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ǐ huái mà liǔ
成语简拼:ZHML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指槐罵柳
成语解释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甲,实际上是骂乙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
指桑骂槐、指桑说槐、指东骂西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指槐骂柳”几个大字。
(2)春春不会写成语“指槐骂柳”的最后一个字。
(3)甘谷县第四中学的桐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指槐骂柳”。
(4)可可写不出成语“指槐骂柳”的拼音。
(5)树建叔叔给傅亭和如誉讲解了“指槐骂柳”的历史故事。
成语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然后,指槐骂柳的仍对两位小姐发言,而目标另有所在……』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指指:zhǐ 1、<名>手指。《卖炭翁》:『两鬃苍苍十指黑。』《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2、<动>用手指点。《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始得西山宴游记》:『望西山,指异之。』3、<动>指给……看。《史记·项羽本纪》:『指王翳曰:「此项王也。」』4、<动>指责。《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5、<动>直立;竖起。《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名>通『旨』。意图;意旨。《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7、<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点] (1)指出;指给人看。(2)指责。(3)评论;指导。[指意] 意旨;意向。
槐槐:huái(1)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以及根上的皮都入中药。(2)姓。
骂骂:mà(1)用粗野或恶意的话侮辱人:骂了他一顿。(2)斥责:他爹骂他不长进。
柳柳:liǔ(1)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柔荑花序,种类很多,有垂柳、旱柳等。(2)二十八宿之一。(3)姓。
指指:《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雉切《集韵》《韵会》轸视切,□音旨。《说文》手指也。《易·说卦》艮为指。〈疏〉取其执止物也。《左传·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动。〈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将指,四无名指,五小指。又《定十四年》以戈击阖庐伤将指。〈注〉足,大指也。言其将领诸指。足之用力,大指居多。手之取物,中指为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手以中指为将。又《广韵》斥也。《易·系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适也。又示也。《礼·玉藻》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前汉·萧何传》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注〉指示者,以手指示之。又《增韵》指麾也。《礼·曲礼》六十曰耆指使。〈注〉指事使人也。《前汉·贾谊传》颐指如意。〈注〉但动颐指麾,则所欲皆如意。又直指,官名。《前汉·武帝纪》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羣盗。又与旨恉通。意向也。《书·盘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前汉·孔光传》不希指苟合。〈注〉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又归趣也。《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前汉·河间献王传》文约指明。〈注〉指,谓义之所趋,若人以手指物也。又美也。《荀子·大略篇》不时宜,不敬交,不驩欣,虽指非礼也。《集韵》或从月作脂。考证:(《定十四年》阖庐伤将指。)谨照原文阖庐上增以戈击三字。
槐槐:《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户乖切《集韵》《韵会》乎乖切,□音怀。《说文》木也。《周礼·秋官》面三槐三公位焉。〈注〉槐之言怀也。怀来远人於此,欲与之谋。《尔雅·释木》櫰槐,大叶而黑,守宫槐叶书聂宵炕。《艺文类聚》槐,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规,二旬而叶成。又《春秋·说题辞》槐者,虚星之精。又《周礼·夏官·司爟注》秋取槐檀之火。又槐里,地名。《前汉·地理志》属右扶风。又水名。《山海经》敦与之山,槐水出焉。又孟槐,兽名。《山海经》谯明之山有兽,状如貆,赤毫,曰孟槐。又姓。《统谱》望出广汉。唐槐承荣、槐公俭。又《集韵》《韵会》胡隈切《正韵》胡瑰切,□音回。《说文》守宫也。《春秋元命苞》树槐,听讼其下。〈注〉槐之言归也,情见归实也。又《韵会》桃槐,西域国名。又琅槐,千乘郡县名。
骂骂:《未集中·网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莫驾切,音禡。《说文》詈也。〈注〉徐锴曰:谓以恶言加罔之也。《史记·留侯世家》轻士善马。又与傌同。《前汉·贾谊传》同鲸,劓,髠,刖,笞,傌,弃市之法。
柳柳:《辰集中·木字部》(古文)丣《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力九切,留上声。《说文》小杨也。本作桺。从木丣声。《埤雅》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又柳谷,日入处。《书·尧典》宅西曰昧谷。徐广云:柳谷。《宋祁笔记》古文卯本柳字,后借为辰卯之卯。北本别字,后借为西北之北。虞翻笑郑元不识古文,以卯为昧,训北曰:北,犹别也。又星名。《尔雅·释天》咮谓之柳。又车也。服虔曰:东郡谓广辙车为柳。李奇曰:大牛车为柳。邓展曰:丧车为柳。又《尔雅·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又侯国名。《前汉·地理志》属渤海郡。又姓。《姓谱》鲁子展之后,食邑于柳,遂以为氏。○按杨柳一物二种,《毛诗》分而言之者,《齐风》折柳樊圃,《陈风》东门之杨是也。合而言之者,《小雅》杨柳依依是也。《本草》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正字通》据古诗南杨北有柳分为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