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成语注音:ㄧˋ ㄋㄧㄢˊ ㄅㄟˋ ㄕㄜˊ ㄧㄠˇ,ㄙㄢ ㄋㄧㄢˊ ㄆㄚˋ ㄘㄠˇ ㄙㄨㄛˇ
成语简拼:YNBSYSNPCS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一年被虵齩,三年怕艸索
成语解释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近义词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几个大字。
(2)二道镇中学的宰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3)濛濛写不出成语“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4)小梅不会写成语“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的最后一个字。
(5)萦心姐姐给溏聆和烁竺讲解了“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的故事。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草索草索:[cǎosuǒ] 草绳。
一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年年:nián 1、<名>年景;收成。《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生苦,凶年不免于死亡。』2、<名>十二个月为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名>年龄;年岁。《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4、<名>寿命。《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5、<名>帝王的年号。《三国志·吴主传》:『告以改年,立后。』[年伯] 科举制度中同榜登科者称为同年,父之同年者称为年伯。泛指父辈。[年所] 年次;年龄。[年兄] 唐宋以来,科举考试同年登科的人互相尊称年兄,也叫同年。[年祚] (1)人之寿命。(2)国之寿命。
被被:bèi 1、<名>被子。2、<动>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3、<动>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4、<动>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论积贮疏》:『禹汤被之矣。』5、<介>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pī 1、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2、<动>分散;散开。《屈原列传》:『屈原至j江滨,发行吟泽畔。』[辨] 衾,被。先秦时,作卧具的『被子』不用『被』表示.小被称『寝衣』,大被称为『衾』。
蛇蛇:shé <名>一种爬行动物。《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
咬咬:yǎo(1)上下牙齿用力对着(大多为了夹物体或使物体的一部分从整体分离)。如:咬紧牙关;用嘴咬住绳子;让蛇咬了一口;咬了一口苹果。(2)钳子等夹住或齿轮、螺丝等互相卡住:咬不住。(3)(狗)叫:鸡叫狗咬。(4)受责难或审讯时牵扯别人(多指无辜的)。如:反咬一口。(5)<方>油漆等使有过敏性反应的人皮肤肿痛或发痒:我最怕漆咬。(6)正确地念出(字的音);过分地计较(字句的意义)。如:咬字;咬字眼儿;咬文嚼字。
三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怕怕:pà 1、<动>害怕。韩愈《县斋有怀》:『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2、<副>恐怕。《窦娥冤》:『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3、<副>难道。《西厢记》:『你行怕说的慌,却因小姐上来。』4、<连>倘若。《拜月亭》:『怕哥哥不嫌相辱啊﹗。』bó<形>通『泊』,淡泊。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憺乎自持。』
草草:cǎo 1、<名>草;草本植物的总称。《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2、<名>荒野;草野。《<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3、<名>乡间;民间。《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4、<形>粗糙;粗劣。《冯谖客孟尝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5、<名>初稿;草稿。《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6、<名>汉字的一种字体,流行于汉初,笔画相连,写来迅速。如『狂草』、『真草隶篆。』[草鄙] 粗野鄙陋。《战国策·赵策三》:『臣南方草之人也,何足问?』[草草] 1.草木茂盛的样子。苏轼《各子由记园中草木》:『君看藜与藿,生意常草。』2.忧愁的样子。《诗经·小雅·巷伯》:『骄人好好,劳人草』3.辛苦的样子。杜甫《园人送瓜》:『园人非故侯,种此何草。』4.匆促。杜甫《送长孙九待御赴武威判官》:『闻君适万里,取别何草。』[草创] 1.开始创建或创办。《汉书·终军传》:『夫天命初定,万事草。』2.起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草未就,会遭此祸。』