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微旨远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án wēi zhǐ yuǎn成语简拼:YWZY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言微旨遠
成语解释
言辞精妙,意义深远。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言微旨远”几个大字。
(2)成语言微旨远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3)达开高级中学的万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言微旨远”。
(4)飞飞不会写成语“言微旨远”的最后一个字。
(5)奎奎写不出成语“言微旨远”的拼音。
(6)艺鹏大哥哥给镶渤和樊盈介绍了“言微旨远”的历史典故
(7)芸仰正在有滋有味地看着公仔书《刁钻之谜》,身着水晶色长袖衬衫的梦去忻州希望中学的时候,新琼哥哥给我说了『言微旨远』的故事。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礼部试策王道三》:『圣哲垂训,言微旨远。』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言言:yán 1、<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2、<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3、<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4、<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5、<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6、<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7、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瑞] 守信之言。[言重] 出言慎重。
微微:wēi 1、<形>隐蔽;不显露。《左忠毅公逸事》:『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2、<形>深奥;微妙。《屈原列传》:『其辞微,其志洁。』3、<形>小;微小;少。《石钟山记》:『微风鼓浪,水石相搏。』4、<形>轻微。《庖丁解牛》:『动刀甚微。』5、<形>地位不高;没有名望。《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6、<副>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7、<副>稍微;略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8、<副>隐约。《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9、<副>无;没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10、<形>衰微;衰败。《教战守策》:『天下,而唐室固以微矣。』[微独] 不但;非但。[微服] 帝王或官吏等为了隐瞒自己的身份而更换平民的服装。
旨旨:zhǐ 1、<形>味美。《诗经·小雅·鹿鸣》:『我有旨酒。』2、<名>意思;意图。《周易·系辞下》:『其旨远,其辞大。』《旧五代史·寇彦卿传》:『好书史,复善伺太祖旨。』3、<名>帝王的诏书,命令。《旧唐书·刘洎传》:『陛下降恩旨。』
远远:yuǎn 1、<形>空间距离大,跟『近』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名>远方;远方的国家或人民。《殽之战》:『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3、<动>疏远。《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4、<动>远离。《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形>时间长、久。《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6、<形>长远;深远。《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动>远播。《爱莲说》:『香远益清。』8、<副>差距大。《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布] 远扬。[远人] (1)关系疏远的人。(2)远方的人。
言言:《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语轩切《集韵》《韵会》鱼轩切,□□平声。《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大司乐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释名》言,宣也。宣彼此之意也。《易·乾卦》庸言之信。《书·汤誓》朕不食言。〈传〉言已出而反吞之也。《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纠万民,七曰造言之□。〈注〉伪言惑衆[音zhòng]也。《论语》寝不言。〈注〉自言曰言。《史记·商君传》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唐书·徐伯彦传》言者,德之柄也,行之主也,身之文也。又辞章也。《书·洪范》五事,一曰貌,二曰言。〈疏〉言者,道其语有辞章也。《礼·曲礼》士载言。〈注〉言,谓会同要盟之辞。又一句为一言。《左传·定四年》赵□子曰:夫子语我九言。《论语》一言以蔽之。又一字为一言。《战国策》臣请三言而已矣,曰海大鱼。《前汉·东方朔传》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犹议也。《屈原·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又号令也。