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ěng wēi jì kùn
成语简拼:ZWJK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拯危濟困
成语解释
危:危乱,指运筹中的国家。指拯救、帮助受难的百姓和动乱中的国家。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近义词
扶困济危、扶危济困、扶危济急
成语示例
(1)杀贪官,除豪强,拯危济困,救死扶伤,难道不都是以天地为心?(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成语造句
(1)冲冲写不出成语“拯危济困”,所以昨天考试才考了99分。
(2)打开本子,上面赫然是“拯危济困”几个大字。
(3)灵山县太平中学的愈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拯危济困”。
(4)瑞衡哥哥给女辰和璐饱讲述了“拯危济困”的成语典故。
(5)小嘉不会写成语“拯危济困”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拯拯:zhěng <动>从水里救出淹溺的人。《左传·宣公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又] 泛指拯救;救援。《论衡·感虚》:『田出谷以拯饥。』
危危:wēi 1、<形>高。《蜀道难》:『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形>危险;危急。《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3、<动>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4、<形>危弱。《陈情表》:『人命危浅,朝不虑夕。』5、<形>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危坐。』[辨] 危,险。『危』作『危险』讲时,含有危急或不稳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词。『险』只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上古表示『危险』的意思时,一般『危』不用『险』。
济济:jì 1、<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 <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2、<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3、<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jǐ<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困困:kùn 1、<形>困窘;窘迫。《过秦论》:『而天下诸侯已困矣。』2、<动>使窘迫;使困窘。《冯婉贞》:『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3、<动>困扰;围困。《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又] <动>被围困。《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4、<形>贫困;贫穷。《信陵君窃符救赵》:『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又] <名>贫困的人。《赵威后问齐使》:『振困穷,补不足。』5、<形>贫乏;短决。《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形>困倦;疲乏。《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困斗] 困兽犹斗,比喻最后挣扎。[困顿] 疲惫;艰难。[困蒙] (1)处于困境的蒙昧之人。(2)犹窘迫。
拯拯:《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蒸上声。《韵会》《正韵》□之庱切,读与整同。救也,助也。《增韵》援也。《左传·宣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又举也。《易·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随。〈注〉随谓趾也。《集韵》本作抍。或作承。又作氶。《韵会》或作□。详抍字注。
危危:《子集下·卩字部》《唐韵》鱼为切《集韵》《韵会》虞为切,□伪平声。《说文》在高而惧也。从厃,人在厓上,自卪止之也。《徐曰》孝经,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故从卪。《玉篇》不安貌。《广韵》疾也。隤也,不正也。又《礼·儒行》有比党而危之者。〈注〉危,欲毁害之也。又屋栋上也。《礼·丧大记》升自东荣,中屋履危。〈疏〉践履屋栋高危处。又《韵会》宿名。三星。《左传·襄二十八年注》□武之宿,虚危之星。又《书·禹贡》三危既宅。《韵会》三峗,山名。通作危。考证:(升自东荣,中屋危。)谨照礼记原文,危上增履字。
济济:《巳集上·水字部》(古文)泲《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子礼切,音秭。水名。《说文》水出常山郡房子县赞皇山。《释名》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风俗通·山泽篇》济者齐,齐其度量也。《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传〉泉源为沇,流去为济。又水名,出郦县。《山海经》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又济南,郡名。《广舆记》汉初为济南国,景帝时分郡。又济济,衆[音zhòng]盛之貌。一曰多威仪也。《诗·大雅》济济多士。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子计切,音霁。渡也。《扬子·方言》过渡谓之涉济。《诗·邶风》济有深涉。又止也。《诗·鄘风》既不我嘉,不能旋济。又与霁通。亦止也。《尔雅·释天》济,谓之霁。〈疏〉济,止也。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又成也。《左传·僖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又利用也。《易·系辞》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又益也。《左传·桓十一年》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又賙救也。《易·系辞》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又相助也。《易·谦卦》天道下济而光明。又《扬子·方言》济,忧也。陈楚或曰湿,或曰济。又读作挤,灭也。《晋语》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注〉济,当读为挤。又《集韵》前西切,音齐。济济,祭祀容。又在礼切,音荠。与霁同。
困困:《丑集上·囗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苦闷切,坤去声。《说文》故庐也。从木,在囗中。《徐锴曰》旧所居庐,故其木久而困獘也。《六书本义》木在囗中,木不得申也,借为穷困,病困之义。又卦名。《易·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又《序卦》升而不已则困。又《广韵》穷也,苦也。《书·大禹谟》不废困穷。《礼·中庸》事前定则不困。又《史记·范睢蔡泽传》二子不困阸,恶能激乎。又瘁也,倦极力乏也。《后汉·耿纯传》世祖至营,劳纯曰:昨夜困乎。又忧愁也。《书·盘庚》汝不忧朕心之攸困。又乱也。《论语》不为酒困。〈注〉言不为酒所困而及乱也。又不通也。《礼·中庸》或困而知之。《论语》困而学之,又其次也。〈注〉谓有所不通也。又《孟子》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注〉事势穷蹙,以至困於心,衡於虑,然后奋发而兴起也。又为人所阸亦曰困。《左传·宣十四年》困兽犹□,况国相乎。又叶苦昆切,音坤。《易林》阳不制阴,宜其家困。又叶苦卷切,款去声。《后汉·窦何传赞》上惽下蔽,人灵动怨,将纠邪慝,以合人愿。道之屈矣,代离凶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