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羊击鼓,饿马蹄铃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xuán yáng jī gǔ,è mǎ tí líng成语简拼:XYJGEMT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懸羊擊鼓,餓馬蹄鈴
成语解释
把羊吊起来,使羊蹄乱动击鼓;将铃绑在饿马蹄子上,蹄动发出声响。古时作战,在军营中作这样的布置以诱惑敌人。
成语造句
(1)岑岑写不出成语“悬羊击鼓,饿马蹄铃”的拼音。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悬羊击鼓,饿马蹄铃”几个大字。
(3)高远哥哥给凤兰和祥锦讲了“悬羊击鼓,饿马蹄铃”的故事。
(4)娇娇不会写成语“悬羊击鼓,饿马蹄铃”的最后一个字。
(5)南马中学校的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悬羊击鼓,饿马蹄铃”。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了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击鼓击鼓:[jīgǔ] 打鼓作声;用鼓声打出信号或表示愿望。击鼓(吹号)要求休战谈判。
马蹄马蹄:[mǎtí] 马的蹄子。
悬悬:1、xuán(1)挂:悬空;悬灯结彩。(2)公开揭示:悬赏。(3)抬:写大字时最好把腕子悬起来。(4)无着落;没结果:悬案;悬而未决。(5)挂念:悬念;悬望。(6)凭空设想:悬拟;悬想。(7)距离远;差别大:悬隔;悬殊。2、xuán<方>危险:一个人摸黑走山路,真悬!
羊羊:yáng(1)哺乳动物,反刍类,一般头上有一对角,分山羊、绵羊、羚羊等多种。(2)姓。<古>又同『祥』xiáng。
击击:jī 1、<动>敲击;敲打。《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2、<动>敲打弹奏(乐器)。《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3、<动>撞击;碰撞。《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4、<动>击刺。《鸿门宴》:『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5、<动>攻打;攻击。《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6、<动>打劫。《论积贮疏》:『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7、<动>拍打。《涉江》:『齐吴榜以击汰。』《庄子·逍遥游》:『不击三千里。』8、<动>射击;发射。《冯婉贞》:『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鼓鼓:gǔ 1、<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音,管籥之音。』2、<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鼓不绝。』3、<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4、<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5、<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鼓乐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6、<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鼓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7、<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8、<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饿饿:è 1、<动>严重的饥饿。《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动使动>使……挨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辨] 饥,饿。『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
马马:mǎ 1、<名>家畜。《垓下之战》:『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2、<名>通『码』,筹码。古时计数工具。《礼记·投壶》:『请为胜者立马。』
