雨,谓之梅雨。《四时纂要》闽人以立夏后逢庚入梅,芒种后逢壬出梅。又杨梅,果名。《越郡志》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又梅梅,犹昧昧,居丧之容也。《礼·玉藻》视容瞿瞿梅梅。又州名,属广东。《南宋·地理志》改敬州为梅州。又姓。《广韵》出汝南。汉梅福、梅鋗。又《集韵》毋罪切,音浼。亦姓也。槑字原从二杲作。又□。考证:(《书·说命》若作和羹,汝惟盐梅。)谨照原文汝惟改尔惟。(《尔雅·释木》朹椠梅。)谨照原文椠改檕。
花花:《申集上·草字部》(古文)蘤《唐韵》《集韵》《正韵》□呼瓜切,音譁。《正字通》草木之葩也。《欧阳修·花品序》洛阳人称花曰某花某花,称牡丹则直曰花。又地名。《广州志》南海县有花田。又姓。唐有花惊定。《杜甫诗》成都猛将有花卿。《通志·氏族略》宋有尚书郞花尹。又《韵补》音诃。《枣据诗》延首观神州,廻晴盻曲阿。芳林挺修干,一岁再三花。《说文》本作华。荣也。从草□,郑氏曰:□,象华叶垂敷之形,亏象蔕萼也。《唐韵古音》按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见于书,晋以下书中间用花字,或是后人攺易。唯《后汉书·李谐·述身赋》曰:树先春而动色,草迎岁而发花。又云: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艺之英华。花字与华□用。而五经、诸子、楚辞、先秦、两汉之书,皆古文相传,凡华字未有攺为花者。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余,颁之远近,以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