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uāi pá fú lí
成语简拼:ZPF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拽耙扶犂
成语解释
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拽欛扶犁
成语接龙
1、拽耙扶犁→犁牛骍角→角巾东路→路絶人稀→稀奇古怪→怪事咄咄→咄咄书空→空谈快意→意望已过→过为已甚→甚嚣尘上→上下同门→门户之争→争锋吃醋→醋海翻波→波光鳞鳞→鳞萃比栉→栉沐风雨→雨宿风餐→餐葩饮露→露往霜来→来龙去脉→脉脉相通→通权达理→理所必然
2、拽耙扶犁→犁牛骍角→角立杰出→出头露面→面如冠玉→玉洁松贞→贞高绝俗→俗下文字→字斟句酌→酌古斟今→今夕何夕→夕惕若厉→厉精更始→始终如一→一褱而论→论功封赏→赏不踰日→日不我与→与世偃仰→仰屋窃叹→叹老嗟卑→卑躬屈膝→膝行匍伏→伏龙凤雏→雏凤清声
3、拽耙扶犁→犁牛之子→子夏悬鹑→鹑衣鷇食→食日万钱→钱可通神→神闲气静→静言庸违→违世乖俗→俗下文字→字字珠玉→玉卮无当→当家立业→业业矜矜→矜功自伐→伐冰之家→家无二主→主一无适→适居其反→反劳为逸→逸闻趣事→事捷功倍→倍道兼行→行同能偶→偶烛施明
4、拽耙扶犁→犁牛之子→子曰诗云→云兴霞蔚→蔚成风气→气满志得→得意忘形→形只影单→单刀直入→入井望天→天理难容→容光焕发→发人深思→思深忧远→远走高飞→飞灾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死存亡→亡猿祸木→木心石腹→腹背受敌→敌力角气→气息奄奄→奄奄一息
5、拽耙扶犁→犁生骍角→角户分门→门殚户尽→尽思极心→心口不一→一鼻子灰→灰心丧气→气吞牛斗→斗而铸兵→兵无常势→势穷力屈→屈指可数→数短论长→长才短驭→驭凤骖[音cān]鹤→鹤发童颜→颜丹鬓緑→緑林好汉→汉官威仪→仪态万方→方员可施→施绯拖緑→緑林豪士→士饱马腾
成语造句
(1)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拽耙扶犁”几个大字。
(2)锦豪大哥哥给湘玥和朕媚讲述了“拽耙扶犁”的历史典故
(3)小飞写不出成语“拽耙扶犁”,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4)小航不会写成语“拽耙扶犁”的最后一个字。
(5)叶县遵化镇二中的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拽耙扶犁”。
成语出处
《孤本元明杂剧·东平府》第二折:『哥哥!你倒好拽耙扶犁,怎生打的他来?』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拽拽:yè <动>拉;拖。杜甫《题郑十八著作丈》:『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李商隐《韩碑》诗:『长绳百尺拽碑倒。』yì通『枻』,船旁板。
耙耙:一、bà(1)碎土和平地的农具。它的用处是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2)用耙弄碎土块:三犁三耙;那块地已经耙过两遍了。二、pá(1)耙子:钉耙;粪耙。(2)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等:地已耙好了;把谷子耙开晒晒。
扶扶:fú 1、<动>搀扶;扶持。《季氏将伐颛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2、<动>扶着;拄着。《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3、<动>帮助;援助。《战国策·宋卫策》:『扶梁伐赵。』4、<介>沿着。《桃花源记》:『便扶向路,处处志之。』5、<动>抱,带。《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6、<量>古代长度单位,四寸为扶。《礼记·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扶光] 扶桑之光,日光。[扶桑] (1)神话传说中的海外大树木。(2)传说中东方海中的古国名。按方向,位置约相当于日本,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扶疏] 枝叶茂盛的样子。[扶翼] (1)扶持。(2)辅佐。
犁犁:lí(1)翻土用的农具,有许多种,用畜力或机器(如拖拉机)牵引。(2)用犁耕地。
拽拽:《卯集中·手字部》《集韵》羊列切。同曳。拖也。《礼·曲礼》车轮曳踵。〈疏〉曳,拽也。不得举足,但起前拽后,使踵如车轮曳地而行。又以制切,音曳。引也。《朱子·语类》康节,凡事才觉难,便拽身退。又时制切,音誓。亦拖也。山东语。《正字通》拽字伪省。拽本作□,从□从丿。拽字从□。
耙耙:《未集中·耒字部》《篇海》必驾切,音埧。犂属。《农政全书》耙制,有方耙,有八字耙。如犂,亦用牛驾,但横阔多齿,犂后用之。盖犂以起土,惟深为功耙以破块,惟细为功。耙之后又用耖用耮。俗作□。
扶扶:《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防无切《集韵》《韵会》冯无切《正韵》逢夫切,□音符。《说文》佐也。一曰相也。《扬子·方言》护也。《郭璞注》扶挟将护。《论语》颠而不扶。《前汉·高祖纪》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注〉以义自助也。又缘也。《晋语》侏儒扶卢。又州名。扶州在陇右,唐属山南道。又泽名。《前汉·地理志扶柳县注》地有扶泽,泽中多柳。又姓。《前汉·艺文志》传鲁论语者,鲁扶卿。又《集韵》与芙通。扶蕖,荷也。又与□通。大风也。又《唐韵》甫无切《集韵》《韵会》风无切,□音夫。《礼·投壶》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注〉铺四指曰扶。通作肤。《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注〉侧手曰肤,按指曰寸。又幼小貌。《扬子·太□经》赤子扶扶。又《集韵》蓬逋切,音蒲。与匍同。手行也。《左传·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注〉伏,蒲北反。《礼·檀弓》诗云:扶服救之。《陆氏音义》作匍匐,音同。又《前汉·天文志》晷长为潦,短为旱,奢为扶。〈注〉郑氏曰:扶当为蟠,齐鲁之间声如酺酺,扶声近蟠,止不行也。晋灼曰:扶,附也,小臣附近君子之侧也。又叶房尤切,音浮。《陆云·答兄诗》昔我先公,爰造斯猷。今我六蔽,匪崇克扶。考证:(《公羊传·僖三十一年》触石而出,扶寸而合。〈注〉侧手曰扶,按指曰寸。通作肤。)谨照原文两扶字□改肤。以通作肤三字移於公羊传之上。
犁犁:《巳集下·牛字部》《唐韵》《集韵》莫交切《韵会》《正韵》谟交切,□音茅。《说文》本作犁。长髦牛也。从牛,□声。《玉篇》兽如牛而尾长,名曰犁牛。《楚语》巴浦之犀犁兕象。〈注〉犁,莫交切。《司马相如·上林赋》□旄獏犁。〈注〉犁,一音茅,或以为猫牛,毛可为翿是也。《集韵》或作氂斄髦,通作猫。《广韵》书作犁。又《集韵》谟袍切,音毛。本作氂。犁牛尾也。或作斄。《楚语·犀犁注》犁,亦作旄。又《广韵》里之切《集韵》《韵会》陵之切,□音厘。义同。又《玉篇》牛黑色。《司马相如·上林赋》獏犁。〈注〉张揖曰:犁牛,黑色,出西南徼外。《班固·西都赋》曳犀犁。又《集韵》鸣龙切,音氂。羌中牛名。李登说。又《广韵》落哀切《集韵》郎才切,□音来。《广韵》关西有长尾牛。《集韵》或作氂。考证:(《班固·西都赋》顿犀犁。)谨照原文顿改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