蹄蹄:tí马、牛、羊等动物生在趾端的角质物,也指具有这种角质物的脚。
铃铃:líng(1)(铃儿)用金属制成的响器,最常见的是球形而下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也有钟形而里面悬着金属小锤的,振动时相击发声。此外有电铃、车铃等,形式不一。(2)铃状物:哑铃;杠铃;棉铃。(3)蕾铃:落铃。
悬悬:《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涓切,音泫。本作县。《说文》系也。或从心。《孟子》犹解倒悬。又叶荧绢切,音院。《张衡·西京赋》后宫不移,乐不徙悬。门卫供帐,官以物辩。
羊羊:《未集中·羊字部》《广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阳。《说文》羊,祥也。从□,象头角尾之形。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玉篇》豕属也。《易·说卦》兑为羊。〈注〉其质好刚卤。《诗·召南》羔羊之皮。〈传〉小曰羔,大曰羊。《礼·曲礼》羊曰柔毛。《月令》食麦与羊。〈注〉羊,火畜也。时尚寒,食之以安性也。又麢羊。《尔雅·释兽》麢,大羊。〈注〉似羊而大,角圆锐,好在山崖间。又鸟名。《家语》齐有一足之鸟,飞集于公朝。齐侯使使问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水祥也。又姓。《左传·闵二年》羊舌大夫。〈注〉羊舌,氏也。《公羊传疏》子夏传与公羊高。《史记·梁孝王世家》齐人羊胜。又官名。《周礼·夏官·羊人注》羊属南方火,司马火官,故在此。又白羊,匈奴国名。《史记·匈奴传》幷[同并]楼烦,白羊,河南。又《前汉·礼乐志》双飞常羊。〈注〉犹逍遥也。《屈原·离骚》聊逍遥以相羊。〈注〉逍遥,相羊,皆游也。
击击:《卯集中·手字部》《唐韵》古正切《集韵》《韵会》吉正切,□音激。《说文》攴也。《徐曰》扑也。《广韵》打也。《增韵》扣也。《易·蒙卦》击蒙。〈注〉击去童蒙,以发其昧。《史记·叔孙通传》拔刃击柱。又《酷吏传》义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又攻杀也。《楚语》刲羊击豕。〈注〉击,杀也。《前汉·高帝纪》急击之勿失。又触也。《庄子·田子方》目击而道存矣。或作撽。又《集韵》《韵会》《正韵》□□敌切,音檄。与觋同。男巫也。《荀子·王制篇》知其吉凶妖祥,伛巫跛击之事也。〈注〉击读为觋。又《集韵》吉诣切,音讣。人名。春秋晋有屠击。
鼓鼓:《亥集下·鼓字部》《唐韵》工户切《集韵》《韵会》果五切《正韵》公土切,□音古。革音之器。伊耆氏造鼓。《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徐锴曰》郭者,覆冒之意。《玉篇》瓦为椌,革为面,可以击也。乐书,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周礼·地官·鼓人》掌敎六鼓。〈注〉六鼓:靁鼓八面,灵鼓六面,路鼓四面,鼖鼓,皋鼓,晋鼓,皆两面。又夏后氏足鼓,置鼓於趺上,谓之节鼓。殷楹鼓,以柱贯中,上出而树之也。周县鼓,植簨虡而县之也。又星名。《尔雅·释天》河鼓谓之牵牛。《郭注》荆楚人呼牵牛为担鼓。担者,荷也。又《前汉·五行志》天水冀南山大石鸣,曰石鼓,鸣则有兵。又国名。春秋鼓国,白狄别种。《左传·昭二十三年》晋袭鼓,灭之。《后汉·郡国志》钜鹿下曲阳有鼓聚,故翟鼓子国。又量名。《礼·曲礼》献米者操量鼓。《广雅》斛谓之鼓。《荀子·富国篇》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注〉鼓,量也。谓数度以盆量也。又《后汉·东夷传》扶余国,正月,国中连日大会饮乐,名曰迎鼓。《集韵》俗作皷,非是。考证:(乐器,鼓所以检乐,为羣音长。)谨按玉篇无此文,语见韵会引乐书。谨改乐器为乐书。
饿饿:《戌集下·食字部》《唐韵》《正韵》五个切《集韵》《韵会》牛个切,□我去声。《玉篇》饥也。《广韵》不饱也。《礼·檀弓》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按韩子饰邪篇:家有常业,虽饥不饿。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毋一旬饿。以此推之,饿甚于饥也。故孟子朝不食,夕不食,兼饥饿言。
马马:《亥集上·马字部》《唐韵》《正韵》莫下切《集韵》《韵会》母下切,□麻上声。《说文》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黄帝臣相乗[音chéng]马。马,武兽也,怒也。《正韵》乗[音chéng]畜。生於午,禀火气。火不能生木,故马有肝无胆。胆,木之精气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说卦传》乾为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春秋·说题辞》地精为马。《春秋·考异记》地生月精为马。月数十二,故马十二月而生。