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ì hù zhān wàng
成语简拼:ZHZW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陟岵瞻朢
成语解释
陟:登、升;岵:有草木的山。指久居在外的人想念父母。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陟岵陟屺
成语示例
(1)陟岵瞻望,惟日惟岁。▲《后汉书·李膺传》
成语造句
(1)国际学校的翦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陟岵瞻望”。
(2)记事本的第三页上面写着“陟岵瞻望”几个大字。
(3)品韵姐姐给允婕和灵丹讲述了“陟岵瞻望”的历史典故
(4)小都不会写成语“陟岵瞻望”的最后一个字。
(5)小斐写不出成语“陟岵瞻望”的拼音。
(6)陟岵瞻望,惟日惟岁。见《后汉书·李膺传》。
(7)去往吴王墓遗址的时候,谏姐姐给禧艳和呦呦讲述了『陟岵瞻望』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诗经·魏风·陟岵》:『陟彼枯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瞻望瞻望:[zhānwàng] (1)往远处或高处看。瞻望将来。(2)敬仰并寄以希望。朝野瞻望。
陟陟:zhì 1、<动>登;上。一般指登山或登高。《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2、<动>提升;提拔。《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瞻瞻:zhān <动>往上或往前看。《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瞻仰] 恭敬地看。
望望:wàng 1、<动>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动>盼望;希望;期望。《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3、<动>埋怨;怨恨;责怪。《书博鸡者事》:『敢用是为怨望。』4、<名>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5、<名>名望;声望。《送东阳马生序》:『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望洋] 仰视的样子。
陟陟:《戌集中·阜字部》《广韵》《集韵》《韵会》□竹力切,音稙。《尔雅·释诂》陟,陞也。《说文》登也。《书·舜典》汝陟帝位。又《太甲》若陟遐,必自迩。又《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诗·周南》陟彼崔嵬。又《广韵》进也。《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又《玉篇》高也。《尔雅·释山》山三袭陟。〈疏〉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又人名。《书·君奭》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又《集韵》的则切,音得。《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梦之灋,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注〉陟之为言得也。读如王德翟人之德。言梦之皆得也。《集韵》或作□徏徝骘。
岵岵:《寅集中·山字部》《广韵》《正韵》侯古切《集韵》《韵会》后五切,□音楛。《说文》山有草木也。《诗·魏风》陟彼岵兮。又《尔雅·释山》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疏〉峐,当作屺。○按《毛传》无草木曰岵,有草木曰屺。与此异者,当是传写之伪。王肃、许慎俱从《尔雅》。
瞻瞻:《午集中·目字部》《唐韵》职廉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廉切,□音詹。《说文》临视也。《韵会》仰视曰瞻。《诗·邶风》瞻彼日月。《礼·曲礼》视瞻无回。又官名。《魏书·官氏志》有瞻人郞。又国名。《唐书·南蛮传》瞻博,或曰瞻婆,北距兢伽河。又山水名。《山海经》有瞻诸山。又瞻水,出娄涿山,东流注於洛。又姓。《正字通》元有瞻思,通经学。又通作詹。《史记·周本纪》顾詹有河。又《集韵》章艳切,詹去声。视也。又叶侧姜切,音章。《诗·大雅》维此惠君,民入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相平声。又叶侧衔切,斩平声。《诗·小雅》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考证:(《诗·卫风》瞻彼日月。)谨照原文卫风改邶风。
望望:《辰集上·月字部》《唐韵》《正韵》巫放切《集韵》《韵会》无放切,□音□。《说文》出亡在外,望其还也。从亡,朢省声。《释名》望,惘也,视远惘惘也。《诗·邶风》瞻望弗及。又《诗·大雅》令闻令望。〈疏〉为人所观望。又《孟子》望望然去之。《赵岐注》惭愧之貌也。《朱传》去而不顾之貌。又《博雅》覗也。《韵会》为人所仰曰望。又责望。又怨望。又祭名。《书·舜典》望于山川。〈传〉皆一时望祭之。《公羊传·僖三十一年》望者何,望祭也。又《广韵》《集韵》《韵会》武方切《正韵》无方切,□音亡。义同。《诗·小雅》万夫所望。《释文》协韵音亡。又《释名》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易·小畜》月几望。《左传·桓三年疏》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韵会》从壬,伪从王。《说文》日月之望作朢,瞻望之望作望。今通作望,而古文制字之义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