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ú làng suí bō
成语注音:ㄓㄨˊ ㄌㄤˋ ㄙㄨㄟˊ ㄅㄛ
成语简拼:ZLSB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逐浪隨波
成语解释
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没主见
近义词
[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成语接龙
1、逐浪随波→波波碌碌→碌碌无闻→闻一知十→十日之饮→饮水啜菽→菽水承欢→欢欣若狂→狂涛巨浪→浪蕊浮花→花说柳说→说来说去→去住两难→难分难舍→舍本求末→末大不掉→掉三寸舌→舌端月旦→旦种暮成→成年古代→代代相传→传龟袭紫→紫绶金章→章决句断→断梗飘萍
2、逐浪随波→波澜老成→成竹在胸→胸有泾渭→渭浊泾清→清圣浊贤→贤才济济→济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前绝后
3、逐浪随波→波属云委→委过于人→人神同嫉→嫉闲妒能→能言快说→说长论短→短吁长叹→叹为观止→止戈为武
成语示例
(1)《五灯会元·卷一四·华严慧兰禅师》:『华严今日不可逐浪随波,拟向万仞峰前点出普天春色。』
(2)群飞独宿水中央,逐浪随波羽半伤。▲陈衍《元诗纪事·宋无》
(3)清·黄宗羲〈脚气诗〉十首之一:『吁嗟运中人,逐浪随波进。』
(4)…写的龙蛇飞舞,墨迹淋漓,原来是首七言绝句:逐浪随波几度秋,此身幸未付东流。今朝才到源头处,岂肯躁舟…——清·李汝珍《镜花缘》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写着“逐浪随波”几个大字。
(2)道旷哥哥给寅姗和汤双介绍了“逐浪随波”的成语典故。
(3)丁丁写不出成语“逐浪随波”,所以单元测试才99分。
(4)皓皓不会写成语“逐浪随波”的最后一个字。
(5)双峰学校的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逐浪随波”。
(6)群飞独宿水中央,逐浪随波羽半伤。见陈衍《元诗纪事·宋无》。
(7)当全组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时,李丽总是逐浪随波附合多数人的意见。
(8)在去慧照寺塔的地铁上,孔老师给雅玉和峻毓讲了『逐浪随波』的故事。
成语出处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逐逐:zhú 1、<动>追赶;追击。《曹刿论战》:『遂逐齐师。』《五人墓碑记》:『吴之战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2、<动>跟随。《汉书·匈奴传》:『逐水草移徙。』《芙蕖》:『纳凉而凉逐之生。』3、<动>追求。《原君》:『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4、<动>竟争。《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气力。』5、<动>驱逐。《项羽本纪赞》:『放逐义帝而自立。』《〈指南录〉后序》:『维扬帅下逐客之令。』[逐队] 随众而行。[逐客] (1)被驱逐的人。(2)被朝廷贬谪的人。[逐鹿] 争夺天下。
浪浪:làng 1、<名>波浪。《石钟山记》:『虽大风浪不能鸣也。』2、<动>任纵;放纵。《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随随:suí 1、<动>跟随;跟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动>沿着;顺着。《孔雀东南飞》:『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3、<动>听凭;任随。《史记·魏世家》:『随安陵氏而亡之。』4、<副>随即;接着。《狱中杂记》:『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随辈] 随同众人。
波波:bō(1)波浪:波纹。(2)振动在物体中的传播叫做波,也就是物体质点振动。波只是运动的一种传播形式,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波前进,如水波、声波等。也叫波动。(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风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方>跑。
逐逐:《酉集下·辵字部》《唐韵》《正韵》直六切《集韵》《韵会》仲六切,□音轴。《说文》追也。《左传·隐九年》祝□逐之。又《隐十一年》子都拔戟以逐之。又《广韵》驱也。《正韵》斥也,放也。《史记·李斯传》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又《管仲传》三仕三见逐。又《玉篇》竞也。《左传·昭元年》自无令王诸侯逐进。《后汉·赵壹传》捷慑逐物,日富月昌。又《正韵》逐逐,笃实也。又驰貌。《易·颐卦》其欲逐逐。又日逐,地名。《前汉·宣帝纪》迎日逐,破车师。又《集韵》《韵会》□亭正切,音迪。〈易〉其欲逐逐。《苏林》音迪。又《字汇补》同门切。与豚同。《山海经》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又《集韵》直佑切,音胄。奔也。《山海经》夸父与日逐。考证:(《左传·昭元年》自无令诸侯逐进。)谨照原文令下增王字。