《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又司马,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注》谓总武事也。又《清夜录》汉制,卿驷马右騑。《前汉·东方朔传》太守,驷马驾车,一马行春。《卫宏·舆服志》诸侯四马,驸以一马。《南史·柳元策传》兄弟五人,□为太守。时人语曰:柳氏门庭,五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称五马大夫。又田野浮气曰野马。《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日光也。一曰游丝水气。又阳马。《何晏·景福殿赋》承以阳马,接以圆方。〈注〉阳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连接或圆或方也。又投壶胜算曰马。《礼·投壶》为胜者立马,一马从二马,三马既立,请庆多马。〈注〉立马者,取算以为马,表其胜之数也。谓算为马者,马为威武之用,投壶及射,皆以习武也。又《字汇补》打马,弹碁类也。朱李易安有打马图。又地名。马陉,齐邑。马陵,郑地。□见《左传》。又天马,兽名。有翼能飞。又竈马,虫名。《酉阳亲俎》状似促织,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鸡。又马勃,草名。《正字通》生湿地腐木上,一名马疕。韩愈所云牛溲马勃,兼收□蓄是也。又海马,鱼名。牙骨坚莹,文理细如丝,可制为器。又姓。《姓苑》本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又司马、巫马、乗[音chéng]马,皆复姓。《前汉·沟洫志》谏大夫乗[音chéng]马延年。《孟康曰》乗[音chéng]马,姓也。又《风俗通》有白马氏。又马流。《兪益期曰》马援立铜柱,岸北有遗兵,居寿冷岸,南对铜柱,悉姓马,号曰马流。《方隅胜略》谓马人散处南海,谓之马流。《韩愈诗》衙时龙户集,上日马人来。〈注〉即马流也。一作马留。又门名。《前汉·项籍传注》宫垣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以主事,故总称司马门。又《公孙弘传注》武帝时,相马者东门京作铜马法,立於鲁般门外,更名金马门。又亭名。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亭。又《集韵》满补切,音姥。义同。《前汉·石庆传》马字与尾当五。《师古曰》马字,下曲者尾,幷[同并]四点为足,凡五。考证:(《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凡太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谨照原文次序改为:周礼夏官马质掌质马,马量三物,一曰戎马二曰田马三曰驽马,皆有物贾。又校人掌王马,辨六马之属。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又《趣马》掌赞正良马。又《巫马》掌养疾马而乗[音chéng]治之,相医而药攻马疾。又《廋人》掌十二闲之政敎以阜马。《圉人》掌刍牧以役圉师。(《姓苑》本伯益之后,超奢封马服君,遂氏焉。)谨照原文超奢改赵奢。原版已改。
蹄蹄:《酉集中·足字部》(古文)蹏《广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正韵》杜兮切,□音题。《释名》蹄,底也。《羣经音辨》兽足也。《易·说卦》为薄蹄。《仪礼·士丧礼》其实特豚,四鬄去蹄。《谷梁传·昭八年》马侯蹄。又《集韵》大计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羣经音辨》足相躗曰蹄。
铃铃:《戌集上·金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郞丁切,音灵。《说文》令丁也。《广韵》似钟而小。《正韵》为圜形,半裂以出声,锢铜珠於内以鸣之。《左传·桓二年》锡鸾和铃,昭其声也。〈注〉铃在旗,有鸣声。《释文》铃,音零。《尔雅·释天》旌旗有铃曰旗。又《唐制》学士院深严,悬铃索备警,长庆中河北用兵,常夜作声以鸣缓急。《李德裕诗》银花悬院榜,风撼引神铃。又《博雅》铃铃,声也。《前汉·天文志》丙戌,地大动铃铃然。又书名。《抱朴子·对俗卷》按玉铃经中篇。又《扬子·方言》好说而不见诸仲尼说铃也。〈注〉喻小说不合大雅也。又马兜铃,药名。《本草》一名土青木香。蔓生,叶脱时,其实尚□,如马项铃,故名。又草名。《正字通》铃儿草,即沙薓,象花形。《墨庄漫录》明宣德年,帝梦神语,雨打无声鼓子花,帝口占,风吹不响铃儿草,至今传为绝对。又花名。《梦华录》菊黄色而圆曰金铃。又与軨通。《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注〉铃或作軨。又《说文》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又通作令。《诗·齐风》卢令令。〈注〉缨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