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ǐ fù gē jīn
成语简拼:ZFG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指腹割衿
成语解释
指腹:指双方父母为腹中的婴儿预订婚姻;割衿:指男女幼年由父母代订婚约,将衣襟裁为两幅,各执上方作为凭证。指从小订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指腹裁襟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写着“指腹割衿”几个大字。
(2)建美哥哥给欢妍和小艾讲解了“指腹割衿”的故事。
(3)京京写不出成语“指腹割衿”,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4)汪洞乡初级中学的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指腹割衿”。
(5)小蛋不会写成语“指腹割衿”的最后一个字。
(6)去滕州市东郭镇第三中学的火车上,莒萱哥哥给心旖和莹雅讲解了『指腹割衿』的故事。
(7)他与那本村蓝氏指腹割衿为婚,夫妻二人和和睦睦一床两好的过了聊以卒岁的三十年生涯。
成语出处
《元史·刑法志二》:『诸男女议婚,有以指腹割衿为定者,禁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指指:zhǐ 1、<名>手指。《卖炭翁》:『两鬃苍苍十指黑。』《孔雀东南飞》:『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2、<动>用手指点。《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始得西山宴游记》:『望西山,指异之。』3、<动>指给……看。《史记·项羽本纪》:『指王翳曰:「此项王也。」』4、<动>指责。《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指,无病而死。』5、<动>直立;竖起。《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6、<名>通『旨』。意图;意旨。《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7、<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点] (1)指出;指给人看。(2)指责。(3)评论;指导。[指意] 意旨;意向。
腹腹:fù(1)躯干的一部分。人的腹在胸的下面,动物的腹在胸的后面。通称肚子(dù zi)。(2)鼎、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出的部分。
割割:gē 1、<动>用刀截断。《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2、<动>杀;宰杀。《论语·阳货》:『割鸡焉用牛刀?』3、<动>割取;割让。《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六国论》:『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4、<动>分割;划分。杜甫《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5、<动>断绝。葛洪《抱朴子》:『割嗜欲所以固血气。』6、<动>剥夺;夺取。《后汉书·韦彪传》:『贪吏割其财。』
衿衿:jīn <名>衣襟。王粲《七哀》:『白露霑衣衿。』jìn<动>系;结。扬雄《反离骚》:『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
指指:《卯集中·手字部》《唐韵》职雉切《集韵》《韵会》轸视切,□音旨。《说文》手指也。《易·说卦》艮为指。〈疏〉取其执止物也。《左传·宣四年》子公之食指动。〈疏〉一巨指,二食指,三将指,四无名指,五小指。又《定十四年》以戈击阖庐伤将指。〈注〉足,大指也。言其将领诸指。足之用力,大指居多。手之取物,中指为长。故足以大指为将,手以中指为将。又《广韵》斥也。《易·系辞》辞也者,各指其所之。〈疏〉各斥其爻卦之所适也。又示也。《礼·玉藻》凡有指画於君前用笏。《前汉·萧何传》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注〉指示者,以手指示之。又《增韵》指麾也。《礼·曲礼》六十曰耆指使。〈注〉指事使人也。《前汉·贾谊传》颐指如意。〈注〉但动颐指麾,则所欲皆如意。又直指,官名。《前汉·武帝纪》遣直指使者暴胜之等,衣绣衣,杖斧,分部,逐捕羣盗。又与旨恉通。意向也。《书·盘庚》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前汉·孔光传》不希指苟合。〈注〉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又归趣也。《孟子》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前汉·河间献王传》文约指明。〈注〉指,谓义之所趋,若人以手指物也。又美也。《荀子·大略篇》不时宜,不敬交,不驩欣,虽指非礼也。《集韵》或从月作脂。考证:(《定十四年》阖庐伤将指。)谨照原文阖庐上增以戈击三字。
腹腹:《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方六切,音福。《说文》本作腹,厚也。一曰身中。《尔雅·释诂》腹,厚也。《诗·小雅》出入腹我。〈传〉厚也。〈笺〉腹,怀抱也。《礼·月令》孟冬之月,水泽腹坚。〈注〉腹,厚也。又《增韵》肚也。《释名》腹,复也,富也,肠胃之属,以自裹盛复於外复之,其中多品,似富者也。《易·说卦》坤为腹。〈疏〉坤能包藏含容,故为腹也。又凡借以喻物。《诗·周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河图引蜀谣》汶阜之山,江出其腹。又遗腹。《前汉·昭帝纪》泗水戴王有遗腹子煖。又腹疾。《左传·宣十六年》叔展曰:河鱼腹疾柰何。又衣名。《释名》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又姓。《战国策》腹击为室而钜。〈注〉赵臣。又人名。《史记·燕世家》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又《韵补》叶音必。《易林》阴寒主疾,水离其室。民饥于食,不病心腹。
割割:《子集下·刀字部》《唐韵》古达切《集韵》《韵会》《正韵》居曷切,□音葛。《说文》剥也。从刀,害声。《尔雅·释诂》割,裂也。〈疏〉谓以刀裂之也。《玉篇》截也。《礼·乐记》食三老五更於大学,天子袒而割牲。《左传·襄三十一年》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又《前汉·扬雄传》东方朔割名於细君。〈注〉师古曰:割,损也。又《广韵》害也。《书·尧典》洪水方割。《大诰》天降割于我家。又分也。《杜甫·望岳诗》造物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注〉言崑仑山日月相隐避为光明。割者,分也。又叶吉列切,音孑。《韩愈·张彻墓志铭》世顾慕以行,子揭揭也。噎喑以为生,子独割也。为彼不清,作冰雪也。
衿衿:《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正韵》□居吟切,音今。《尔雅》衿谓之袸。〈注〉衣小带也。又《扬子·方言》衿谓之交。〈注〉衣交领也。《诗·郑风》青青子衿。〈传〉青衿,青领也。又《类篇》渠金切,音琴。其淹切,音箝。义□同。又《玉篇》巨禁切,音妗。《礼·内则》衿缨、綦履。〈注〉衿犹结也。《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又《前汉·扬雄传》衿芰茄之缘衣兮。〈注〉衿,带也。又《通志·六书略》与襟同。《韵会》作紟。考证:(《说文》衿谓之袸。)谨照原书说文改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