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èn zhǔ zhī wēi
成语简拼:ZZZW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震主之威
成语解释
主:君主。震动君主的威势。形容臣子的威势极大。
成语用法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接龙
震主之威→威振三军→军容风纪→纪群之交→交口赞颂→颂古非今→今非昔比→比比皆是→是非颠倒→倒三颠四
成语示例
(1)自来负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者,保全能有几人!(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十八回)
成语造句
(1)成语「震主之威」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震主之威”几个大字。
(3)赫山初中的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震主之威”。
(4)蓝蓝写不出成语“震主之威”的拼音。
(5)松雪姐姐给哲骊和妍合讲了“震主之威”的故事。
(6)小芮不会写成语“震主之威”的最后一个字。
(7)但杀人二兄,而以之北面,挟震主之威,据上流之重,以古推今,自免为难。
(8)自开辟以来,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以见容于暗世者而谁?见《晋书·刘牢之传》。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震震:zhèn 1、<名>雷。《左传·隐公九年》:『大雨震电。』2、<动>震动。《张衡传》:『后数日驿到,果地震陇西。』3、<动>威慑。《过秦论》:『余威震于殊俗。』4、<形>惊恐。《少年中国说》:『乳虎啸谷,百兽震惶。』5、<名>威严。《左传·文公六年》:『其子何震之有?』6、<动>通『娠』,怀孕。《左传·昭公元年》:『邑姜方震太叔。』[震悼] 震动悲悼。[震怒] 盛怒。
主主:zhǔ 1、<名>君主;国君。《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2、<名>一地方的长官。《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3、<名>主人。《狼》:『场主积薪其中。』4、<名>事物的根本。《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这客。』5、<形>主要的。《狱中杂记》:『止主谋一二人立决。』6、<动>掌管;主持。《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7、<动>主张。《谭嗣同》:『力主变法。』8、<动>注重。《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9、<名>皇帝的女儿,『公主』的简称。《后汉书·宋弘传》:『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威威:wēi 1、<名>威力;威势。《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2、<名>威严;尊严;威信。《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3、<动>威慑;震慑。《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也。』4、<动>通『畏』,使……害怕。《墨子·七患》:『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威灵] (1)指神灵;鬼神。(2)指声威。[威武] (1)指权势。(2)指武功。
震震:《戌集中·雨字部》《唐韵》章刃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刃切,□音振。《说文》劈正振物者。从雨辰声。〈注〉徐铉曰:今俗别作霹雳,非是。《易·说卦》震为雷。《诗·小雅》□震电。〈传〉震,雷也。《春秋·僖十五年》震夷伯之庙。〈疏〉雷之甚者为震。《释名》震,战也。所击辄破,若攻战也。又卦名。《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又《易·说卦》震,动也。《书·舜典》震惊朕师。《盘庚》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诗·周颂》薄言震之。莫不震□。《春秋·文九年》地震。〈疏〉公羊传曰:震者何,动地也。《周语》伯阳父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於是有地震。又《尔雅·释诂》震,惧也。《易·震卦》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又《广韵》威也。《易·未济》震用伐鬼方。《诗·大雅》王奋厥武,如震如怒。又《广韵》起也。《易·亲卦传》震,起也。又《公羊传·僖九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惊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又《尔雅·释诂》娠,震动也。〈注〉娠,犹震也。〈疏〉大雅生民云:载震载夙。昭元年左传曰:邑姜方震大叔。哀元年左传曰:后缗方震。皆谓有身为震,故云娠犹震也。又《书·禹贡》震泽底定。〈传〉震泽,吴南太湖名。又《集韵》升人切,音申。与娠同。女姙身动也。《左传·震动释文》震又音申,怀姙也。《集韵》通作□。又《集韵》一曰官婢女隷谓之娠。又《韵会》《正韵》□之人切,音真。怒也。《班固·东都赋》赫然发愤,应者云兴。霆击昆阳,凭怒雷震。《前汉·叙传》票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注〉师古曰:震音之人反。又《字汇补》震旦,中国也。《梁书》盘盘国称梁主为震旦天子。从之人切。
主主:《子集上·丶字部》(古文)丶宔《唐韵》之庾切《集韵》《韵会》《正韵》肿庾切,□音麈。君也。《董仲舒·贤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吕氏春秋》朝臣多贤,左右多忠,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又大夫之臣,称其大夫曰主。《左传·昭二十八年》成鱄对魏舒曰:主之举也,近文德矣。又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诸侯不自主婚,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又賔之对也。《礼·檀弓》賔为賔焉,主为主焉。又《左传·僖三十年》烛之武见秦伯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注〉郑在秦之东也。又宰也,守也,宗也。《易·系辞》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又神主,宗庙立以栖神,用栗木为之。《春秋传》虞主用桑,练主用栗。又匰主。《周礼·春官》司巫,掌羣巫之政令,祭祀则供匰主。〈注〉主神所依也。匰,盛主之器。又《礼·曲礼》居不主奥。〈疏〉主,犹坐也。又《晋语》阳子刚而主能。〈注〉上也。又姓。隋主胄,明主问礼。又主父,复姓。又《正韵》陟虑切。同注。《荀子·宥坐篇》主量必平似法。〈注〉主,同注。考证:(《左传·昭二十八年》成鲋对魏舒曰,主之举也,近文德矣。)谨照原文成鲋改成鱄。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威威:《丑集下·女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非切,音蝛。尊严也。《易·大有》威如之吉。《书·洪范》惟辟作威。《周礼·天官》□赏以驭其威。《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又《諡法》猛以刚果,强义执政,□曰威。又妇称姑为威姑。犹子称父为严君。《说文》威,姑也,引汉律妇告威姑。《正字通》按汉律威姑二字宜连读,信如说文训,似告姑姑,岂成文理。又南威,美人名。又虎胁两旁及尾端有骨如乙,名虎威,见《酉阳亲俎》。又伊威,虫名。《尔雅·释虫》作蛜蝛。《诗·豳风》伊威在室。又与畏通。《庄子·渔父篇》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注〉威畏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