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雍得尝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ǒ yōng dé cháng成语简拼:ZYDC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佐雍得嘗
成语解释
比喻助人为善,自己也分享光荣。
成语造句
(1)驰远哥哥给庞龄和索芮讲解了“佐雍得尝”的故事。
(2)鸽子不会写成语“佐雍得尝”的最后一个字。
(3)冠县实验中学的米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佐雍得尝”。
(4)练习本的第三页赫然是“佐雍得尝”几个大字。
(5)小龙写不出成语“佐雍得尝”的拼音。
成语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王子晋云:「佐雍得尝,佐斗得伤。」此书为善则预,为恶则去,不欲党人非义之事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佐佐:zuǒ 1、<动>辅助;帮助。《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2、<名>辅助的官员;助手。《左传·襄公三十年》:『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3、<动>劝。《国语·晋语》:『召之使佐食。』[佐酒] 陪伴饮酒。[佐命] 辅助帝王创立帝业。
雍雍:yōng 1、<形>和谐。《国语·晋语九》:『夫幸非福,非德不当雍,雍不为幸,吾是以惧。』2、<动>通『阻塞』。《汉书·匈奴传》:『隔以山谷,雍以沙幕。』3、<动>通『拥』,拥有。《战国策·秦策》:『雍天下之国。』[雍和] 和睦;融洽。[雍容] 仪容温文,态度大方,从容不迫。[雍州] 古代九州之一,故址即今陕西、甘肃及内蒙额济纳旗一带。
得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尝尝:cháng 1、<动>吃;品尝。《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2、<动>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3、<动>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4、<副>曾;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尝敌] 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尝鼎一脔] 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尝新] 尝食新收获的五谷。
佐佐:《子集中·人字部》《广韵》则个切《正韵》子贺切,□左去声。辅也,贰也。《周礼·天官》以佐王均邦国。《论语注》颜子王佐之才。又《史记·天官书》五星者,天之五佐,见伏有时,盈缩有度。又《集韵》子我切。义同。考证:(《周礼·天官》以佐王邦国。)谨照原文邦字上增均字。
雍雍:《戌集中·隹字部》(古文)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於容切,音痈。《玉篇》和也。《书·尧典》黎民於变时雍。又《尔雅·释天》太岁在戊曰着雍。又水名。《水经》四方有水曰雍。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渔阳郡雍奴县。又《前汉·中山靖王传》雍门子壹微吟。〈注〉张晏曰:齐之贤者,居雍门,因以为号。苏林曰:六国时人,名周。又《广韵》姓也。祭仲壻雍纠。见《左传·桓十五年》。又《集韵》通作雝。《班固·两都赋》乃流辟雍。○按礼王制作辟雝。又《集韵》委勇切,音壅。《周礼·秋官·司寇》雍氏。〈注〉谓堤防止水者也。《释文》雍,於勇反。又《集韵》佑也。《扬雄·甘泉赋》雍神休。〈注〉晋灼曰:雍,佑也。师古曰:雍,聚也。雍读曰拥。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於用切,音□。《广韵》九州名。雍,拥也。东崤,西汉,南裔,北居庸,四山之所拥翳也。《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释文》雍,於用切。○按尔雅释地作雝。又《韵会》国名。《左传·僖二十四年》郜雍曹滕。〈注〉雍国,在河内山阳县。《释文》雍,於用反。又《广韵》姓也。《韵会》文王子雍伯之后。
得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
尝尝:《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音常。《说文》口味之也。从旨,尙声。《诗·小雅》尝其旨否。《前汉·郊祀志》百鬼迪尝。〈注〉师古曰:尝谓歆飨也。又《广韵》试也。《战国策》疑则少尝之。《史记·越世家》请试尝之。又《张耳□余传》先尝秦军。又《广韵》曾也。《论语》尝从事於斯矣。又《玉篇》祭也。《尔雅·释天》秋祭曰尝。〈注〉尝新谷。《诗·小雅》禴祠烝尝。又《广韵》姓也。《风俗通》孟尝君之后。《玉篇》同甞。《集韵》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