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ě yī sàī lù
成语简拼:ZYSL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赭衣僿路
成语解释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不稳
近义词
赭衣满道
成语示例
(1)昔商俗未移,民散久矣,婴网陷辟,日夜相寻,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梁书·武帝纪中》
成语造句
(1)成语「赭衣塞路」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练习本,第二页上写着“赭衣塞路”几个大字。
(3)戴爷爷给外甥女和孙子介绍了“赭衣塞路”的历史故事。
(4)帆帆不会写成语“赭衣塞路”的最后一个字。
(5)双榆树中学的荀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赭衣塞路”。
(6)小春写不出成语“赭衣塞路”的拼音。
(7)昔商俗未移,民散久矣,婴网陷辟,日夜相寻,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见《梁书·武帝纪中》。
成语出处
《汉书·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赭赭:zhě 1、<名>红土。《管子·地数》:『上有赭者,下有铁。』[引] 红褐色。《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石色赭黄。』2、<动>伐去树木,使山光秃秃。《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衣衣:yī 1、<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2、<名>衣服。《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又] <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衣之。』3、<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衣冠] (1)衣帽,即穿衣、戴帽。(2)指官绅、士大夫。(3)文明礼仪。
塞塞:sāi 1、<名>边界上险要的地方。《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2、<名>通『赛』。祭祀名。《汉书·郊祀志》:『冬塞祷祠。』3、<名>通『簺』,一种赌博游戏。杜甫《今夕行》:『咸阳客舍一事无,相与博塞为欢娱。』sè 1、<动>阻塞;堵塞。《愚公移山》:『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2、<动>填塞;充满。《黄生借书说》:『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3、<动>搪塞;应付。《促织》:『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塞渊] 诚实而深远。[塞职] 称职。
路路:lù 1、<名>道路。《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2、<名>途径;门路。《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3、<名>路程;路途。《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4、<名>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宋时相当于现在省;元时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5、<形>衰败;疲惫。《孟子·滕文公上》:『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赭赭:《酉集中·赤字部》《广韵》章也切《集韵》《韵会》《正韵》止野切,□音者。《说文》赤土也。《前汉·司马相如传》其土则丹青赭垩。〈注〉赭,今之赤土也。又《博雅》赤也。《诗·邶风》赫如渥赭。〈疏〉赫然而赤,如厚渍之丹赭。《史记·秦始皇纪》伐湘山树赭其山。《前汉·礼乐志》沾汗赤沫流赭。又赭衣,罪人服。《前汉·□法志》赭衣塞路。《荀子·正论篇》杀赭衣而不准。〈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
衣衣:《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希切,音依。《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黄帝时人。《白虎通》衣者,隐也。《释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躯依也。《类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玉藻》衣,正色。裳,间色。《傅□·衣铭》衣服从其仪,君子德也。衣以饰外,德以饰内。又丝衣,祭服也。《诗·周额》丝衣其紑。又《博雅》寝衣,衾,□服也。又《释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又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养心也。又面衣。《晋书·惠帝纪》尚书高光进面衣。又耳衣。《唐·边塞曲》金缝耳衣寒。又缀衣,掌衣服官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又白衣,未仕之称。《后汉·崔駰传》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又牛衣,编乱麻为之。即今俗呼为龙具者。《前汉·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又垣衣,苔也。《王融诗》垣衣不可裳。又姓。《通志·氏族略》见《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佑。又人名。《高士传》被衣,尧时人。蒲衣,舜时人。又青衣,地名。《史记·彭越传》处蜀青衣。〈注〉今为临卭。又借服膺意。《书·康诰》绍闻衣德言。又《唐韵》於既切,读去声。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韵》着衣也。《晏子·亲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汉·东方朔传》身衣弋绨。又《韵补》於斤切。齐人言衣声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谓欤。一作□。《通志·六书略》即衣字,从向、身。考证:(《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谨照原文□改佑。
塞塞:《丑集中·土字部》《广韵》苏则切《集韵》《韵会》《正韵》悉则切,□音□。填也,隔也。《礼·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闭塞成冬。〈又〉谨关梁,塞徯径,季春开通道路,无有障塞。又充也,满也。《书·舜典》温恭允塞。《诗·鄘风》秉心塞渊。又国之厄险曰塞。《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国,披山带渭。《后汉·杜笃传》城池百尺,扼塞要害。又月在辛曰塞,见《尔雅·释天》。又塞塞,不安貌,见《博雅》。又伊蒲塞,即优婆塞。《后汉·楚王英传》以助伊蒲塞桑门之馔。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先代切,音赛。边界也。《礼·月令》孟冬备边境,完要塞。又九塞。《淮南子·地形训》九塞,太汾,渑厄荆阮方城,殽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注〉太汾在晋,渑厄殽阪皆在弘农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陉在常山,令疵在辽西,句注在鴈门阴馆,居庸在上谷阻阳之东。又紫塞。《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因名。又博塞,戏具也。《庄子·骈拇篇》问谷何事,则博塞以游。又姓。又与赛同。《前汉·郊祀志》冬塞祷祈。本作□。亦作□。考证:(《史记·苏秦传》秦四塞之固。)谨照原文固改国。(《庄子·骈拇篇》问縠何事,则博塞以游。)谨照原文縠改谷。
路路:《酉集中·足字部》《唐韵》洛故切《集韵》《韵会》《正韵》鲁故切,□音赂。《说文》道也。〈注〉徐铉曰:道路,人各有适也。《释名》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周礼·夏官·合方氏》掌达天下之道路。《尔雅·释宫》路,旅途也。〈注〉途即道也。〈又〉一达谓之道路。〈注〉长道。又《尔雅·释诂》路,大也。《诗·大雅》厥声载路。〈笺〉是时声音则已大矣。又车也。《诗·魏风》殊异乎公路。〈传〉路,车也。《周礼·春官·巾车》王之五路。〈注〉王在焉曰路。《左传·桓二年》大路越席。〈注〉大路,玉路,祀天车也。〈疏〉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曰路寝,车曰路车。又鼓也。《周礼·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注〉路鼓,四面鼓也。又弓也。《史记·孝武纪》路弓乗[音chéng]失。又倾□貌。《荀子·富国篇》田畴秽,都邑路。〈注〉路谓无城郭墙垣也。又与辂同。《礼·月令》乗[音chéng]鸾路。《释文》路本又作辂。又姓。《急就篇注》路,水名也。又因为县,在涿郡,居者氏焉。汉有大夫路温舒。又《集韵》正各切,音洛。《前汉·扬雄传》尔廼虎路三嵏以为司马。〈注〉晋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师古曰:落,累也。以绳周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