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án liú sù yuán
成语简拼:YLS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沿流溯源
成语解释
沿流:顺着水流;溯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追求事物本源
近义词
沿流讨源、沿波讨源
成语示例
(1)庶考因革者,得以沿流溯源,详稽一代之制焉。▼《清史稿·舆服志》
成语造句
(1)白云区第五中学的微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沿流溯源”。
(2)嘉嘉不会写成语“沿流溯源”的最后一个字。
(3)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沿流溯源”几个大字。
(4)祥翰哥哥给于露和俪月介绍了“沿流溯源”的成语典故。
(5)小彬写不出成语“沿流溯源”,所以昨天考试仅仅考了99分。
(6)庶考因革者,得以沿流溯源,详稽一代之制焉。见《清史稿·舆服志》。
成语出处
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溯源溯源:往上游寻找发源的地方,比喻向上寻求历史根源:追本溯源。
沿沿:yán 1、<动>顺着水道而下。《左传·文公十年》:『沿汉泝江。』[引] 顺着。陆机《文赋》:『沿波而讨源。』2、<动>沿袭。《宋书·恩幸传》:『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流流:liú 1、<动>水流动。《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流。』2、<形>泛指流动。《过秦论》:『伏尸百万,流血漂橹。』3、<动>时间的流逝。《祭妹文》:『则虽年光倒流。』4、<动>流浪;漂泊。《论贵粟疏》:『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5、<动>流放;放逐。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屈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6、<动>流传;传播。《尚书·泰誓》:『流毒下国。』7、<名>河流;水流。《劝学》:『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8、<名>流派;派别。《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9、<名>某一类人;同一类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宕] (1)放任;放荡。(2)流浪;漂泊。[流光] (1)闪耀的光。(2)逝去的时光。(3)光芒闪烁。[流眄] 流移不定地观看。[流辟] 淫邪;邪乱。[流冗] 流散;流离。[流俗] (1)世俗;流行的习俗。(2)俗人;世俗之人。
溯溯:sù 1、<动>逆着水流向上。《过小孤山大孤山》:『实以四半日溯流行七百里。』2、<动>回顾;往上推求。黄遵宪《罢美国留学生感赋》:『溯自西学行,极盛推康熙。』
源源:yuán 1、<名>水的源头。《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名>事物的起源。《原君》:『至废孟子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沿沿:《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与专切《集韵》《韵会》余专切,□音铅。《说文》沿,缘水而下也。《书·禹贡》沿于江海。〈传〉顺流而下曰沿。又循也。《礼·乐记》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注〉沿犹因述也。〈疏〉谓因而更攺也。又《集韵》沇,古作〈氵□〉,即沿字。注详四画。俗作□。考证:(《乐记》礼乐之情,故明王以相沿也。)谨照原文情下增同字。
流流:《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求切,音留。《说文》水行也。《尔雅·释言》流,覃也。〈疏〉谓水之流,必相延及。《诗·大雅》如川之流。又《尔雅·释诂》流,择也,求也。《诗·周南》左右流之。又下也。《诗·豳风》七月流火。又流漫无节制也。《礼·乐记》乐胜则流。又《书·禹贡》二百里流。《礼·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又放也。《书·舜典》流宥五□。又视不端谛曰流。《左传·成六年》郑伯视流而行速。又走也。《战国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阳。〈注〉谓走而自匿。又《周礼·冬官·玉人注》鼻勺曰流,凡流皆为龙口。又《前汉·食货志》朱提银重八两为一流。又《前汉·艺文志》儒家流,道家流,阴阳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亲家流,农家流,小说家流,各有所从出,分九家。又流布也。《易·谦卦》地道变盈而流谦。又流转也。《礼·仲尼燕居》周流无不徧。又《张协·七命》倾罍一朝,流湎千日。〈注〉齐颜色,均衆[音zhòng]寡谓之流。又长流,官名。《颜之推·家训》名治狱参军为长流。又黄流,酒名。《诗·大雅》黄流在中。又双流,县名。《广舆记》属成都府。又《韵补》叶□如切,音闾。《陆云诗》乐奏声哀,言发涕流。唯愿君子,德与福俱。又叶力救切,音溜。《博□诗》悠悠建平,皇泽未流。朝选于衆[音zhòng],乃子之授。
溯溯:《巳集上·水字部》《集韵》苏故切,音素。逆流而上也。与□同。详□字注。又色角切,音朔。《玉篇》水也。又与□同。□,濯潘也。详□字注。
源源:《巳集上·水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愚袁切,音元。《说文》水泉本也。《礼·月令》为民祈祀山川百源。〈注〉衆[音zhòng]水始出为百源。又水名。《水经注》沁水东与丹水合,水出上党高都县故城东北阜下,俗谓之源源水。又姓。《北魏书·源贺传》秃发傉檀之子贺入后魏,魏大武谓之曰:与卿同源,可为源氏。《韵会》本作厵,篆省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