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ì xiá zì yì
成语简拼:ZX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自暇自逸
成语解释
暇:空闲,闲暇;逸:安乐,安闲。自己找空闲安逸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自暇自逸”几个大字。
(2)成语自暇自逸的结构和「善颂善祷」一样,都是ABAC形式。
(3)嘟嘟不会写成语“自暇自逸”的最后一个字。
(4)席桥镇初级中学的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自暇自逸”。
(5)小臭写不出成语“自暇自逸”,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6)欣潼叔叔给丽梦和荣荣讲解了“自暇自逸”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而乃自暇自逸,惟宫台是饰,必有危亡之祸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自自:zǐ 1、<代>自己。《孙膑减灶》:『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2、<副>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3、<代>其;他(她)的。《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4、<副>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自有妇,罗敷。有夫』《孔雀东南飞》:『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5、<副>自然;当然。《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6、<介>从;由。《察今》:『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为学》:『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7、<介>在;自从。《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8、<连>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9、<连>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10、<助>增音节,不译。《孔雀东南飞》:『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自好] 自洁其身。[自谴] 自己排谴忧虑。[自修] 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自许] 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自引] (1)自己辞去官职。(2)自杀。[自用] 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暇暇:xiá 1、<名>空闲;闲暇。《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2、<动>有空闲;有时间精力。《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3、<形>悠闲。《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暇豫] 悠闲逸乐。
逸逸:yì 1、<动>马脱僵奔跑。《柳毅传》:『鸟起马惊,疾逸道左。』2、<动>释放。《左传·成公十六年》:『乃逸楚囚。』3、<形>安闲;安逸。《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4、<形>放荡。《柳毅传》:『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5、<形>超过一般的。《孙雀东南飞》:『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6、<动>通『佚』。散失;亡夫。柳宗元《武功县丞厅壁记》:『壁坏文逸。』[逸才] 才能在常人之上的人。[逸民] 避世隐居的人。[逸群] 超群。[逸兴] 豪迈的兴致。[逸遊] 纵情遊乐。
自自:《未集下·自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韵》从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疏〉自,由也。《书·汤诰》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诗·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传〉自,从也。又《玉篇》率也。又《广韵》用也。《书·臯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传〉自,用也。《诗·周颂》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传〉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义》自彼者,近数昔日之辞。又自然,无勉强也。《世说新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又《集韵》己也。《正韵》躬亲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五音集韵》古文鼻字。注详部首。◎按说文作鼻本字。
暇暇:《辰集上·日字部》《唐韵》《正韵》胡驾切《集韵》《韵会》亥驾切,□音夏。《说文》闲也。《书·酒诰》不敢自暇自逸。〈传〉不敢自宽暇自逸豫。又《扬子·方言》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周郑之间谓之暇。〈注〉暇音贾。又与假同。《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注〉暇,古雅反。或作假。又《韵补》叶后五切。《诗·小雅》迨我暇矣,饮此湑矣。《毛诗·古音考》暇音甫。又叶胡故切。《张衡·东京赋》因秦宫室,据其府库。作洛之制,我则未暇。
逸逸:《酉集下·辵字部》《广韵》夷质切《集韵》《韵会》《正韵》弋质切,□音佚。《广韵》失也,过也。《书·盘庚》予亦拙谋作乃逸。〈注〉过失也。又《广韵》奔也,纵也。《左传·成二年》马逸不能止。又《成十六年》乃逸楚囚。〈注〉纵之也。又《正韵》隐也,遁也。《论语》举逸民。又逸逸,往来次第也。《诗·小雅》举醻逸逸。又《韵会》通作佚。《孟子》遗佚而不怨。又与轶通。《史记·管晏传》赞论其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