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奏相反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ǐ zòu xiāng fǎn成语简拼:ZZXF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指奏相反
成语解释
指奏:旨趣。主要的目的和意图相反,各执己见。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指奏相反”几个大字。
(2)关关写不出成语“指奏相反”的拼音。
(3)嫩江县铁西学校的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指奏相反”。
(4)小奎不会写成语“指奏相反”的最后一个字。
(5)梓诗叔叔给烨徇和晓霞讲解了“指奏相反”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淮南子·齐俗训》:『故百家之言,指奏相反,其合道一体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相反相反:(1)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人民和反动统治阶级的利害是完全相反的;两支队伍走的方向相反。(2)用在下文句首或句中,表示跟上文所说的意思相反:他不但没被困难吓倒,相反地,战斗意志越来越坚强了。
指指:zhǐ 1、<名>手指。《卖炭翁》:『两鬃苍苍十指黑。』《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2、<动>用手指点。《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始得西山宴游记》:『望西山,指异之。』3、<动>指给……看。《史记·项羽本纪》:『指王翳曰:「此项王也。」』4、<动>指责。《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5、<动>直立;竖起。《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名>通『旨』。意图;意旨。《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7、<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点] (1)指出;指给人看。(2)指责。(3)评论;指导。[指意] 意旨;意向。
奏奏:zòu 1、<动>进;运。《庖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音。』2、<动>进献。《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壁奏秦王。』3、<动>向君王进言或上书。《谭嗣同》:『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4、<名>奏章。《狱中杂记》:『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5、<动>演奏。《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相相:xiàng 1、<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2、<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3、<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4、<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5、<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又] <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相田文。』6、<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xiāng 1、<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3、<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相与] (1)一起;共同。(2)交往;结交。[相得] 关系融洽。
反反:fǎn 1、<形>方向相背;颠倒的。与『正』相对。《察今》:『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2、<动>翻转;翻覆。《诗经·关睢》:『求之不得,展转反侧。』3、<动>通『返』。《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动>背叛;造反。《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5、<动>违反;反对。《商君书·更法》:『反古者未必可非。』6、<动>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动>反省。《淮南子·氾论》:『纣居于宣室而不及反其过。』8、<副>反倒;反而。《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指指:《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雉切《集韵》《韵会》轸视切,□音旨。《说文》手指也。《易·说卦》艮为指。〈疏〉取其执止物也。《左传·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动。〈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将指,四无名指,五小指。又《定十四年》以戈击阖庐伤将指。〈注〉足,大指也。言其将领诸指。足之用力,大指居多。手之取物,中指为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手以中指为将。又《广韵》斥也。《易·系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适也。又示也。《礼·玉藻》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前汉·萧何传》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注〉指示者,以手指示之。