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òng mù jù zhān
成语简拼:ZMJ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眾目俱瞻
成语解释
具瞻:为众人所瞻仰。许多人都景仰。
成语示例
(1)况内地更有好处,为五方杂处、众目俱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成语造句
(1)白哥哥给紫玄和邱霓讲解了“众目俱瞻”的典故。
(2)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众目俱瞻”几个大字。
(3)翠枫学校的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众目俱瞻”。
(4)加加写不出成语“众目俱瞻”,导致期末考试只得了97分。
(5)小铭不会写成语“众目俱瞻”的最后一个字。
(6)去歌乐山烈士陵园的地铁上,酆奶奶给她的孙子和孙囡讲了『众目俱瞻』的故事。
(7)况内地更有好处,为五方杂处、众目俱瞻的上海等处所不及的。见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众众:zhòng 1、<形>众多;多。《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2、<名>众人;大家。《冯婉贞》:『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毋妄发。』3、<名>士众;兵士人数。《垓下之战》:『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4、<名>军队。《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5、<形>广泛;普遍。《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庶] 众人;众民。
目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俱俱:jù 1、<动>在一起;同行;同来。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来,好风与之俱。』2、<副>一起;同。《游褒禅山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3、<副>全;都;皆。《祭十二郎文》:『吾与汝俱少年。』4、<形>相同;一样。王充《论衡·逢遇》:『伊尹、箕子才俱也,伊尹为相,箕子为奴。』
瞻瞻:zhān <动>往上或往前看。《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瞻仰] 恭敬地看。
众众:《补遗·子集》《人字部》《篇海类编》鱼琴切,音吟。衆[音zhòng]立也。与乑异。俗书为衆[音zhòng]字。非。(众)(古文)《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之仲切,终去声。《说文》多也。《徐曰》国语三人为众。数成於三也。《易·说卦》坤为众。〈疏〉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书·汤誓》格尔众庶。《诗·周颂》命我众人。《黉山子损益篇》寡者,为人上者也。众者,为人下者也。又众雨。《礼·月令·淫雨蚤降注》雨三日以上为霖,今月令曰众雨。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娄为聚众。又县名。《前汉·地理志》安众县,秦置,属南阳郡。又《唐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音终。义同。又草名。《尔雅·释草疏》众,一名秫。稷之黏者也。又泺,一名贯众,药草也。又姓。《左传》有众仲,众父,以字为氏。又叶诸良切,音章。《道藏歌》携袂明真馆,仰期无上皇。北钧唱羽人,玉女粲贤众。又叶诸仍切,音蒸。《扬子·太□经》减於艾无以涖众也,减黄贞臣道丁也。又叶才淫切,音琴。《扬子·太□经》减其仪欲自禁也,减於艾无以涖众也。《正字通》从横目,从□,人数多也。目,数也。字汇作衆[音zhòng],列血部,非。
目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
俱俱:《子集中·人字部》《唐韵》举朱切《集韵》《韵会》恭于切,□音拘。皆也。《孟子》父母俱存。又偕也,具也。《庄子·天运篇》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乗[音chéng]车,两马,一竖子俱。又姓。南凉将军俱延,唐江州监军俱文珍。
瞻瞻:《午集中·目字部》《唐韵》职廉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廉切,□音詹。《说文》临视也。《韵会》仰视曰瞻。《诗·邶风》瞻彼日月。《礼·曲礼》视瞻无回。又官名。《魏书·官氏志》有瞻人郞。又国名。《唐书·南蛮传》瞻博,或曰瞻婆,北距兢伽河。又山水名。《山海经》有瞻诸山。又瞻水,出娄涿山,东流注於洛。又姓。《正字通》元有瞻思,通经学。又通作詹。《史记·周本纪》顾詹有河。又《集韵》章艳切,詹去声。视也。又叶侧姜切,音章。《诗·大雅》维此惠君,民入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相平声。又叶侧衔切,斩平声。《诗·小雅》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考证:(《诗·卫风》瞻彼日月。)谨照原文卫风改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