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ǎo sān bō sì
成语注音:ㄊㄧㄠˇ ㄙㄢ ㄅㄛ ㄙㄧˋ
成语简拼:TSBS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挑三撥四
成语解释
指挑拨是非。同『挑三豁四』。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近义词
挑三豁四、调三窝四、挑三窝四、调三斡四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挑三拨四”几个大字。
(2)斌斌不会写成语“挑三拨四”的最后一个字。
(3)家强哥哥给睿祺和晓蚊讲述了“挑三拨四”的成语典故。
(4)灵溪镇渎浦校区的以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挑三拨四”。
(5)小娇写不出成语“挑三拨四”的拼音。
成语出处
周立波《山乡巨变》:『这家伙在挑三拨四,我去闯破她不呢?』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挑挑:tiǎo 1、<动>拨;拨动。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又] 用条状的或用尖的东西挑出来。杜荀鹤《山中寡妇》:『时挑野菜和根煮。』2、<动>挑逗;引诱。《史记·项羽本纪》:『乃披甲持戟挑战。』《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琴心挑之。』tiāo<动>担;挑。陆游《自题传神》:『担挑双草屦,壁倚一乌藤。』
三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拨拨:bō 1、<动>治理。《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2、<动>拨开;拨动。《左忠毅公逸事》:『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促织》:『试以猪鬣撩拨虫须。』3、<动>弹拨。《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4、<名>拨动琴弦弹奏器的小木片。《琵琶行》:『沉吟放拨插弦中。』[拨烦] 处理繁重的政务。《汉书·龚胜传》:『上知胜非拨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拨冗] 客套话,请对方于百忙中,抽出时间。
四四:[sì] (1)[乐]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2)古代一车四马称『驷』。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挑挑:《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吐雕切《集韵》《韵会》《正韵》他雕切,□音祧。《说文》挠也。一曰摷也。又器名。《仪礼·有司彻》二手执挑□枋,以挹湆,注于疏七。〈注〉挑谓之歃,读如或舂或抭之抭字。或作挑者,秦人语也。《释文》汤尧反,又他羔反。又与佻通。偸薄也。《荀子·强国篇》其服不挑。又《增韵》杖荷也。俗谓肩荷曰挑。又取也。今拣选人物亦谓之挑。又《唐韵》《集韵》《韵会》□徒了切,音窕。引也,拨也。《博雅》疾也。一曰弄也。《史记·项羽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注〉擿娆敌求战,古谓之致师。《前汉·司马相如传》卓王孙有女文君,好音,相如以琴心挑之。〈注〉寄心於琴声,以挑动之也。亦与誂通。诱也,戏也。又《正韵》土了切,祧上声。义同。又《集韵》《韵会》□徒吊切,与掉同。振也摇也。又《唐韵》土刀切《集韵》《韵会》《正韵》他刀切,□音叨。《诗·郑风》挑兮达兮。《毛传》往来相见貌。《朱传》挑,轻儇跳跃之貌。又抒物之器。或作抭。又《集韵》田聊切,音条。挠挑也。一曰搅也。《庄子·大宗师》登天游雾,挠挑无极。〈注〉宛转循环貌。或作□。
三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拨拨:《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北末切,音鉢[音bō]。《说文》治也。《诗·商颂》□王桓拨。《公羊传·哀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於春秋。又除也。《前汉·司马迁传》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又发扬貌。《礼·曲礼》衣毋拨。又《增韵》捩开也。又转之也。《战国策》弓拨矢钩。〈注〉拨,弓反也。又葬具。《礼·檀弓》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注〉拨可拨引輴车,所谓绋也。又鼓弦之物。《唐书·苏頲传》皇甫恂使蜀,檄取库钱,市琵琶扞拨玲珑鞭,頲不肯予。又叱拨,良马名。又《集韵》《韵会》《正韵》□蒲襏切,音跋。绝也。《诗·大雅》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笺拨,犹绝也。疏拨去余根,故犹绝也。又《诗·朱传》叶方吠切,音废。又叶必列切,音龞。义□同。又《唐韵》《集韵》□普活切,音泼。芟草也。与发同。亦作□。又拨剌,张弓貌。《张衡·思□赋》弯威弧之拨剌。〈注〉剌,音力达反。又《史记·索隐》房越切,音伐。谓大楯也。《史记·孔子世家》会于夹谷,齐有司请奏四方之乐,于是旍旄羽祓,矛戟刃拨,鼓噪而至。《集韵》作瞂。考证:(《诗·大雅》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疏〉拨者,拨去之,去其余根,故犹绝也。)谨按故犹绝也四字是释笺之词,当先笺后疏。谨改为笺拨,犹绝也。疏拨去余根,故犹绝也。
四四:《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息利切,音泗。《说文》囗,四方也。八,别也。囗中八,象四分之形。又《玉篇》阴数次三也。《正韵》倍二为四。《易·系辞》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又〉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姓。《正字通》宋有四象,庆元间知汀州府。又《正字通》今官司文移变四作肆,防诈伪□易,非四之本义也。又《集韵》息七切,音悉。关中谓四数为悉。○按《正字通》云平声音司,引《乐谱》四五读司乌,不知此特口变易,非四有司音也。《正字通》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