[草次] 1.匆忙急遽。2.露宿于草野间。[草蹙] 仓猝;匆忙。[草菅] 1.草茅,喻轻贱。班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然。』(艾:通『刈』。)后称任意残杀人命为『草菅人命。』2.草野;民间。陆游《薏苡》:『呜呼!奇材从古弃草,君试求之篱落间。』[草芥] 比喻轻微而无价值的东西。夏侯湛《东方朔画赞》:『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草具] 指粗劣的食物。《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草莽] 1.荒野。陶渊明《归园田居》:『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2.草野;民间。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传》:『乃令重黎举夔于草之中而进之。』
索索:suǒ 1、<名>大绳子;绳索。《报任安书》:『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2、<动>绞合;搓。《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綯。』3、<动>寻求。《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4、<动>寻找。《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5、<动>索要;索取。《兵车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6、<形>孤独。白居易《与元稹书》:『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7、<形>尽。《宋史·刘绮传》:『逮未申间,敌力疲气索。』8、<副>须;得;能。《长亭送别》:『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辨] 绳,索。『绳』指小绳子。『索』指大绳子。[索居] 独居。[索然] (1)离散的零落的样子。(2)流泪的样子。[索笑] 求笑;取笑。[索隐] 寻求事物的隐僻之理。
一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年年:《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广韵》奴颠切《集韵》《类篇》《韵会》宁颠切《正韵》宁田切,□捻平声。《说文》本作秊。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桓三年》有年。《谷梁传》五谷皆熟为有年。《宣十六年》大有年。《谷梁传》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又岁也。《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注〉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疏〉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周礼·春官》正岁年以序事。〈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疏〉一年之内,有二十四气。节气在前,中气在后。节气一名朔气。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左传·宣三年》卜年七百。又齿也。《释名》年,进也。进而前也。《礼·王制》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注〉引年,挍年也。《左传·定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太宰,康叔为司宼,□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注〉言以德为轻重,而不以齿为先后也。又姓。《万姓统谱》永乐中有年当,怀远人,正官户部尚书。又叶祢因切,音纫。《前汉·叙传》封禅郊祀,登秩百神。协律改正,享兹永年。《崔駰·袜铭》长履景福,至於亿年。皇灵既佑,祉禄来臻。又《集韵》乃定切,音佞。人名。《公羊传·襄三十年》年夫。《释文》年音佞。二传作佞夫。《集韵》亦书作□。唐武后作□。考证:(又叶祢因切,音民。)谨按祢因切非民字之音。谨照音义民改纫。
被被:《申集下·衣字部》《唐韵》皮彼切《集韵》《韵会》部靡切,□音罢。《说文》寝衣也。《释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被铭》被虽温,无忘人之寒。无厚于己,无薄于人。又《唐韵》皮义切,音髲。覆也。《诗·大雅》天被尔禄。〈笺〉天覆被女以禄位,使禄福天下。又及也。《书·尧典》光被四表。又表也。《仪礼·士昏礼》笲缁被纁裹加于桥。又具也。《战国策》械器被具。又带也。《前汉·韩王信传》国被边,匈奴数入。又加也。《前汉·高帝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注〉为酒所加也。又把中也。《周礼·冬官·庐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又负也。《后汉·贾充传》被羽先登。又被庐,晋地名。《晋语》乃大蒐于被庐。又《韵会》攀糜切,音披。《广雅》裮被,不带也。《屈原·离骚》何桀纣之猖被兮。《前汉·扬雄传》被夫容之朱裳。又荷衣曰被。《左传·襄十四年》被苫盖。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庄子·知北游》啮缺问道乎被衣。又姓。《前汉·王褒传》宣帝时,徵能《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通志·氏族略》郑有大夫被詹,《汉书》有牂牁太守被条。通作披。