又《增韵》指麾也。《礼·曲礼》六十曰耆指使。〈注〉指事使人也。《前汉·贾谊传》颐指如意。〈注〉但动颐指麾,则所欲皆如意。又直指,官名。《前汉·武帝纪》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羣盗。又与旨恉通。意向也。《书·盘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前汉·孔光传》不希指苟合。〈注〉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又归趣也。《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前汉·河间献王传》文约指明。〈注〉指,谓义之所趋,若人以手指物也。又美也。《荀子·大略篇》不时宜,不敬交,不驩欣,虽指非礼也。《集韵》或从月作脂。考证:(《定十四年》阖庐伤将指。)谨照原文阖庐上增以戈击三字。
奏奏:《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则□切,诹去声。进也,荐也。《书·舜典》敷奏以言。《诗·小雅》以奏肤公。又乐一更端曰奏,故九成谓之九奏。《周礼·春官》九奏乃终,谓之九成。《诗·小雅》乐具入奏。《礼·乐记》节奏合以成文。〈注〉节谓曲节,奏谓动作。《汉书》作族。《严安传》调五声,使有节族。又□类。《晋法》召王公以一尺奏,王公以下用一尺版。又人臣言事章疏曰奏。《前汉·汲黯传》上尝坐武帐,黯前奏事。又与腠通。《仪礼·公食大夫礼》载体进奏。〈注〉奏,谓牲体皮肤之理也。又与辏凑通。《前汉·成帝纪》帝帅羣臣,横大河,奏汾阴。又叶则古切,音珇。《诗·大雅》予曰有奔奏。叶下侮。本作□。《说文》从□,从□从屮。屮,上进之义。今通作奏。
相相:《午集中·目字部》《唐韵》《正韵》息良切《集韵》《韵会》思将切,□音襄。《说文》省视也。又《广韵》共也。《正韵》交相也。《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公羊传·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注〉胥,相也。相与胥音别义通。又质也。《诗·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吴都赋》相思之树。〈注〉大树也。东冶有之。又《唐韵》《正韵》□息亮切,襄去声。《尔雅·释诂》视也。《左传·隐十一年》相时而动。又《集韵》助也。《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书·立政》用劢相我国家。又《尔雅·释诂》导也。又勴也。〈注〉谓赞勉。〈疏〉乡饮酒云:相者,一人敎导,即赞勉也。又《增韵》□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朝观会同,则为上相。〈注〉相,诏王礼也。出接賔曰□,入诏礼曰相。相者,五人卿为上□。又《广韵》扶也。《礼·礼器》乐有相步。〈注〉扶工也。又《小尔雅》治也。《左传·昭九年》□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注〉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又选择也。《周礼·春官·簭人》上春相簭。〈注〉谓更选择其蓍也。又送杵声。《礼·曲礼》邻有丧,舂不相。〈注〉相者,声以相助,歌以助舂,犹引重者呼邪许也。又相术。《左传·文元年》内史叔服能相人。又月名。《尔雅·释天》七月为相。又官名。《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古三坟》伏牺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汉·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又计相。《史记·张丞相传》张苍迁为计相。〈注〉专主计籍。又内相。《唐书·陆贽传》贽为翰林时,号内相。又家相。《礼·曲礼》士不名家相。〈注〉主知家务者。又《周礼·春官》有冯相氏。《夏官》有方相氏。又乐器。《礼·乐记》治乱以相。〈注〉相即拊也。亦以节乐,以韦为表,装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又星名。《石申星经》相星在北极斗南。又江神,名奇相。见《博雅》。又太史□部有相风竿。《傅休奕相风赋》表以灵鸟,镇以金虎。以□祥风,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风鸟,夏禹所作也。又药名。《本草纲目》□相,麻黄别名。相鸟,马兰别名。又地名。《商书序》河禀甲居相。〈注〉在河北。令魏郡有相县。又州名。后魏置相州,唐曰邺都。又姓。《后汉·南蛮传》武落钟离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后秦》相云。《北齐》相愿。又相里,务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复姓。又《字汇补》音禳。《礼·祭法》相近於坎坛,祭寒暑也。〈注〉相近当为禳祈,王肃又作祖迎。又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兴绝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陆游诗话》白乐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为问长安月,如何不相离是也。此诗相欺,亦当读入声。《说文》易纬文曰:地可观者,莫可观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转注。相,思将切,省视也。□,莫卜切,目不明也。分相□为二,非。
反反:《子集下·又字部》《唐韵》府远切《集韵》《韵会》甫远切,□音返。《说文》覆也。从又,厂。《诗·周颂》福禄来反。〈注〉言福禄之来,反覆不厌也。又《前汉·□胜传》使者五反。〈注〉师古曰:反,谓回还也。又《唐韵》《集韵》《韵会》孚袁切《正韵》孚艰切,□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又《集韵》《韵会》□部版切,翻上声。《集韵》难也。《诗·小雅》威仪反反。沈重读。又《集韵》方愿切,音贩。难也。《诗·小雅》威仪反反。毛苌说。一曰顺习貌。又《正韵》贩亦作反。《荀子·儒效篇》积反货而为商贾。又《集韵》孚万切,音娩。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