浪浪:《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鲁当切《集韵》《韵会》卢当切《正韵》鲁堂切,□音郞。沧浪,水名。《水经注》水出荆山,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又康浪,水名。《广舆记》在青州临湽。又浪浪,流貌。《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又聊浪,放荡貌。《扬雄·羽猎赋》聊浪乎宇内。又浶浪,惊扰貌。《张衡·西京赋》樛蓼浶浪。又博浪,地名。《前汉·地理志》河南阳武县有博浪沙。又乐浪,汉郡名,即古朝鲜国。又庄浪,县名,属平凉府。又《唐韵》来宕切《集韵》《韵会》《正韵》郞宕切,□音阆。波也。水激石遇风则浪。又鼓也。《孔稚圭北山移文》浪栧上京。又谑浪,不敬也。《诗·邶风》谑浪笑傲。〈注〉浪,意萌也。又井名。《张僧鉴浔阳记》湓城有浪井。又姓。晋浪逢。又《集韵》里党切,音朖。孟浪,犹较略也。一曰不精要之貌。《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徐邈读莽朗,向秀读漫澜。
随随:《戌集中·阜字部》遀追《广韵》《集韵》《韵会》□旬为切,音隋。《广韵》从也,顺也。《书·禹贡》随山刊木。《易·□象》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诗·大雅》无纵诡随。〈传〉诡,人之善。随,人之恶者。又易卦名。又《易·咸卦》咸其股,执其随往吝。〈注〉随,谓趾也。〈疏〉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随。又《仪礼·乡射礼》其间容弓,距随长武。〈注〉距随者,物横画也。始前足至东头为距,后足来合而南面为随。又地名。《左传·隐五年》翼侯奔随。〈注〉随,晋地。又国名。汉为县。《左传·桓六年》楚武王侵随。〈注〉随国,今义阳随县。《前汉·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注〉故厉国也。《韵会》晋置随郡,齐攺为州。《正韵》亦作隋。详前隋字注。又西随,县名。《前汉·地理志》牂牁郡西随县。又沙随,地名。《春秋·成十六年》会于沙随。〈注〉宋地,梁国宁陵县北有沙随亭。又姓。《风俗通》随侯之后,汉有博士随何。《史记·匈奴传》有诏捕太医令随但。《前汉·艺文志》随巢子六篇。〈注〉墨翟弟子。又《正韵》亦作遗。《诗·小雅》莫肯下遗。〈笺〉遗,读曰随。〈疏〉随从於人,先人后己,以相□下之义也。又《集韵》古通追。《屈原·离骚》背绳墨以追曲。〈注〉追,与随通。又《唐韵正》古音旬禾反。《论语》季随,季騧。《杨慎曰》大理董难曾见宋人小说,周有八士,命名八人而四韵。季随、季騧,随,旬禾反,騧,乌戈反,一韵也。《老子·道德经》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易林》宫商既和,声音相随。《马融·广成颂》鲂鱮鱏鯿,鰋鲤鱨魦。乐我纯德,腾跃相随。《顾炎武曰》随字自素问天元纪大论,知迎知随,气可与期,始入之韵。又《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注〉索隐曰:随,他果反。又与椭通。《淮南子·齐俗训》闚面於盘水则员,於杯则随,面形不异,其故有所员,有所随者,所自闚之异也。《吕大临曰》随,当读椭,圜而长也。《正字通》俗作随。
波波:《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博禾切《集韵》《韵会》《正韵》逋禾切,□音皤。《说文》水涌流也。《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又水名。《水经注》波水,出霍阳西川大岭东谷。又泽名。《书·禹贡》荥波既猪。《周礼·夏官·职方氏》豫州,其川荥雒,其浸波溠。〈注〉波读为播。又洛之别名。《尔雅·释水》水自洛出为波。又润也。《左传·僖二十三年》晋公子曰: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摇动也。《庄子·外物篇》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其孰能不波。又目光曰波。《曹植·洛神赋》托微波以通辞。又金波,月光也。《前汉·郊祀歌》月□□以金波。又沸波,鸟名。《禽经》王睢,鱼鹰也。诗谓之睢鸠,淮南子谓之沸波。又偃波,书名。《欧阳询·书法》偃波书,即版书,状如连文,谓之偃波。又流波,山名。在东海中。见《山海经》。又长年之称。《范成大·吴船录》蜀中称尊者为波,祖及外祖皆曰波。又《李翊·俗呼小录》跑谓之波,立谓之站。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内有波县。又郡名。《广舆记》宁波府,属浙江。本越甬东地,隋曰越州,唐曰明州,明曰宁波府。又《集韵》班麋切《正韵》逋眉切,□音罴。与陂同。阪也。一曰泽障也。《前汉·江都易王传》后游雷波天大风。〈注〉波读为陂。又《集韵》《韵会》□彼义切,音贲。循行水也。《前汉·西域传》傍南山,北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