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之征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ōng sī zhī zhēng成语简拼:ZSZ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螽斯之征
成语解释
螽斯:昆虫名,产卵极多;征:征兆。指子孙众多的征兆。
成语造句
(1)城关镇石佛学校的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螽斯之征”。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螽斯之征”几个大字。
(3)灵萱哥哥给少怡和雯怡讲解了“螽斯之征”的故事。
(4)小蛋不会写成语“螽斯之征”的最后一个字。
(5)小灰写不出成语“螽斯之征”的拼音。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臣愚以为可妙简淑媛,以备内宫之数,其余尽遣还家。且以育精养神,专静为宝。如此,则螽斯之征,可庶而致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螽斯螽斯:[zhōngsī] 绿色或褐色昆虫,善跳跃,吃农作物。雄的前翅有发声器,颤动翅膀能发声。
斯斯:sī 1、<动>析;劈。《诗经·墓门》:『墓门有棘,斧以斯之。』2、<代>此;这。《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3、<连>那么;就。《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征征:zhēng(徵) 1、<动>出征;远行。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2、<动>征伐;征讨。《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3、<动>征收;争夺。《促织》:『宣德间,宫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名>赋税。《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5、<动>征召。《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6、<动>追究。《左传·僖公四年》:『寡人是征。』7、<名>证明。《观巴黎油画记》:『而其事信而有征。』8、<名>迹象;预兆。《史记·项羽本纪》:『兵未战先见败征。』[征夫] (1)行人;旅人。(2)从役之人。
螽螽:《申集中·虫字部》《唐韵》职戎切《集韵》《韵会》之戎切,□音终。《说文》蝗也。《尔雅·释虫》□螽,蠜。〈注〉□螽,一名蠜。《陆玑疏》今人谓蝗子为螽子,兖州人谓之螣,《诗》云喓喓草虫,趯趯□螽是也。又《诗·周南》螽斯羽。〈传〉螽斯,蜙蝑也。〈疏〉蜙蝑长而青,长角长股,股鸣者也。或谓似蝗而小,斑黑。其股状如玳瑁,五月中以两股相切作声,闻数步者也。又《尔雅·释虫》蟿螽,螇蚸。〈疏〉形似蜙蝑而细长,飞翅作声者是也。又《释虫》土螽,蠰谿。〈疏〉土螽,今谓之土□。似蝗而小,善跳者也。《说文》本作□。《集韵》或作□、□。
斯斯:《卯集下·斤字部》《广韵》息移切《集韵》《韵会》相支切,□音私。《说文》析也。《尔雅·释言》斯,离也。〈注〉齐□曰斯。《诗·□风》墓门有棘,斧以斯之。〈笺〉维斧可以开析之。《吕览·报更篇》赵宣孟见桑下饿人,与之脯一朐,曰斯食之。〈注〉斯,析也。又《尔雅·释诂》斯,此也。《易·解卦》朋至斯孚。《诗·召南》何斯违期。又《诗·小雅》鹿斯之奔。〈疏〉此鹿斯与□斯柳斯,斯皆辞也。又《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斯,犹耳也。〈疏〉耳是助句之辞。又即也。《书·金縢》大木斯拔。又贱也。《后汉·左雄传》郞官部吏,职斯禄薄。〈注〉斯,贱也。又《正字通》鸡斯,马名。商王拘西伯於羑里。太公得犬戎鸡斯之乗[音chéng],以献。又波斯,国名。又姓。《吴志·贺齐传》剡县史斯从。又与鲜同。《诗·小雅》有兔斯首。〈笺〉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斯作鲜。齐鲁之间声近斯。又与纚同。《礼·问丧》鸡斯。〈注〉当为筓,纚声之误也。又《集韵》山宜切,音酾。义同。又《集韵》斯义切,音赐。《诗·大雅》王赫斯怒。〈笺〉斯,尽也。《释文》郑音赐。又《韵补》叶新於切。《蔡邕·短人赋》热地蝗兮芦即且,蒲中蛹兮蚕蠕须,视短人兮形若斯。《集韵》或作撕,亦作厮。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征征:《寅集下·彳字部》(古文)徰《广韵》《集韵》《韵会》诸盈切《正韵》诸成切,□证平声。《尔雅·释言》行也。《易·泰卦》拔茅茹,以其汇征吉。《诗·小雅》之子于征。又《韵会》征,伐也。《易·离卦》王用出征。《书·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孟子》征者,上伐下也。又《正韵》征,取也。《礼·王制》关讥而不征。又姓。《前汉·司马相如传》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注〉仙人,姓征,名伯侨。又《韵会》通政。《周礼·地官·小司徒》施其职,而平其政。〈注〉音征,税也。当作征。又通正。《周礼·夏官》惟加田无国正。〈注〉音征,税也。独加赏之田无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