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ú mò shě běn
成语注音:ㄓㄨˊ ㄇㄛˋ ㄕㄜˇ ㄅㄣˇ
成语简拼:ZMSB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逐末捨本
成语解释
追求细枝末节,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同]舍本逐末、逐末弃本
成语接龙
1、逐末舍本→本末源流→流血漂卤→卤莽灭裂→裂裳衣疮→疮痍弥目→目光炯炯→炯炯有神→神情不属→属人耳目→目知眼见→见豕负涂→涂歌里咏→咏月嘲风→风木含悲→悲不自胜→胜任愉快→快犊破车→车马如龙→龙蹲虎踞→踞炉炭上→上下同欲→欲取姑予→予取予携→携幼扶老
2、逐末舍本→本相毕露→露才扬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毛践土→土壤细流→流落江湖→湖光山色→色仁行违→违害就利→利令智昏→昏聩无能→能文能武→武断乡曲→曲意承迎→迎头痛击→击中要害→害羣之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死觅活→活灵活现→现钟不打→打情骂俏
成语示例
(1)《隋书·卷九·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逐末舍本”几个大字。
(2)灏灏不会写成语“逐末舍本”的最后一个字。
(3)候卿中学的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逐末舍本”。
(4)机大爷给虫虫和淘淘讲述了“逐末舍本”的成语故事。
(5)琳琳写不出成语“逐末舍本”,所以昨天考试才99分。
成语出处
《隋书·礼仪志四》:『长吏华浮,奉客以求小誉,逐末舍本,政之所疾,宜谨察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逐逐:zhú 1、<动>追赶;追击。《曹刿论战》:『遂逐齐师。』《五人墓碑记》:『吴之战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2、<动>跟随。《汉书·匈奴传》:『逐水草移徙。』《芙蕖》:『纳凉而凉逐之生。』3、<动>追求。《原君》:『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4、<动>竟争。《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气力。』5、<动>驱逐。《项羽本纪赞》:『放逐义帝而自立。』《〈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逐队] 随众而行。[逐客] (1)被驱逐的人。(2)被朝廷贬谪的人。[逐鹿] 争夺天下。
末末:mò 1、<名>树梢。《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2、<名>事情、物件的端或尾。《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3、<名>末尾;尽头。《核舟记》:『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4、<名>不重要的或非根本的。《论积贮疏》:『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5、<名>时间或顺序在后。贾思勰《树木》:『吴末,甘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末技] (1)小技。(2)指工商业。[末业] 亦作『末作』、『未产』、『末事』、『末生』。古代称工商业等业为末业,与称『本业』的农业相对。[末造] (1)末世时产生。(2)不重要的东西。[末叶] (1)一个世纪或朝代的最后阶段。(2)后代子孙。
舍舍:shè 1、<名>客舍;旅馆。《<指南录>后序》:『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2、<名>房舍;住房。《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又] <名使动>使……住宿;安排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3、<动>住宿;居住。《游褒禅山记》:『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4、<名>谦称自己的属,用在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前。如『舍亲』、『舍弟』等。5、<量>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成语有『退避三舍』。shě 1、<动>舍弃;放弃。《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动>放开;释放。《齐桓晋文之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3、<动>施舍;布施。《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将近一半家私舍入尼姑庵中。』[舍人] 官名,秦汉以来到明代宫中都设舍人,职权大小不一。门客。宋元以来俗称显贵人家子弟,同『公子』、『少爷』等。
本本:běn 1、<名>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名>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音tuó]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名>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本矣。』4、<名>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5、<名>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6、<动>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本,乃增损而润色之。』7、<动>堆原,考察。《伶官传序》:『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8、<形>本来的,原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9、<副>本来;原来。《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10、<名>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11、<形>这里的;自己的。《采草药》:『用芽者自从本说。』12、<名>版本;底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本。』13、<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本章。』14、<量>株;棵。《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15、<量>书籍的一册。