蛇蛇:《申集中·虫字部》《唐韵》食遮切,音茶。《集韵》《韵会》□时遮切,音闍。毒虫也。《左传·庄十四年》内蛇与外蛇鬭。〈疏〉蛇,北方水物。《酉阳亲俎》蛇,有水、草、木、土四种。《尔雅翼》蛇,草居,常饥,每得食稍饱,辄复蜕殻,冬辄含土入蛰,及春出蛰则吐之。《埤雅》牛以鼻听,蛇以眼听。又《庄子·达生篇》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注〉委蛇,泥鰌。又星名。《左传·襄二十八年》蛇乗[音chéng]龙。〈注〉蛇,□武之宿,虚、危之星。《晋书·天文志》腾蛇二十二星,在营室北,天蛇也。又地名。《后汉·郡国志》南阳郡随西有断蛇丘。〈注〉即衔珠之蛇。又姓。《通志·氏族略》姚苌,蛇后,南安人。又有建武将军蛇元,望出鴈门。又《广韵》弋支切,音移。《诗·召南》委蛇委蛇。〈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庄子·庚桑楚》与物委蛇,而同其波。《焦氏·易林》委蛇循河,至北海涯。又《韵补》龙蛇之蛇,亦读为移。《诗·小雅》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蛇字叶上罴字、下之字韵。又徒河切,音驼。《张衡·西京赋》感河冯,怀湘娥,惊蛧蜽,惮蛟蛇。又委蛇之蛇,亦叶音驼。《古音考》《陆机·答贾谧诗》:我求明德,济同以和。鲁公戾止,兖服委蛇。又《集韵》陈知切,音驰。地名。《春秋传》盟于殴蛇,《公羊传》作殴虵,与曲池同。又《字汇补》以遮切,音耶。《集韵》关中谓毒虫曰蛇。《韵会》本作它,汤河切。《说文》它,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托何切。臣铉等曰:今俗作食遮切。《佩觿》蛇字从也,误。
咬咬:《丑集上·口字部》《广韵》古爻切《集韵》《韵会》《正韵》居肴切,□音交。《玉篇》鸟声也。《嵆康·赠秀才入军诗》咬咬黄鸟。《集韵》通作胶。又《广韵》《集韵》《正韵》於交切《韵会》幺交切,□音□。《广韵》淫声。《集韵》哇咬,淫声。又《庄子·齐物论》宎者咬者。〈注〉咬,哀切声。又《集韵》吉巧切,音狡。声也。又五巧切,音骲。与齩同,啮骨也。或作□啮。又许介切,音譮。风声。
三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怕怕:《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普驾切,音帕。《集韵》惧也。或作□□。《韩愈·二鸟诗》鬼神怕嘲咏。又姓。唐有怕善,宋有怕籛。又《广韵》普伯切《集韵》《类篇》匹陌切,□音柏。《说文》无为也。又《集韵》白各切《正韵》弼各切,□与泊通。《集韵》憺怕,静也。《老子·道德经》我独泊兮其未兆。或作怕。
草草:《申集上·草字部》(古文)屮《唐韵》采老切《集韵》在早切《韵会》《正韵》采早切,□音懆。《说文》作草,百卉也。经典相承作草。《书·禹贡》厥草惟繇。《诗·小雅》在彼丰草。《礼·祭统》草艾则墨,未发秋政,则民弗敢草也。〈注〉草艾,谓艾取草也。《论衡》地性生草,山性生木。《大戴礼·易本命》食草者善走而愚。又《史记·陈丞相世家》恶草具进。〈注〉草,粗也。又《篇海》苟□曰草草。《春秋·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其礼也。〈疏〉草次,犹造次也。又《诗·小雅》劳人草草。〈传〉草草,劳心也。又《易·屯卦》天造草昧。〈疏〉言天造万物于草创之始。又《前汉·淮南王传》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廼遣。〈注〉谓为文之草藳。《百官志注》一曹有六人,主作文书起草。《后汉·□宠传》萧何草律。又《魏志·卫觊传》觊好古文,隷、草无所不善。又姓。《正字通》草中。又《韵补》脞五切,徂上声。《徐干·齐都赋》焚梗林,燎圃草。又此苟切,凑上声。《边让·章华赋》携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嫱之素肘。形便纤以婵娟兮,若流风之靡草。又《说文》自保切,音皁。草斗,栎实也,一曰橡斗子。《徐铉曰》今俗以此为草木之草,别作皁字,为黑色之皁。案栎实可染白为黑,故曰草,通用。今俗书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无意义。考证:(《说文》自保切,音皁。斗栎实也,橡斗子。)谨照原文皁下增草字。橡斗上增一曰二字。(《徐铉曰》实可染白为黑。)谨照原文白改帛。
索索:《未集中·糸字部》《广韵》苏各切《集韵》《韵会》昔各切,□音□。《说文》作□,草有茎叶可作绳索。从□糸。《韵会》隷作索。《小尔雅》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急就篇注》索,总谓切捻之令紧者也。《书·五子之歌》若朽索之驭六马。《诗·豳风》宵尔索綯。又《易·震卦》震索索。〈疏〉心不安之貌。《释文》惧也。又《书·牧誓》惟家之索。〈传〉索。尽也。又《周礼·夏官·方相氏》以索室殴疫。〈注〉索,廋也。又《礼·檀弓》吾离羣而索居。〈注〉索,散也。又《左传·昭十二年》八索九丘。《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武都郡有索县。又姓。《左传·定四年》殷民七族,有索氏。又《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音色。同□,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又《集韵》苏故切,音素。《释名》索,素也。八索,着素王之法也。《屈原·离骚》衆[音zhòng]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注〉索,音素。○按《说文》在木部,今倂附入。索从□,《说文》在□部。考证:(《屈原·离骚》羌内恕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谨照原文恕下增己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