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采获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uǒ yòu cǎi huò成语简拼:ZYCH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左右採獲
成语解释
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学问
成语示例
(1)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东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
成语造句
(1)车逻镇初级中学的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左右采获”。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左右采获”几个大字。
(3)小冬不会写成语“左右采获”的最后一个字。
(4)小露写不出成语“左右采获”,因此期中考试才考了98分。
(5)钊阳叔叔给飘巾和四腾讲述了“左右采获”的成语故事。
(6)在前往中国矿业大学的时候,逸丽姐姐给益凝和尹晓讲解了『左右采获』的典故。
(7)胜从父子建,字子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见东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
成语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左右左右:1、左边和右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2、旁侧;周围。《诗·小雅·采菽》:『平平左右,亦是率从。』3、身边的人;近侍;近臣。《左传·宣公二十年》:『(楚子)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4、对对方的一种敬称。战国乐毅《报燕惠王书》:『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5、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汉王充《论衡·齐世》:『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6、帮助;辅佐。《易·泰》:『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7、支配;控制。《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公以楚师伐齐,取谷。凡师能左右之曰「以」。』8、反正;横竖。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左右这里无有外人,喒两个慢慢的吃。』
左左:zuǒ 1、<名>左边,与『右』相对。《垓下之战》:『左,乃陷大泽中。』《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2、<名>战车左边的卫士。《殽之战》:『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3、<名>东面。古代地理观念中,以东为左。《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4、<名>旁边。《柳毅传》:『鸟起马惊,疾逸道左。』5、<名>(车骑的)尊位。《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6、<名>较低的地位。古代尊称右,故以『左』为较低的地位。《琵琶行》:『予左迁九江郡司马。』7、<形>不正;邪僻。《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8、<动>不合。韩愈《答宝秀才书》:『身动而事左。』9、<动>不赞助。《战国策·魏策》:『右韩而左魏。』10、<名>证据;证人。《新唐书·刘知几传》:『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左道] (1)邪道。(2)一切不正派的行为和事情。[左右] (1)左边和右边。(2)旁侧;周围。(3)身边的人;近侍;近臣。(4)对对方的一种敬称。(5)表示约数,相当于『上下』。(6)帮助;辅佐。(7)支配;控制。(8)反正;横竖。
右右:yòu 1、<名>右边。《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2、<名>古代战车上坐在右边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倾斜的力士。《殽之战》:『莱驹为右。』3、<名>古代称等级(人或物;地位等)。《促织》:『无出其右者。』4、<动>尊重。《淮南子·氾论》:『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5、<动>赞助。《左传·襄公十年》:『王右伯舆。』6、<动>通『侑』,劝人饮食。《周礼·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7、<动>崇尚,重视。『窃以右文兴化,乃致治之所先。』[右武] 崇尚武功。[右职] 重要官职。[右族] 豪门大族。