《活板》:『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逐逐:《酉集下·辵字部》《唐韵》《正韵》直六切《集韵》《韵会》仲六切,□音轴。《说文》追也。《左传·隐九年》祝□逐之。又《隐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又《广韵》驱也。《正韵》斥也,放也。《史记·李斯传》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又《管仲传》三仕三见逐。又《玉篇》竞也。《左传·昭元年》自无令王诸侯逐进。《后汉·赵壹传》捷慑逐物,日富月昌。又《正韵》逐逐,笃实也。又驰貌。《易·颐卦》其欲逐逐。又日逐,地名。《前汉·宣帝纪》迎日逐,破车师。又《集韵》《韵会》□亭正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苏林》音迪。又《字汇补》同门切。与豚同。《山海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又《集韵》直佑切,音胄。奔也。《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考证:(《左传·昭元年》自无令诸侯逐进。)谨照原文令下增王字。
末末:《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莫拨切《韵会》莫曷切《正韵》莫葛切,□瞒入声。《说文》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谓木杪也。《礼·曲礼》献杖者执。末《玉篇》端也,颠也,尽也。《广韵》无也,弱也,远也。又终也。《书·立政》我则末惟成德之彦。又勿也。《礼·文王世子》命膳宰曰:末有原。又薄也。《左传·昭十四年》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又四肢曰末。《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又商贾曰末。《史记·秦琅邪颂》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又太末,县名。《前汉·地理志》属会稽郡。又且末,国名。见《前汉·西域传》。又山名。《山海经》末山多赤金。又姓。《统谱》秣陵之后改为末氏。又《集韵》《正韵》莫狄切,音觅。《荀子·礼论篇》丝末。〈注〉与幦同。又叶莫结切,音蔑。《屈原·九歌》桂櫂兮兰枻,□冰兮积雪。采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又叶没各切,音莫。《苏辙·偶作诗》重门闭不开,鸣鸟相呼乐。晨晖转帘影,微风响秋末。考证:(且末,国名。见《前汉·西域传》。)谨照原文且改且。
舍舍:《未集下·舌字部》《广韵》始夜切《集韵》《韵会》《正韵》式夜切,□音赦。《说文》市居曰舍。《释名》舍,於中舍息也。《礼·曲礼》将适舍,求毋固。〈注〉谓行而就人馆。〈疏〉适,犹往也。舍,主人家也。《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此宫中之官府,次舍之衆[音zhòng]寡。〈注〉次谓吏直宿,若今部署诸庐者。舍,其所居寺。《前汉·高祖纪》高祖适从旁舍来。又《王莽传》里区谒舍。〈注〉不宿客之舍为里区,宿客者曰谒舍。又息也。《诗·小雅》尔之安行,亦不遑舍。〈笺〉女可安行乎,则何不暇舍息乎。《前汉·高祖纪》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注〉师古曰:舍,息也,於殿中休息也。又日行有次舍。《淮南子·天文训》日入於虞渊之汜,曙於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郭璞·游仙诗》回日向三舍。〈注〉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又师行一宿为舍。《增韵》又三十五里为一舍。《左传·僖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注〉一舍三十里。又《释典》一俱庐舍。〈注〉四里为一俱庐舍。一里三百六十步,一俱庐舍计一千四百四十步。又止也。《礼·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耕者少舍。〈注〉舍,犹止也。《管子·四称篇》良臣不使,谗贼是舍。〈注〉舍,止也,谓止谗贼於其旁,与之近也。又废也,罢也。《易·乾卦》见龙在田,时舍也。《左传·昭五年》舍中军,□公室也。〈注〉罢中军。又厝也。《战国策》王不如舍需於侧,以稽二人者之所为。〈注〉舍,犹厝也。又施也。《左传·宣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又《昭十三年》施舍不倦。〈注〉施舍,犹言布恩德。又官名。《周礼·天官·掌舍》掌王之会同之舍。又《地官》舍人。〈注〉舍,犹宫也。主平宫中用谷者也。师古曰: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后遂为私属官号。又处也。《诗·郑风》彼其之子,舍命不渝。〈笺〉舍,犹处也。《释文》舍,音赭。王云:受也。又除也。《诗·小雅》舍彼有罪。〈传〉舍,除也。又释也。《诗·小雅》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又《大雅》舍矢既均。〈笺〉舍之言释也。又中也。《礼·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疏〉舍,中也。又舍匿。《前汉·淮南王传》舍匿者,论皆有法。〈注〉谓容止藏隐也。又与赦通。《前汉·朱博传》奸以事君,常□不舍。又《集韵》《韵会》《正韵》□始野切,音舍。止息也,废也,置也。《论语》不舍书夜。《书·汤誓》舍我穑事,而割正夏。《释文》舍,音舍,废也。《左传·昭四年》使杜泄舍路。〈注〉舍,置也。《释文》舍,音舍。又《五音集韵》悉姐切,音写。《扬子·方言》发挩舍车。又《集韵》始只切《正韵》施只切。□与释同。《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注〉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学,必释菜,礼先师也。《释文》舍音释。《管子·五辅篇》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注〉解,放也。舍,免也。《释文》舍,同释。又《韵补》叶舂遇切,音戍。《屈原·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又叶始贺切。《白居易·效渊明体诗》所以阴雨中,经旬不出舍。始悟独住人,心安时亦过。考证:(《书·汤誓》舍我穑事,而割夏正。)谨照原文夏正改正夏。
本本:《辰集中·木字部》(古文)楍《唐韵》《正韵》布忖切《集韵》《韵会》补衮切,□奔上声。《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草木之根柢也。《左传·昭元年》木水之有本原。《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又《玉篇》始也。又《广韵》旧也,下也。《礼·礼器》反本修古,不忘其初。《尔雅·释器疏》柢本也,凡物之本,必在底下。又《左传注》豫为后地曰张本。又《曲礼》韭曰丰本,菖蒲根曰昌本。又《集韵》《类篇》□逋昆切。同奔。喻德宣誉曰本走。又叶方典切,音匾。《班婕妤·捣素赋》调非常律,声无定本。或连跃而更投,或暂舒而常敛。考证:(《曲礼注》韭曰丰本。)谨按韭曰丰本系经文,非注文,谨省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