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制强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ǐ ruò zhì qiáng成语简拼:YRZQ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以弱制強
成语解释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示例
(1)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陛下尝能以弱制强,稍得一胜,便起骄矜之意,以致三军损折,不以为戒,妾等无所托矣!』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以弱制强”几个大字。
(2)冲冲不会写成语“以弱制强”的最后一个字。
(3)吉安县立中学的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弱制强”。
(4)小淼写不出成语“以弱制强”的拼音。
(5)昝姐姐给盈盈和蓓蓓讲了“以弱制强”的历史典故
(6)在搏斗中,身高力大者往往容易取胜,但以弱制强的战例是屡见不鲜。
(7)去往重庆市万盛区南桐中学校之前,铭涛大哥哥给子静和舒琴讲了『以弱制强』的典故。
(8)往先哲,尝有语云,以静制动,以奇制正,以弱制强,以寡制众,反经行权,不循常理,大胆行事,无往不克,此乃化险为夷之道也。
成语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以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弱弱:ruò 1、<形>弱小。与『强』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又] <形使动>使……弱;削弱。《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2、<形>软弱;懦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3、<形>年幼;年少。《愚公移山》:『曾不若孀妻弱子。』[又] <名>年纪小的人。《柳毅传》:『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4、<名>弱者;势力薄弱的人。《后汉书·耿纯传》:『抑强扶弱。』5、<动>丧失;丧亡。《左传·昭公三年》:『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6、<形>不足;差一点。《晋书·天文志》:『与赤道东交于角稍弱。』[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身体未壮,所以称弱。后来称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弱息] 小儿。对别谦称自己的儿女。[弱约] 柔弱;柔顺。
制制:zhì 1、<动>裁制衣服。《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2、<动>制造;制作。《观巴黎油画记》:『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3、<动>控制;掌握。《赤壁之战》:『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动>制服。《中山狼传》:『夫羊,一童子可制之。』5、<动>制定;规定。《齐桓晋文之事》:『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6、<动>禁止;遏制。《赤壁之战》:『瑜请精兵五万,自足制之。』7、<名>法制;制度。《郑伯克段于鄢》:『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8、<名>帝王的命令。《史记·秦始皇本纪》:『命为制,令为诏。』9、<名>规模。《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10、<名>构造。《张衡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制艺] 八股文。
强强:qiáng 1、<形>(弓弩)硬而有力。《赤壁之战》:『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2、<形>泛指强健有力。《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形>强大;强盛。《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又] <名>强者。《齐桓晋文之事》:『弱固不可以敌强。』4、<动>加强;增强。李斯《谏逐客疏》:『强公室,杜私门。』5、<形>强悍;强横。《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6、<动>胜过;比……强。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宣宗收燕、赵,复河、隍,力强于宪、武矣。』[又] 在……方面强;强于。《屈原列传》:『博闻强志。』7、<形>馀;有馀。《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ǎng 1、<动>强迫。《促织》:『少年固强之。』2、<副>强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3、<副>勉强。《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4、<副>竭力;尽力。《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jiàng<形>固执;强硬不屈。《与陈伯之书》:『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强死] 壮健而死,死于非命。[强宗] 豪门,有权势之家。[强起] 强迫人出来做官。勉强起身。
以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弱弱:《寅集下·弓字部》《唐韵》而勺切《集韵》《韵会》日灼切,□音若。《玉篇》尫劣也。《释名》委也。《增韵》懦也。《书·洪范》六极,六曰弱。〈传〉尫劣。〈疏〉尫劣□是弱事,为筋力弱,亦为志气弱。郑康成云:愚懦不毅曰弱,言其志气弱也。《礼·曲礼》二十曰弱冠。〈疏〉体犹未壮,故曰弱也。《释名》二十曰弱,言柔弱也。又孅弱,体柔貌。《司马相如·子虚赋》妩媚孅弱。又弱行。《左传·昭七年》孟絷之足,不良弱行。〈注〉跛也。又水名。《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山海经》海内崑仑之墟,弱水出西南隅。《史记·大宛传》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注〉索隐曰:魏略云弱水在大秦西。□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崑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又衰也。《左传·昭三年》姜族弱矣。而嬀将始昌。又败也。《释名》衂也。《左传·襄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注〉弱,败也。言为王子所得。又丧也。《左传·昭三年》又弱一个焉。又繁弱,弓名。亦作蕃弱。《左传·定四年》封父之繁弱。〈注〉繁弱,大弓名。《孔丛子·公孙龙篇》楚王张繁弱之弓。《司马相如·子虚赋》弯蕃弱。〈注〉文颖曰:蕃弱,夏后氏之良弓名。《说文》本作□。
制制:《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征例切,音制。《说文》裁也。又《增韵》正也,御也,检也,造也。又《广韵》禁制也。又《前汉·高帝纪》太后临朝称制。〈注〉师古曰:天子之言曰制书,谓为制度之命也。又成法曰制。《左传·隐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又《礼·曲礼》士死制。〈注〉制谓君命,士受命致死也。又《礼·礼器》大庙之内敬矣,君亲制祭。〈注〉朝践进血之时,君自断制牲肝,洗于郁鬯,祭神于室也。又邑名。《左传·隐元年》制,岩邑也。又叶音哲。《崔駰·达旨》阴阳始分,天地初制。皇纲云叙,帝纪乃设。又《韵会》浙或作制。江名,在东阳。《庄子·外物篇》自制河以东。
强强:《寅集下·弓字部》《说文徐注》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强。(强)《唐韵》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渠良切,□音强。《玉篇》米中蠹。《尔雅·释虫》蛄□,强□。〈注〉今米榖中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子。《扬子·方言》蛄□谓之强□。江东人谓之□。又《尔雅·释虫》强蚚。〈疏〉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又〉强丑捋。〈注〉以脚自摩捋。又与强通。《广韵》刚强也,健也。《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又《集韵》胜也。《礼·中庸注》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又《广韵》暴也。《史记·田延年传》诛鉏豪强。又算家以有余为强。《古木兰诗》策勳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又姓。《左传·庄十六年》刖强鉏。《广韵》后汉有强华奉赤伏符。又《广韵》《集韵》《正韵》□其两切,强上声。《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又《韵会》矫强。《左传·庄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曰桥君。〈注〉桥音矫。又劝也。《周礼·地官》正其行,而强之道艺。〈注〉强,犹劝也。《礼·乐记》强而弗抑则易。〈疏〉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又姓。《广韵》《前秦录》有将军强求。◎按《后汉》强华,《前秦》强求同姓,《广韵》分二音,不知何据。又《集韵》《韵会》《正韵》□其亮切,强去声。《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又《正韵》自是也,□也。《前汉·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注〉屈强,不柔服也。《史记》作屈强。又与襁通。《类篇》强,负儿衣。《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注〉索隐曰:强葆即襁褓。正义曰: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强)考证:(《周礼·地官》止其行,而强之道艺。)谨照原文止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