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tiǎn yán tiān rǎng
成语简拼:TYTR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靦顏天壤
成语解释
靦颜:表现出惭愧的脸色;天壤:天地,指人世间。形容丧失气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靦颜人世、苟且偷生、忝颜偷生
成语造句
(1)奔奔不会写成语“靦颜天壤”的最后一个字。
(2)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靦颜天壤”几个大字。
(3)抗抗写不出成语“靦颜天壤”,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4)立茄萣国中的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靦颜天壤”。
(5)淑颖哥哥给静渠和懿芯讲解了“靦颜天壤”的故事。
成语出处
《国语·越语下》:『余虽靦然而人面哉,吾犹禽兽也。』《晋书·郗鉴传》:『岂可偷生屈节,靦颜天壤邪!』
成语故事
晋元帝为了钳制王敦,任郗鉴为安西将军,镇守合肥,统领江西、扬州等地的军队。王敦则推荐他为尚书令。郗鉴回京途中去拜谒王敦,双方就当年满武秋当机立断效忠贾后发表看法。郗鉴认为危急之时不能偷生屈节厚着脸皮活在世上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天壤天壤:<书>(1)天地:天壤间。(2)天渊:天壤之别。
颜颜:yán 1、<名>前额。《素问·刺热论》:『心热病者颜先赤。』2、<名>面;脸。《醉翁亭记》:『苍颜白发。』3、<名>脸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颜行] 前列;前行。:『颜。』[颜色] (1)面容;脸色。(2)容颜,多指妇女的容貌。(3)色彩。
天天:tiān 1、<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敕勒歌》:『天似穹庐,笼盖四野。』2、<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3、<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4、<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垓下之战》:『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5、<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天道] (1)自然规律。(2)天气。[天府] 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天光] 日光。天空的景象。[天理] (1)自然规律。(2)天然的组织结构。(3)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4)上天主持的公道。[天伦] 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天年] 自然寿命。[天书] (1)帝王的诏敕。(2)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3)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天作之合] 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
壤壤:rǎng 1、<名>土壤;泥土。特指松软的土。《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者三夫,叩石垦壤。』2、<名>土地;耕地。《管子·臣乘马》:『一农之量,壤百亩也。』3、<名>地域;疆域。《毛遂自荐》:『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壤壤] 众多;往来纷乱的样子。
颜颜:《戌集下·页字部》《唐韵》五奸切《集韵》《韵会》《正韵》牛奸切,□眼平声。《说文》眉目之间也。《诗·鄘风》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毛传》颜,额角丰满也。《左传·僖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黄帝素问》心热者,颜先赤。《扬子·方言》□、頟、颜,颡也。汝颍淮泗之间谓之颜。又帻颜。《舆服亲事》汉桓帝延熹中,京师作帻,皆颜短耳长,以为服妖。又那颜。外国语,犹华言大人。又商颜,山名。《前汉·沟洫志》引洛水至商颜下。〈注〉商山之颜,犹山额也。又孱颜,山高貌。《欧阳修诗》空碧更孱颜。又姓。《姓苑》出琅邪。鲁伯禽支庶,食采颜邑,因氏。又邾武公字颜,公羊称颜公,后遂为氏。又古通真韵,音银。《苏轼·祭韩忠献文》勿心大匠,笑彼汗颜。援手拯溺,期我于仁。
天天:《丑集下·大字部》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镇也,居高理下,为物镇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里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里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后九重便成硬殻。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后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即祁连山。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真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青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壤壤:《丑集中·土字部》《广韵》如两切《集韵》汝两切,□音穰。《说文》柔土也。无块曰壤。又物自生则言土,人耕种则言壤。《书·禹贡》咸则三壤。《周礼·地官·大司徒》辨十有二壤之物,知其种,以敎稼穑树艺。又壤奠,壤土所出奠贽也。《书·康王之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又《扬子·方言》梁益之间,所爱讳其肥盛曰壤。壤子犹爱子也。《邹阳·上吴王书》壤子王梁。又富足也。与穰同。《列子·天瑞篇》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又伤也。《谷梁传·隐三年》日有食之,吐者外壤,食者内壤。又纷错貌。《史记·货殖传》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又盖壤,天地也。《韩愈诗》威风挟惠气,盖壤两劘拂。又烦壤,粪埽之余积也。《庄子·达生篇》烦壤之内,雷霆居之。又蚁壤,泉穴也。《战国策》齐桓公伐孤竹,山中无水。隰朋曰:去蚁壤寸有水。掘之,果得水。又击壤,古戏也。《史记·五帝纪》帝游康衢,老人击壤而歌于路。又地名。《春秋·宣七年》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于黑壤。〈注〉晋地。《左传·隐十一年》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注〉郑地。《史记·秦本纪》甘茂伐韩宜阳,五月不拔,樗里子谮之,王欲罢兵。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悉起兵拔之。一曰息壤,坌土也。《路史》息生之土,长而不穷。柳宗元有永州龙兴寺息壤记。又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壤驷赤,字子徒,秦人。又《集韵》如阳切,音勷。肥土也。《急就章》墼絫廥廐库东厢,屛厕溷浑粪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