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木之冠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ī mù zhī guān成语简拼:ZMZ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枝木之冠
成语解释
冠:帽子。冠多华饰,好像树木的繁枝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贝贝写不出成语“枝木之冠”,因此语文考试只考了98分。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枝木之冠”几个大字。
(3)皓轩哥哥给琵涣和言欣讲了“枝木之冠”的历史故事。
(4)吴家塘中学的道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枝木之冠”。
(5)小艾不会写成语“枝木之冠”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冠枝木之冠,带死牛之胁。』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枝枝:zhī 1、<名>从树干生出的枝条。《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又] <动>生出枝节。《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名>分枝。《荀子·效儒》:『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3、<形>分散。《荀子·解蔽》:『心枝则无知。』4、<动>通『支』。抵拒;支持。《左传·桓公五年》:『蔡卫不枝。』
木木:mù 1、<名>树。《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2、<名>木头;木材。《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3、<名>木制刑具;木制器具。《种树郭橐[音tuó]驼传》:『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又] 棺木;棺材。成语有『行将就木』。4、<形>质朴;朴实。《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勃为人木强敦厚。』5、<形>麻木;痴呆。《促织》:『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木阁] 在悬崖峭壁之间凿石架木而成的栈道。[木契] 木制的符信。符信是古代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凭证。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冠冠:guān 1、<名>帽子。《屈原列传》:『新沐者必弹冠。』2、<名>鸟类头顶上突出的肉或翎毛。《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辨] 冠,冕,巾,弁,帽。『冠』是帽子总称。『冕』是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巾』是扎在头上的织物。『弁』是用皮革做成的帽子。『帽』是后起字。guàn 1、<动>戴帽子。《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2、<名>古代的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束发加冠,表示已成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3、<动>位居第一。《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冠盖] 官吏的衣着和车乘。引申指官吏。
枝枝:《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章移切《正韵》旨而切,□音支。《说文》木别生条也。《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别生。《广韵》枝柯也。《左传·隐八年》疏枝布叶分。又散也。《易·下系》中心疑者其辞枝。又与支通。《诗·大雅》本支百世。左传作本枝。又支持也。《史记·项羽纪》诸将慑服,莫敢枝梧。《瓒曰》小柱为枝,斜柱为梧。又干支亦作干枝。《博雅》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为枝。枝者,月之灵也。又手节曰枝。《孟子》为长者折枝。《赵岐注》折枝,按摩手节也。又《管子·度地篇》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又枝江,县名。《前汉·地理志》属南郡。又姓。《姓苑》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后为枝氏。又《集韵》翘移切,音只。枝指,多指也。《庄子·骈拇篇》骈拇枝指。又《集韵》渠羁切,音奇。《字林》横首枝也。又《集韵》居伪切,音攱。祭山名。又与校通。《仪礼·士昏礼》主人拂几授校。〈注〉校,几足,古文为枝。与□异。□即枚也。考证:(本作支。故曰别生,会意。)谨照原文改自本而分故曰别生。(《左传·隐八年》枝布叶分。)谨按所引乃隐八年疏,非正文。谨照原书八年下增疏字。
木木:《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莫卜切,音沐。《说文》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徐锴曰》屮者,木始申坼也,万物皆始於微,故木从屮。《白虎通》木之为言触也。《玉篇》燧人氏钻出火也。《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说卦传》□为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即□顺之谓也。《礼·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又八音之一。《周礼·春官·太师》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木,柷敔也。又质朴。《论语》刚毅木讷近仁。又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勃传》勃为人木强敦厚。又析木,星次。《尔雅·释天》析木谓之津。又姓。《统谱》汉木仁,晋木华。又百济八姓,一曰木氏。又复姓,端木。又叶末各切,音莫。《马融·广成颂》阴慝害作,百卉毕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韵会》从丨。丨,古本切。非从亅。亅,其月切。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冠冠:《子集下·冖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古丸切《正韵》沽欢切,□音官。《说文》絭也,所以絭发。从冖,元。冠有法制,故从寸。《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后汉·舆服志》上古穴居野处,衣毛冒皮。后世圣人见鸟兽有冠角□胡,遂制冠冕缨緌。又姓。《风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后。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玩切,官去声。《礼·曲礼》二十曰弱冠。《冠仪》冠者,礼之始也。故圣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韵会》男子二十加冠曰冠。又为衆[音zhòng]之首曰冠。《前汉·魏相丙吉传赞》高祖开基,萧曹为冠。《史记·灌夫传》夫名冠三军。又姓。《韵会》列仙传有仙人冠先。又叶俱伦切,音麇。《张紘枕箴》瓌材允丽,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又《韵补》叶居员切,眷平声。《刘歆·孟母赞》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又叶扃县切,音睊。《苏辙·燕山诗》丹子号无策,亦数游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