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ū qiú wú dù
成语注音:ㄓㄨ ㄑㄧㄡˊ ㄨˊ ㄉㄨˋ
成语简拼:ZQWD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誅裘無度
成语解释
敛取、需索财贿没有限度。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贪心不足
近义词
诛求不已
成语接龙
1、诛求无度→度德量力→力排众议→议事日程→程门立雪→雪月风花→花香鸟语→语焉不详→详星拜斗→斗而铸兵→兵老将骄→骄侈淫虐→虐老兽心→心中有数→数黄道黑→黑白混淆→淆乱视听→听人穿鼻→鼻孔撩天→天人共鉴→鉴机识变→变容改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墨喷纸
2、诛求无度→度德量力→力士脱靴→靴刀誓死→死声咷气→气义相投→投河觅井→井底鸣蛙→蛙鸣鸱叫→叫苦连天→天地经纬→纬武经文→文过遂非→非昔是今→今生今世→世道人心→心绪如麻→麻痺不仁→仁者能仁→仁心仁闻→闻名遐迩→迩安远至→至圣至明→明验大效→效死输忠
3、诛求无度→度德量力→力挽狂澜→澜倒波随→随声吠影→影只形孤→孤军深入→入境问禁→禁网疏阔→阔步高谈→谈何容易→易于反手→手高手低→低头丧气→气忍声吞→吞纸抱犬→犬马之报→报效万一→一旦一夕→夕惕朝乾→乾乾翼翼→翼翼飞鸾→鸾胶凤丝→丝析发解→解民倒悬
4、诛求无度→度己失期→期颐之寿→寿终正寝→寝食俱废→废私立公→公耳忘私→私心杂念→念兹在兹→兹事体大→大直若屈→屈蠖求伸→伸冤理枉→枉口拔舌→舌敝唇枯→枯形灰心→心胆俱裂→裂眦嚼齿→齿少气锐→锐不可当→当家做主→主守自盗→盗食致饱→饱飨老拳→拳拳服膺
5、诛求无度→度日如年→年高望重→重足而立→立业安邦→邦家之光→光风霁月→月下老儿→儿女之情→情深友于→于事无补→补过饰非→非分之财→财运亨通→通宵彻夜→夜郞自大→大逆不道→道存目击→击楫中流→流离失所→所向无前→前古未闻→闻风而兴→兴妖作怪→怪力乱神
成语示例
(1)洋人本性贪劣,诛求无度,这点你心里要清楚。▲唐浩明《曾国藩第二部·野焚》第五章三
成语造句
(1)不大爷给赫赫和雪儿讲解了“诛求无度”的成语故事。
(2)冬冬写不出成语“诛求无度”的拼音。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诛求无度”几个大字。
(4)天津滨海中学的驹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诛求无度”。
(5)小华不会写成语“诛求无度”的最后一个字。
(6)洋人本性贪劣,诛求无度,这点你心里要清楚。
(7)去利川市第二中学的大巴上,宝蕊大哥哥给妮嘉和采玉讲了『诛求无度』的典故。
成语出处
《旧唐书·于頔传》:『擅兴全师,僭为正乐,侵辱中使,擅止制囚,杀戮不辜,诛求无度,臣故定谥为厉。』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诛求诛求:勒索;强制征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
无度无度:[wúdù] 无节制,没有限度。无度不丈夫。饮食无度。
诛诛:zhū 1、<动>要求;索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2、<动>责备;谴责。《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3、<动>征伐;讨伐。《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4、<动>惩罚。《荀子·富国》:『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5、<动>杀。《鸿门宴》:『立诛杀曹无伤。』[又] 被杀死。《六国论》:『洎牧以谗诛。』[诛求] 勒索。[诛愚] 愚昧迟钝。
求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无无:wú 1、<动>没有。《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3、<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无道] 行为暴虐,不施仁政。[无非] 无一不是;全部都是。[无几] (1)不多;很少。(2)没有希望。(3)不久。[无乃] 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度度:dù 1、<名>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2、<名>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3、<名>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4、<名>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名>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6、<动>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7、<量>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duó 1、<动>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2、<动>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3、<动>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诛诛:《酉集上·言字部》《唐韵》陟输切《集韵》《韵会》追输切,□音株。《说文》讨也。《广雅》杀也。《书·胤征》以干先王之诛。《礼·月令》诘诛暴慢。〈注〉诛者,戮其人。《前汉·□法志》征暴诛悖,治之威也。《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又《释名》罪及余人曰诛。