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盲辨色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ǐ máng biàn sè成语简拼:YMB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以盲辨色
成语解释
让盲人去分辨颜色。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以聋辨声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以盲辨色”几个大字。
(2)娇娇不会写成语“以盲辨色”的最后一个字。
(3)咪咪写不出成语“以盲辨色”,所以昨天考试只有99分。
(4)普明滩中学的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盲辨色”。
(5)昝爷爷给小孙囡和孙子讲了“以盲辨色”的历史典故
(6)在去往南充高级中学的公车上,森瑞大哥哥给苏蕾和秋芳介绍了『以盲辨色』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以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盲盲:máng <形>眼睛瞎。《老子》:『五色令目盲。』[引] <形>昏暗。《荀子·赋篇》:『旦暮晦盲。』
辨辨:biàn 1、<动>分别;辨别。《孟子·鱼我所欲也》:『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木兰诗》:『又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动>通『辩』,辩论;申辩。《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àn同『辦』,治理。《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抇。』
色色:sè 1、<名>脸色;表情。《庄暴见孟子》:『举欣欣然有喜色。』《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2、<名>女色;美貌的妇女。《货殖列传序》:『耳目极声色之好。』《柳毅传》:『毅怪视之,乃殊色也。』3、<名>容貌。《琵琶行》:『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4、<名>色彩;颜色。《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5、<名>天色;景色。《游黄山记》:『两峰秀色,俱可手揽。』6、<名>种这类。《北史·长孙道生传》:『客内无此色人。』
以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盲盲:《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武庚切《集韵》《正韵》眉庚切《韵会》眉□切,□音蝱。《说文》目无牟子。《释名》盲,茫也,茫茫无所见也。《淮南子·泰族训》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又盲风,疾风也。《礼·月令》仲秋盲风至。又《正韵》巫放切。与望同。《周礼·天官内饔》豕盲眂而交睫腥。〈注〉盲,当为望。《礼·内则》作望视。又叶谟郞切,莽平声。《荀况佹诗》天地易位,四时易乡。列星陨坠,旦暮晦盲。又叶谟蓬切,音蒙。《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越绝书》内视者盲,反听者聋。《集韵》或作瞢朚□。考证:(《淮南子·泰俗训》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谨按盲者二句见泰族训,谨照原书改泰族训。
辨辨:《酉集下·辛字部》《集韵》《韵会》皮苋切《正韵》备苋切,□音辩。《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得其定也。《周礼·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又《韵会》牀□足笫间也。《易·剥卦》剥牀以辨。〈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处也。《程传》牀之干也。又变也。《楚辞·九辨注》辨者,变也。谓□道德以变说君也。又井地之数也。《礼·王制·注》京陵之地,九夫为辨,九辨而当一井。又姓。又《集韵》□见切,音徧。与徧通。帀也。《史记·礼书》万民和喜,瑞应辨至。〈注〉同徧。又《广韵》苻蹇切《集韵》《韵会》平免切《正韵》婢免切,□辩上声。义同。又《集韵》邦免切,鞭上声。义同。又与贬通。《礼·玉藻》立容辨□,无讇。〈注〉辨作贬。容虽贬损□降,不倾侧柔媚也。又《广韵》普麪切《集韵》《正韵》匹见切,□音片。革中断也。《尔雅·释器》革中绝谓之辨,革中辨谓之韏。〈注〉革中断之名辨,复中分其辨名韏。《集韵》作□。
色色:《未集下·色字部》《广韵》所力切《集韵》《韵会》杀测切,□音啬。《说文》颜气也。人之忧喜,皆着於颜,故谓色为颜气。《礼·玉藻》色容庄。《汲冢周书》喜色油然以出,怒色厉然以侮,欲色妪然以愉,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瞿然以静。《后汉·严光传》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注〉以形貌求之也。又采色。《书·臯陶谟》以五采彰施于五色。〈注〉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左传·桓二年》五色比象,昭其物也。又色慾。《书·五子之歌》内作色荒。〈传〉色,女色。《礼·坊记》诸侯不下渔色,故君子远色,以为民纪。又物景亦曰色。《庄子·盗跖篇》车马有行色。《潘岳·关中诗》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注〉载色,犹言有生气起色也。又《公羊传·哀六年》色然而骇。〈注〉惊貌。又《诗·鲁颂》载色载笑。〈传〉色,温润也。又《战国策》怒於室者色於市。〈注〉色,作色也。又秘色。《高斋漫录》世言秘色,磁器。钱氏有国时,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又《博雅》色,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