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ǐ hú lǎo hǔ
成语简拼:ZHLH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紙糊老虎
成语解释
用纸糊的老虎。比喻看似吓人,实际上不堪一击。
成语接龙
1、纸糊老虎→虎背熊腰→腰缠十万→万不失一→一板一眼→眼穿心死→死不悔改→改操易节→节威反文→文从字顺
2、纸糊老虎→虎口逃生→生死存亡→亡人自存→存心养性→性直口快→快速反应→应答如流→流风回雪→雪肤花貌
成语示例
(1)闲人闪开,纸糊老虎来了。(清·沈起凤《伏虎韬》第四折)
成语造句
(1)白杨坪初级中学的盍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纸糊老虎”。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赫然是“纸糊老虎”几个大字。
(3)嘉幸叔叔给秀颖和辰茜介绍了“纸糊老虎”的成语故事。
(4)鲁鲁写不出成语“纸糊老虎”,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5)小放不会写成语“纸糊老虎”的最后一个字。
(6)去扎兰屯市中和镇第一中学的公车上,长君大哥哥给惠珍和琼蝶讲述了『纸糊老虎』的历史典故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赫一交。』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老虎老虎:[lǎohǔ]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Felis tigris),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纸纸:zhǐ(1)写字、绘画、印刷、包装等所用的东西,多用植物纤维制造。我国汉代就已经用纸。(2)量词,书信、文件的张数:一纸公文;单据三纸。
糊糊:一、1、hú用黏性物把纸、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糊信封;糊墙;糊顶棚。2、hú同『煳』。二、hù样子象粥的食物:面糊;辣椒糊。三、hū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窟窿或平面:用灰把墙缝糊上;糊了一层泥。
老老:lǎo 1、<形>年老;衰老。《涉江》:『年既老而不衰。』[又] <名>年老的日子。《要做则做》:『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2、<动>老死。《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3、<名>老年人。《论积贮疏》:『罢夫老易子而咬其骨。』4、<名>对辈、长者的称呼。《过小孤山大孤山》:『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5、<动>敬重;尊重;敬养。《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形>陈旧的;时间久的。《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7、<名>老子及其学说的省称。《进学解》:『攘斥佛老。』[老衲] 老和尚。[老拙] 老年人自谦词。
虎虎:hǔ 1、<名>老虎。《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2、<形>比喻凶狠残暴。《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赤壁之战》:『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纸纸:《未集中·糸字部》《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只。《说文》絮一苫也。《韵会》古人书於帛,故裁其边幅,如絮之一苫。《释名》纸,砥也,平滑如砥石也。《东观汉记》黄门蔡伦造意,用树皮及敝布鱼纲作纸。《初学记》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幡纸,故其字从糸。至后汉,蔡伦剉[音cuò]故布捣抄作纸。又其字从巾。《张揖·古今字诂》巾部云:纸今帋。则其字从巾之谓也。又姓。《魏书·官氏志》渴侯氏,后改为纸氏。
糊糊:《未集上·米字部》《广韵》户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胡。《说文》黏也。又《篇海》煑米及麫为粥。《宋正考父鼎铭》饘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又模糊,漫貌。《杜甫诗》駞背锦模糊。又《字汇补》许骨切,音忽。《金壷字考》糊涂,音忽突。《说文》本作□。或作□。《集韵》或作□。亦作□、□。又作□、□。
老老:《未集中·老字部》《广韵》卢皓切《集韵》《韵会》《正韵》鲁皓切,□音栳。《说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礼·曲礼》七十曰老而传。《公羊传·宣十一年》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又《诗·郑风》与子偕老。〈疏〉没身不衰也。《礼·祭义》贵老。为其近于亲也。又《周礼·地官·乡老注》老,尊称也。又《仪礼·聘礼》授老币。〈注〉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称老。又《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注〉卿老亦卿也。又《礼·王制》天子之老。〈注〉老谓上公。又《礼·礼运》三老在学。〈注〉乞言,则受之三老。《左传·昭三年》三老冻馁。〈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又《左传·隐三年》桓公立,乃老。〈注〉老,致仕也。又《列子·天瑞篇》老,耄也。又姓。《广韵》宋有老佐。又《韵补》叶朗口切。《释名》老,朽也。《史记·律书》酉者,万物之老也。又《韵补》叶满补切,姥当以此得声。《班固·西都赋》若臣者,徒观迹於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
虎虎:《申集中·虍字部》虝《唐韵》火古切《集韵》《韵会》火五切,□音浒。《玉篇》恶兽也。《说文》山兽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铉注》象形。《易·乾卦》风从虎。《诗·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大戴礼》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异记》虎千年,则牙蜕而角生。又姓。《广韵》汉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后。又州名,唐有虎州,后避太祖讳攺武州。又滩名。《水经注》夷水又东迳虎滩。又山名。《吴越春秋》吴王葬阊门外,金玉精上浮为白虎,名虎丘。又便器名。《西京亲记》汉朝以玉为虎子,以为便器。又与琥通。《吴志·裴松之注》虞翻曰:仆闻虎魄不取腐芥。《六书正伪》象虎踞而回顾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误。《干禄字书》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