诛,株也。如株木根,枝叶尽落也。《周礼·秋官·司烜氏》军旅修火禁,邦若屋诛,则为明竁焉。〈注〉郑司农云:屋诛,谓夷三族。又《易·亲卦》明夷诛也。〈注〉诛,伤也。又《晋语》小国敖,大国袭焉,曰诛。又《玉篇》罚也。《礼·曲礼》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注〉诛,罚也。又《类篇》责也。《左传·襄三十一年》诛求无时。〈注〉诛,责也。《周礼·天官·大宰》诛以驭其过。〈疏〉人有过失,非故为之者,则以言语责让之。又翦除也。《晋语》故以惠诛怨。〈注〉诛,除也。《楚辞·卜居》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诗》傍此烟霞茅可诛。《正字通》翦茅为屋。借用诛字。又叶之由切,音周。《华核·自责文》不敢违敕,惧速罪诛,冒承诏命,魂逝形留。又叶株遇切,株去声。《蔡邕·释诲》下获熏胥之辜,高受灭家之诛,前车已覆,袭轨而骛。考证:(《周礼·秋官·司烜氏》〈注〉郑司农云:屋诛,为夷三族。)谨照原文为改谓。
求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
无无:《卯集下·无字部》《唐韵》武夫切,音巫。《说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易·乾卦》无咎。《释文》无音无。易内皆作此字。《艺苑雄黄》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时始以蕃橆之橆为有无之无。诗、书、春秋、礼记、论语本用无字,变篆者变为无,惟易、周礼尽用无。然论语亡而为有,我独亡,诸无字,盖变隶时误读为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广韵》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释典》。(无)(古文)《唐韵》武扶切《广韵》武夫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巫。《说文》亡也。《玉篇》不有也。《书·舜典》刚而无虐,□而无傲。又《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又《尔雅·释诂》虚无之间也。〈注〉虚无皆有间隙。《老子·道德经》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又《礼·三年问》无易之道也。〈注〉无,犹不也。又县名。《前汉·地理志》越巂郡会无县。又姓。《正字通》汉无且明,无能。又《广韵》汉复姓无庸无钩,俱出自楚。又文无,药名。《古今注》相别赠之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又《说文奇字》作无。《玉篇》虚无也。周易无字俱作无。又《集韵》或作亡。《诗·卫风》何有何亡。又通作毋。书,无逸。《史记·鲁世家》作毋逸。又通作毛。《后汉·冯衍传》饥者毛食。〈注〉衍集:毛作无。今俗语犹然。或古亦通乎。《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通雅》江楚广东呼无曰毛。又《集韵》或作武。◎按礼器:诏侑武方。注:武当为无,声之误也。郑注:明言其误。集韵合无,武为一。非。《集韵》无或作橆。韵会,□本古文蕃□字。篆借为有无字。李斯变隷变林为四点。〇按说文□,从亡无声,在亡部。至蕃橆之橆,在林部。音义各别,不云相通。且有无与蕃橆义尤相反,不应借用。玉篇集韵韵会俱非。韵会蕃橆作蕃□,尤非。又按读书通云:通作勿莫末没蔑微不曼瞀等字,或止义通,或止音近,实非一字也。读书通误。又梵言,南无呼那谟。那如拏之上声,谟音如摩,犹云归依也。
度度:《寅集下·广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徒故仍。《正韵》独故切,□音渡。《说文》法制也。从又,□省声。《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寻,故从手。《书·舜典》同律度量衡。〈传〉度,丈尺也。《前汉·律正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於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又躔度。《书·尧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礼·乐记》百度得数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言日月书夜不失正也。又殳也。《周礼·地官·司市》胥执鞭度。〈注〉度,殳也。〈疏〉因刻丈尺,则为度。又法度。《易·节卦》节以制度。《礼·仲尼燕居》制度在礼。又度量。《前汉·高帝纪》常有大度。又风度。《唐书·张九龄传》风度能若九龄乎。又初度。《屈原·离骚》皇览揆予於初度。〈注〉初生年时也。又姓。《广韵》出后汉荆州刺史度尚。又县度,山名。《前汉·西域传》县度,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相引而度。又古度,树名。《左思·吴都赋》松梓古度。又《玉篇》与渡通。过也。《前汉·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又《广韵》徒落切,音铎。《尔雅·释诂》谋也。《诗·小雅》周爰咨度。《左传·襄四年》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又《諡法》心能制义曰度。又投土於版也。《诗·大雅》度之薨薨。〈笺〉度,犹投也。又度支,官名。《唐书·百官志》度支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途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考证:(《前汉·律正志》度者,分寸丈尺引也。)谨照原文丈尺改尺丈。(《前汉·西域传》县度者,石也。)谨照原文改县度,石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