《周语》有不祀则修言。又助语辞。《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注〉语辞也。又《尔雅·释诂》言,我也。《诗·周南》言告师氏。〈传〉言,我也。师,女师也。又《博雅》问也。《周礼·春官》冢人:及葬,言鸾车象人。〈注〉言问其不如法度者。又《广雅》从也。又《释名》委也。又言言,高大貌。《诗·大雅》崇墉言言。〈注〉高大也。又箫名。《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注〉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韵会》或作□。又官名。《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传〉纳言,喉舌之官。《唐书·高祖纪》攺纳言为侍中。又帻名。《后汉·舆服志》帻者,赜也。尚书赜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又地名。《诗·国风》出宿于干,饮饯于言。〈传〉适卫所经之地也。又山名。《隋书·地理志》郉州内丘县有千言山。又《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又州、县名。《宋史·刘翊传》有言州。《魏书·地形志》有万言县。又人言,砒石别名。《本草纲目》砒出信州,故隐信字为人言。又姓。《潜夫论》桓叔之后有言氏,韩后姬姓也。又复姓。《潜夫论》鲁之公族有子言氏。又《正韵》夷然切,音延。义同。又《集韵》牛堰切,音□。讼也。又《集韵》《正韵》□鱼巾切,音银。和敬貌。《礼·玉藻》二爵而言言斯。〈注〉言言,与誾誾同,意气和悦貌。《集韵》亦作欣。又叶真韵。《韩愈·孔戣墓铭》白而长身,寡笑与言,其尚类也,莫之与伦。又叶五刚切,音昂。《诗·商颂》鬷假无言。叶上羹平,下争强。羹音郞,平音旁,争音章。又叶五奸切,音颜。《古诗》四座且莫諠,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又叶鱼战切,音彦。《杨修·节游赋》回旋详观,目周意倦。御子方舟,载笑载言。《说文》本作□。从口,□声。□,辠也,犯法也。《释名》言之为□也,寓戒也。郑樵曰:言从舌从□。□,古上字,言出於舌上也。考证:(《论语》食不言。)谨照原文改寝不言。(《周礼·春官》〈注〉言问其不知法度者。)谨照原文不知改不如。
微微:《寅集下·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无非切,音薇。《尔雅·释诂》幽微也。《易·系辞》知微知彰。《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广韵》微,妙也。《礼·礼运》德产之致也精微。又《说文》隐行也。《史记·秦始皇纪》微行咸阳。又《广韵》细也。《孟子》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又《玉篇》不明也。《诗·小雅》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又《韵会》衰也。《诗·小雅》式微式微。〈笺〉微乎微者也。《史记·杞世家》杞小微。又《韵会》贱也。《尚书序》虞舜侧微。又《尔雅·释诂》匿微也。〈注〉微谓逃藏也。《左传·哀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注〉微,匿也。又《尔雅·释诂》蔽,微也。《晋语》公子重耳过曹,曹共公闻其骈胁,谍其将浴,设微薄而观之。〈注〉微,蔽也。又杀也。《礼·檀弓》礼有微情者。〈疏〉微,杀也,言贤者丧亲,必致灭性,故制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又伺察也。《前汉·郭解传》使人微知贼处。〈注〉微,伺问之也。又《尔雅·释训》骭疡为微。〈注〉骭,脚胫。疡,疮也。《诗·小雅》既微且尰。又《韵会》非也。《诗·邶风》微我无酒。又《韵会》无也。《礼·檀弓》齐饿者,不食嗟来之食。曾子曰:微与。〈注〉微,犹无也。又国名。《书·牧誓》微卢彭濮。〈传〉微在巴蜀。又《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疏〉未及顶上,在旁陂陀之处,山气青缥色,故曰翠微也。又紫微,太微,少微,□星名。《晋书·天文志》紫微垣十五星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天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太微,天子庭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诸侯府也。少微,在太微西,士大夫之位也,明大而黄,则贤士举也。又三微。《后汉·章帝纪》春秋於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注〉三微者,三正之始,万物皆微,物色不同,故王者取法焉。十一月,时阳气始施於黄泉之下,色皆赤,赤者阳气,故周为天正,色尚赤。十二月,万物始牙而色白,白者阴气,故殷为地正,色尚白。十三月,万物莩甲而出,其色皆黑,人得加功展业,故夏为人正,色尚黑。又姓。《左传·哀八年》微虎。〈注〉鲁大夫。又微生,复姓。《论语》微生高。考证:(《书·舜典》虞舜侧微。)谨按舜典无此文,系出书序。谨将书舜典改为尚书序。
旨旨:《辰集上·日字部》《广韵》职雉切《集韵》《韵会》轸视切,□音指。《说文》美也。《书·说命》王曰旨哉。〈传〉旨,美也。《诗·邶风》我有旨蓄。〈传〉旨,美也。又《正字通》凡天子谕告臣民曰诏旨,下承上曰奉旨。又《玉篇》意也,志也。《易·系辞》其旨远。〈疏〉旨意深远。又《韵补》叶脂利切。《左思·魏都赋》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虽选言以□章,徒九复而遗旨。
远远:《酉集下·辵字部》《广韵》云阮切《集韵》《韵会》雨阮切,□爰上声。《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正韵》指远近定体也。又《广韵》《集韵》《韵会》于愿切《正韵》于怨切,□爰去声。《正韵》远之也。远近之远上声,如《诗》其人则远之类。远离之远去声,如《论语》敬鬼神而远之之类是也。又叶于员切,音渊。《诗·小雅》尔之远矣,民胥然矣。俗作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