采采:cǎi 1、<动>摘取。《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采草药》:『用实者成实时采。』2、<动>采取;选择。《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3、<名>色彩,又写作『彩』。《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4、<名>彩色丝织品。晃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食必梁肉。』5、<名>文章的词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6、<名>神态。李白《白马篇》:『酒后竞风采,三怀弄宝刀。』7、<名>术名。栎木,又叫作柞树。《五蠹》:『茅茨不翦,采椽不斫。』cài<名>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处:使……居住,安置。)[采服] 1.古九服之一。相传古代京畿以外地区按远近分为九等,叫九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为王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2.彩色衣服。[采纳] 采取吸收;选用。[采撷] 采摘;采集。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此物最相思。』[采薪之忧] 疾病的婉辞。《孟子·公孙丑下》:『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不能造朝。」』[采摭] 搜集拾取。[采邑] 卿大夫的封邑。《周礼·夏官·司勋》:『郑司农云:不以美田为采。』
获获:huò 1、<动>猎得禽兽。《孟子·滕文公》:『终日而不获一禽。』2、<动>俘获。《殽之战》:『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3、<动>得到;收获。《六国论》:『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送东阳马生序》:『卒获有所闻。』4、<动>收割庄稼。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获冬藏。』[辨] 獲,穫。捕获人或鸟兽写作前者,获得农产品写作后者,有时候,农业收成也写作前者,但捕获不写成后者。现在,两字都简化『获』。
左左:《寅集中·工字部》《唐韵》《正韵》臧可切《集韵》《韵会》子我切,□音□。《增韵》左右定位。左,右之对,人道尚右,以右为尊。《礼·王制》男子由右,妇人由左。《史记·文帝纪》左贤右戚。〈注〉韦昭曰:左犹高,右犹下也。又《增韵》手足便右,以左为僻,故凡幽猥,皆曰僻左。《前汉·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注〉师古曰:左官犹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汉时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秩为左迁。佐诸侯为左官也。《韵会》策画不适事宜曰左计。又《正韵》左,戾也。又乗[音chéng]车尚左。《礼·曲礼》祥车旷左。〈疏〉旷,空也。车上贵左,仆在右,空左以拟神也。又吉尚左。《礼·檀弓》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注〉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又不助也。《左传·襄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疏〉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又证也。《前汉·杨恽传》左验明白。〈注〉左,证左也。言当时在其左右,见此事者也。又姓。《广韵》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后因氏焉。又汉复姓二氏,左传公子目夷为左师,其后为氏。秦有左师触讋。晋先蔑为左行,其后为氏。汉有御史左行恢。又《唐韵》则个切《集韵》《韵会》《正韵》子贺切,□音佐《说文》手相左助也。《尔雅·释诂》诏亮,左右相导也,诏相导,左右助勴也,左右亮也。〈疏〉皆谓佐助,反覆相训,以尽其义。《易·泰卦》以左右民。〈疏〉左右,助也。《书·毕命》周公左右先王。又叶总古切,音祖。《王逸·九思》逢流星兮问路,顾我指兮从左。俓[音jìng,古同径]娵觜兮直驰,御者迷兮失轨。轨音矩。又叶祖戈切,挫平声。《诗·小雅》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宜叶牛何反。考证:(《礼·王制》男子由右,女子由左。)谨照原文女子改妇人。(《礼·檀弓》孔子与门人拱立而尚右。)谨照原文拱改立。立改拱。
右右:《丑集上·口字部》《唐韵》于救切《集韵》《韵会》尤救切《正韵》爰救切,□音峟。与佑佑通。《说文》助也。《尔雅·释诂》右,导也,勴也,亮也。《书·益稷》予欲左右有民。〈注〉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诗·大雅》保右命尔,燮伐大商。又左之对也。《书·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礼·少仪》赞币自左,诏辞自右。〈注〉立者尊右。又上也。《前汉·公孙弘传》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注〉师古曰:右亦上也。又《循吏传》文翁以为右职。〈注〉师古曰:右职,县中高职也。又强也。《后汉·明帝纪》无令豪右,得固其利。又官名。《周礼·夏官》司右,掌羣右之政令。〈注〉羣右,戎右,齐右,道右也。又姓。《正字通》汉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岩。又《广韵》汉复姓,五氏。左传□乐大心为右师,其后因官为氏,汉有中郞右师谭。晋贾华为右行,因官为氏,汉有御史中丞右行绰。何氏姓苑有右闾、右扈、右南等氏。又山名,兽名。《山海经》长右之山有兽,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又与侑通。《周礼·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注〉右读为侑。劝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云久切,音有。义同。○按《集韵》有上去二音,义实相通。《正韵》於上声训左右手,去声训右助,二音分二义,非。又叶以周切,音由。《诗·周颂》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按《唐韵》正音以。今从朱注。又叶羽轨切,音以。《诗·卫风》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弟叶满彼反。《秦风》溯徊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赋》隆崛万丈,盘石双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按《唐韵》正云:右古音以正引经传子集证之,是直当读作以,非止叶音矣。又叶于记切,音异。《诗·小雅》我有嘉賔,中心喜之。钟鼓既设,一朝右之。喜叶去声。又叶演女切,音与。《陆云·陆丞相诔》乃干中军,入作内辅。公侯陟降,在帝左右。《说文》本作□,从口从又。《徐锴曰》言不足以左复手助之。考证:(又叶于记切,音意。)谨按于属喻母,意属影母,于记切非意字之音,谨照字母音意改音异。
