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汤止沸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ǐ tāng zhǐ fèi成语注音:ㄧˇ ㄊㄤ ㄓㄧˇ ㄈㄟˋ
成语简拼:YTZF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以湯止沸
成语解释
用开水去制止水的沸腾。比喻不从根本上着手,对事情没有帮助。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处理方式不对
近义词
成语示例
(1)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之益也。▲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成语造句
(1)成语「以汤止沸」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红红写不出成语“以汤止沸”,因此语文考试仅仅考了98分。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以汤止沸”几个大字。
(4)锦绣学校的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汤止沸”。
(5)小虎不会写成语“以汤止沸”的最后一个字。
(6)芝英大哥哥给我们说了“以汤止沸”的历史典故
(7)釜底抽薪;故以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8)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
(9)在前往容县游龙中学的路途中,孝东大哥哥给苏洋和祖萍讲述了『以汤止沸』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尽数》:『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去其火则止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以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汤汤:tāng 1、<名>热水;开水。《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2、<名>食物加水煮后的液汁。王建《新嫁娘》:『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3、<名>汤剂;用水煎服的中药。《史记·偏鹊仓公列传》:『治病不以汤液。』4、<名>人名。商朝的创建人。历史上著名的贤君《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tàng<动>通『烫』。用热水焐;烫。《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shāng见『汤汤』。[汤池] (1)灌注沸水的护城河,喻称城防坚固。(2)灌注温泉水的浴池。[汤火] 沸水和烈火,比喻极其危险的情势。[汤镬] 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处死。[汤汤] shāngshāng(1)水流浩大的样子。《岳阳楼记》:『浩浩汤,横无际涯。』(2)指琴声。《吕氏春秋·本味》:『善哉乎鼓琴,汤乎若流水。』
止止:zhǐ 1、<名>脚。《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趾』。2、<动>停止。《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又] <动使动>使……停止。《鸿门宴》:『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3、<动>住下。《游黄山记》:『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4、<动>留住。《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5、<动>阻止。《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6、<动>中止。《〈论语〉十则》:『臂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7、<副>通『只』。只是;仅仅。《黔之驴》:『技止此耳。』《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8、<助>用于句未,表示感叹。《诗经·南山》:『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沸沸:fèi沸腾:沸水;沸油◇沸天震地(形容极响的声音)。
以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汤汤:《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土郎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郎切,□音镗。《说文》热水也。《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又水名。《山海经》上申之山,汤水出焉。又《水经注》江水,东迳瞿巫滩,左则汤谿水注之,源出朐忍县北。又谷名。《张衡·南都赋》汤谷涌其后。又州名。《韵会》广南化外,唐置汤州,天宝时为汤泉郡。又县名。《广舆记》汤阴县,属彰德府。又《书·虞书疏》除残去虐曰汤。马融又云:云行雨施曰汤。又《风俗通·王霸篇》汤者,攘也,昌也。言其攘除不轨,天下炽盛。又《广韵》式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尸羊切,□音商。汤汤,流貌。一曰波动之状。《诗·大雅》江汉汤汤。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他浪切,音傥。热水沃也。《礼·月令》如以热汤。又《集韵》余章切,音阳。与阳同。阳谷,日所出也。亦作阳。《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又《广韵》他浪切,音荡。与荡通。《诗·陈风》子之汤兮。〈传〉汤,荡也。〈笺〉言游荡无不为也。又与荡同。《前汉·天文志》四星若合,是谓大汤。又《韵补》叶透空切,音通。《东方朔·七谏》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考证:(《楚辞·九歌》浴兰汤兮沐芳华。)谨按原文华字属下为句不连芳读,谨省华字。
止止:《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诸市切,音芷。《说文》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徐曰》初生根干也。又《广韵》停也,足也。《易·艮卦》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老子·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又静也。《礼·玉藻》口容止。〈注〉不妄动也。《庄子·德充符》人莫鉴於流水,而鉴於止水,唯止能止衆[音zhòng]止。又已也,息也。《论语》止吾止也。《史记·酷吏传》寇盗不为衰止。又居也。《诗·大雅》乃慰乃止。又《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又心之所安为止。《书·益稷》安汝止。《孔传》言当先安好恶所止。《正义》曰:止谓心之所止。《大学》云: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好恶所止,谓此类也。又朱子曰: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谓。又留也。《论语》止子路宿。《孟子》可以止而止。又行师营曰止,暂待曰次。又凡战而被获曰止。《左传·隐十一年》公与郑人战於狐壤,止焉。《杜注》内讳获,故言止。又《僖十五年》辂秦伯将止之。又容止。《诗·鄘风》人而无止。〈笺〉止,容止。无止则无礼节也。《孝经·圣治章》容止可观。又举止。《齐书·张欣泰传》欣泰着鹿皮冠衲衣。世祖曰:将家儿何敢作此举止。又俗谓德行曰行止。《外史檮杌》郑奕敎子《文选》。其兄曰:莫学沈、谢嘲风弄月,污人行止。又乐器。《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注〉止者,其椎名也。《书·益稷》合止柷敔。《郑注》柷,状如漆桶,中有椎,合之者,投椎於其中而撞之。又鸟集亦曰止。《诗·小雅》载飞载止。又三止,三礼也。《班固·幽通赋》嬴取威於百仪兮,姜本支乎三止。〈注〉谓齐之先伯夷典三礼也。又语辞。《诗·周颂》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又首止,卫地名。在陈留襄邑。《春秋·僖五年》齐侯会王世子于首止。又与趾同。《仪礼·士昏礼》皆有枕北止。《郑注》止,足也。古文止作趾。《山海经》韩流麟身,渠股豚止。《郭注》止,足也。《前汉·郊祀歌》获白麟,爰五止。《师古注》止,足也。时白麟足有五蹄。
沸沸:《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味切,音芾。涫也。《诗·大雅》如沸如羹。又水名。《王子年·拾遗记》蓬莱山有沸水,饮者千岁。又井名,潭名。《水经注》曲阿季子庙前井及潭常沸,故名井曰沸井,潭曰沸潭。《谢惠连·雪赋》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又《集韵》《正韵》敷勿切《韵会》分勿切,□音拂。洒也。又觱沸,泉出貌。《诗·小雅》觱沸槛泉。又《正韵》滂佩切,音配。波涌貌。《司马相如·子虚赋》水虫骇波鸿沸。又怒貌。《司马相如·上林赋》沸乎暴怒。又与溃同。沸渭,不安貌。《王褒·洞萧赋》若雷霆輘輷,佚豫以沸渭。〈注〉沸或为溃,扶味切。《集韵》或作□。考证:(《司马相如·子虚赋》水虫骏波鸿沸。)谨照原文骏改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