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ì sī yì fén
成语注音:ㄓㄧˋ ㄙㄧ ㄧˋ ㄈㄣˊ
成语简拼:ZSYF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杂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治絲益棼成语辨形棼,不能写作『焚』。
成语英文:sort out silk threads improperly only to tangle them further--do something which only makes matters worse
成语解释 治:整理;益:越发;棼:纷乱。理丝不找头绪,结果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
成语用法 作宾语、补语;指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对
近义词 治丝而棼 、理丝益棼
反义词 迎刃而解
成语示例 (1)以今日外交吃紧,若舍事实而争言法理,势必旷日持久,治丝益棼 ,陆沉之忧,悬于眉睫。▼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九回
成语造句 (1)成语「治丝益棼」是一个复杂式成语。
(2)记事本的第一页上面写着“治丝益棼”几个大字。
(3)咪咪写不出成语“治丝益棼”的拼音。
(4)铭铭不会写成语“治丝益棼”的最后一个字。
(5)阳辉哥哥 给巴玫和盈清讲解了“治丝益棼”的故事。
(6)郑家村中学的繁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治丝益棼”。
(7)以今日外交吃紧,若舍事实而争言法理,势必旷日持久,治丝益棼,陆沉之忧,悬于眉睫。见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九回。
成语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治 治:zhì 1、<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2、<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3、<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4、<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5、<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 ,载券契而行。』6、<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7、<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8、<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9、<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0、<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11、<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治具] (1)置办酒食。(2)治国措施。[治剧] 处理难办的事情。[治世] 治理得好的时代,太平盛世。[治严] [治装] 均为整理行装。
丝 丝:sī 1、<名>蚕丝。《乐羊子妻》:『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2、<名>丝织品。《训俭示康》:『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3、<名>像丝的西。《黄生借书说》:『素蟫灰丝时蒙卷轴。』4、<名>古代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之一,即弦乐。《琵琶行》:『终岁不闻丝竹声。』5、<量>旧时的长度和重量的微小单位,为千分之一分。如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益 益:yì 1、<动>同『溢』。水漫出来。《察今》:『澭水暴益。』2、<动>增加,与『损』相对。《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3、<名>利益;好处。《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4、<副>更加;愈加。《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5、<副>渐渐地。《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棼 棼:[fén] 〈形〉(1)通『紊』(wěn)。纷乱,紊乱。众多错杂的。犹治丝而棼之也。――《左传·隐公四年》。又:治丝而益棼之。泯泯棼棼。――《书·吕刑》。又如:棼然(扰乱;纷乱);棼丝(乱丝);棼烟(缭乱的烟雾);棼错(纷杂错乱)。
治 治:《巳集上·水字部》(古文)乿《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正韵》陈知切,□音持。水名。《说文》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又水,出泰山。《前汉·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又《集韵》汤来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门郡。《前汉·地理志》鴈门郡阴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又理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七日嫔妇,化治丝枲。又盈之切,音怡。义同。又《广韵》《集韵》《韵会》直利切《正韵》直意切,□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又□习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礼。又校也。《战国策》皆无敢与赵治。又有所求乞也。《周礼·地官·旅师》凡新甿之治,皆听之。又监督也。《周礼·地官·乡师》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又听狱之成辞亦曰治。《周礼·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则主之。〈注〉所上治,谓狱讼之小事,不附罪者也。又才多亦曰治。《左传·庄九年》鲍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注〉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又道家静室曰治。《六朝诗话》送谢灵运於杜治,犹今之宫观也。又所都之处曰治。《前汉·田儋传》更王胶东,治即墨。〈注〉治,谓都之也。又州郡所驻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扬刺史曰治会稽。《毛氏韵增》治字本平声,修治字借为去声,经典释文治字平声皆无音,假借治道平治字,□直吏切。考证:(《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体。)谨照原文体改大礼。
丝 丝:《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音思。《说文》蚕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茧出绪曰丝。《书·禹贡》厥贡漆丝。《诗·召南》素丝五紽。《周礼·天官·大宰》□妇化治丝枲。又《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丝,琴瑟也。又《礼·缁衣》王言如丝。〈疏〉微细如丝。《五经文字》丝作□,伪。《韵会》俗作〈糹系〉,误。○按《说文》丝自为部,今倂入。
益 益:《午集中·皿字部》《唐韵》《集韵》□伊昔切,婴入声。饶也,加也。《广韵》增也,进也。《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诗·邶风》政事一□益我。《左传·昭七年》三命兹益共。《礼·曲礼》请益则起。《论语》益者与。〈注〉疑童子学有进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谓之公,无益者谓之私。又多也。《史记·酷吏传》上问张汤曰:吾所谓,贾人辄先知之,益居其物。又盈溢也。《庄子·列御□》有貌愿而益。又易卦名。《释文》益,增长之名。又以弘裕为义。又《金史·国语解》益都,次第之通称。又《六书正伪》二十四两为益,假借别作镒溢。又草名。《诗·王风疏》蓷即茺蔚。一名益母。又《尔雅·释草疏》蛇牀,一名思益。又果名。《博雅》益智,龙眼也。又州名。古蜀国,汉武帝置益州。《释名》益,厄也。所在之地险厄也。又姓。《印薮》汉有益强,益寿。宋有益畅,绍兴进士。《六书正伪》益,器满也。故从水从皿。会意。
棼 棼:《辰集中·木字部》《广韵》符分切,音汾。《说文》复屋栋也。《徐曰》复屋背重梁。《班固·西都赋》列棼橑以布翼。〈又〉虹霓回带於棼楣。又薠麻谓之棼。《周礼·春官·巾车之职》素车棼蔽。〈注〉棼,麻布也。又《说文》林木棼错也。《徐铉曰》木多,故上出也。又乱也。《书·吕□》泯泯棼棼。《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又《广韵》父吻切,音愤。人名。楚有伯棼。
注 :本文资料中的部分内容由互联网资料提取而成,未与权威书籍校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