采采:《酉集下·釆字部》《唐韵》仓宰切《集韵》《韵会》此宰切,□音采。《说文》捋取也。《诗·周南》采采卷耳。《朱注》采采,非一采也。又择也。《礼·昏义》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释文》采,择也。〈疏〉纳采者,谓采择之礼。《史记·秦始皇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班固·西都赋》奚斯鲁颂,同见采於孔氏。又采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记·项羽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又物采。《左传·隐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疏〉取鸟兽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饰谓之为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谓采章物也。又《鲁语》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注〉大采,衮职也。少采,黼衣也。又《左思·蜀都赋》符采彪炳。〈注〉符采,玉横文也。又事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使获燿日月之末光绝炎,以展采错事。〈注〉采,官也。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者也。又官也。《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予采。〈传〉采,事也。马云:官也。《礼·明堂位》九采之国。〈疏〉各掌当州诸侯之事。又采地。《礼·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前汉·地理志》大夫韩武子食采於韩原。又饰也。《前汉·严助传》乐失而淫,礼失而采。〈注〉如淳曰:采,饰也。师古曰:采者,文过其实。又墓地。《扬子·方言》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采。〈注〉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又风采。《前汉·霍光金日磾传》政自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左思·魏都赋》极风采之异观。又《诗·秦风》蒹葭采采。〈传〉采采,犹萋萋,盛也。又《诗·曹风》蜉蝣之翼,采采衣服。〈传〉采采,衆[音zhòng]多也。《朱注》采采,华饰也。《谢灵运·缓歌行》采采彤云浮。又币也。《史记·周本纪》召公奭赞采。〈注〉正义曰:采,币也。又诗篇名。《礼·玉藻》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又姓。《风俗通》汉度辽将军采皓。又地名。《左传·僖八年》晋里克帅师,败狄于采桑。〈注〉平阳北屈县西南有采桑津。又玉名。《司马相如·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注〉晁采,玉名。又木名。《史记·秦始皇纪》尧舜采椽不刮。〈注〉索隐曰:采,木名。即今之栎木也。又草名。《博雅》采,□采也。又《韵会》《正韵》□仓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礼·天官·八则注》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视子男注》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汉·食货志注》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又与菜同。《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郑康成曰: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舍菜,礼先师也。菜,苹、蘩之属。又《五音集韵》子苟切,音走。采取也。考证:(《礼·明堂位》九采之图)谨照原文图改国。
获获:《巳集下·犬字部》《唐韵》胡伯切《集韵》《韵会》胡陌切,□音韄。《说文》猎所获也。《周礼·夏官·射人》三获。《释文》刘音胡伯反。又《集韵》兽名。又《集韵》亦姓。又《广韵》胡麦切,音画。得也。《书·太甲》弗虑胡获。《诗·小雅》笑语卒获。〈传〉获,得时也。又《尔雅·释诂》馘,穧,获也。〈注〉获贼耳为馘,获禾为穧。《诗·秦风》舍拔则获。又《小雅》执讯获丑。又《广韵》臧获。《方言》云:荆淮海岱亲齐之间,马奴曰臧,马婢曰获。又门名。《左传·昭二十年》公孟有事于盖获之门外。〈注〉盖获,卫郭门。又回获,县名。属北地郡。见《前汉·地理志》。又《广韵》亦姓。宋大夫尹获之后。又《集韵》黄郭切,音镬。陨获,困迫失志貌。《礼·儒行》不陨获于贫贱,通作获。又《集韵》《类篇》□忽郭切,音霍。恢廓貌。又《集韵》胡故切,音护。《礼·曲礼》毋固获。又《集韵》胡化切,音话。争取也。《周礼·春官·司常》凡射,共其获旌。〈注〉获旌,获者所持旌。《释文》李音胡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