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聋辨声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ǐ lóng biàn shēng成语简拼:YLBS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以聾辨聲
成语解释
让聋子分辨声音。比喻缺乏必要条件,事情无法弄清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以盲辨色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以聋辨声”几个大字。
(2)林林不会写成语“以聋辨声”的最后一个字。
(3)邵武第一中学的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聋辨声”。
(4)小画写不出成语“以聋辨声”的拼音。
(5)艺宝大哥哥给怡函和嫣玫介绍了“以聋辨声”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以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聋聋:lóng耳朵听不见声音。通常把听觉迟钝也叫聋。
辨辨:biàn 1、<动>分别;辨别。《孟子·鱼我所欲也》:『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木兰诗》:『又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动>通『辩』,辩论;申辩。《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àn同『辦』,治理。《荀子·议兵》:『城郭不辨,沟池不抇。』
声声:shēng 1、<名>声音。《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名>乐曲;乐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3、<名>口音。《大铁椎传》:『与人罕言语,语类楚声。』4、<动>声称;宣布;宣扬。《五人墓碑记》:『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5、<名>名声;声誉;声望。《报任安书》:『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6、<动>宣扬;鼓舞。《子鱼论战》:『金鼓以声气也。』7、<名>声势;声气。《子鱼论战》:『声盛致志,鼓儳也。』8、<量>表声音发出的次数。《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
以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聋聋:《未集中·耳字部》《唐韵》卢红切《集韵》《正韵》卢东切,□音笼。《说文》无闻也。《释名》笼也。如在蒙笼之内,不可察也。《左传·僖二十六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又《宣十四年》郑昭宋聋。〈注〉聋,闇也。《礼·王制》瘖聋跛躃断者。〈疏〉聋谓耳不闻声。又葱聋,兽名。《山海经》符禺之山,其兽多葱聋,其状如羊而赤鬛。〈注〉葱聋,如羊,黑首赤鬛。又《韵补》叶卢黄切,音郞。《易林》远视无光,不知青黄。黈纩塞耳,使君闇聋。考证:(《左传·僖二十六年》耳不听五声之和曰聋。)谨照原文曰聋改为聋。
辨辨:《酉集下·辛字部》《集韵》《韵会》皮苋切《正韵》备苋切,□音辩。《说文》判也。《广韵》别也。《易·乾卦》问以辨之。《礼·学记》离经辨志。〈注〉辨,谓考问得其定也。《周礼·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注〉辨,谓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又《韵会》牀□足笫间也。《易·剥卦》剥牀以辨。〈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处也。《程传》牀之干也。又变也。《楚辞·九辨注》辨者,变也。谓□道德以变说君也。又井地之数也。《礼·王制·注》京陵之地,九夫为辨,九辨而当一井。又姓。又《集韵》□见切,音徧。与徧通。帀也。《史记·礼书》万民和喜,瑞应辨至。〈注〉同徧。又《广韵》苻蹇切《集韵》《韵会》平免切《正韵》婢免切,□辩上声。义同。又《集韵》邦免切,鞭上声。义同。又与贬通。《礼·玉藻》立容辨□,无讇。〈注〉辨作贬。容虽贬损□降,不倾侧柔媚也。又《广韵》普麪切《集韵》《正韵》匹见切,□音片。革中断也。《尔雅·释器》革中绝谓之辨,革中辨谓之韏。〈注〉革中断之名辨,复中分其辨名韏。《集韵》作□。
声声:《丑集中·士字部》《字汇》同□。《正字通》俗声字。(声)(古文)殸《唐韵》《集韵》《韵会》书盈切《正韵》书征切,□圣平声。《说文》音也。《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传〉声谓五声,宫商角徵羽也。《礼·月令》仲夏之月,止声色。〈注〉声谓乐也。又凡响曰声。《张载·正蒙》声者,形气相轧而成。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类。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皆物感之良能,人习而不察耳。《韵会》韵书平上去入为四声。又声敎。《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敎,讫于四海。《左传·文六年》树之风声。〈注〉因土地风俗,为立声敎之法。又声誉。《孟子》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注〉声闻,名誉也。又宣也。《孟子》金声而玉振之也。〈注〉声,宣也。又《諡法》不生其国曰声。〈注〉生于外家。《春秋·经传集解》继室以声子,生隐公。〈注〉声,諡也。又姓。又《韵补》叶尸羊切,音商。《韩愈·赠张籍诗》娇儿未绝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其侧,耳若闻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