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笄之杖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é jī zhī zhàng成语简拼:ZJZZ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折笄之杖
成语解释
笄:簪子。折断簪子的棍棒。比喻对晚辈进行严厉的教训。
成语示例
(1)老臣过庭之训,多谢古贤,折笄之杖,有愧前达。(南朝·陈·徐陵《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
成语造句
(1)迪迪不会写成语“折笄之杖”的最后一个字。
(2)宏邈大哥哥给卢馨和卉誉讲解了“折笄之杖”的典故。
(3)卡卡写不出成语“折笄之杖”的拼音。
(4)练习本的第三页写着“折笄之杖”几个大字。
(5)武宣县朗村中学的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折笄之杖”。
(6)去往濮阳县胡状乡第二初级中学的火车上,煜昕大哥哥给鹤宁和李清讲解了『折笄之杖』的典故。
成语出处
《国语·晋语五》:『武子怒曰:「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尔童子,而三掩人于朝。吾不在晋国,亡无日矣。」击之以杖,折委笄。』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折折:zhé 1、<动>折断。《庖丁解牛》:『族庖月更刀,折也。』[动] 被折断。《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2、<形>弯曲。《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动>拐弯;转弯。《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4、<动>挫败。《教战守策》:『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5、<动>折叠。《促织》:『折藏之,归以示成。』shé<动>损失。《失街亭》:『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折变] 将家产财物折价变卖。[折狱] 判案。[折证] 双方书面对质,以验真伪。
笄笄:jī <名>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用的簪子。《列子·周穆王》:『正芳泽,正娥眉,设笄珥。』[引] 女子可以插笄的年龄,即成年。《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之之:zhī 1、<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2、<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4、<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5、<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6、<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7、<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8、<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9、<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10、<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11、<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12、<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杖杖:zhàng 1、<名>手杖;拐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归来倚杖自叹息。』2、<名>挑物的工具。《荷蓧丈人》:『以杖荷蓧。』3、<名>棍棒。《订鬼》:『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4、<动>用棍棒打。《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5、<动>拄着。《中山狼传》:『遥望老子杖藜而来。』[杖策] (1)执鞭,指驱马而行。(2)扶杖。
折折:《卯集中·手字部》《唐韵》旨热切《集韵》《韵会》《正韵》之列切,□音浙。拗折也。《诗·郑风》无折我树□。《周语》体解节折而共饮食之,於是乎有折俎。又断之也。《易·贲象》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疏〉勿得直用果敢,折断讼狱。又折中也。《前汉·贡禹传》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又曲也。《礼·玉藻》折还中矩。〈注〉曲行宜方。还亦作旋。《史记·灌夫传》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又屈也。《前汉·伍被传》折节下士。又挫也。《史记·项羽纪》诸侯吏卒乗[音chéng]胜轻折辱秦吏卒。《前汉·蒯通传》汉王一日数战,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又止也。《诗·大雅》予曰有御侮。〈传〉武臣折冲曰御侮。〈疏〉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又直指人过失也。《史记·吕后纪》面折廷诤。又毁也。《易·说卦》兑为毁折。《前汉·高帝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两家常折券弃责。〈注〉折毁之,弃其所负。又封土为祭处曰折。《礼·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晢也,必为昭明之名,尊神也。又《前汉·郊祀志注》言方泽之形四曲折也。又短折,不禄也。《书·洪范》六极。一曰凶短折。〈疏〉未齓曰凶,未冠曰短,未婚曰折。《前汉·五行志》伤人曰凶,禽兽曰短,草木曰折。〈又〉兄丧弟曰短,父丧子曰折。又葬具也。《仪礼·既夕》折横覆之。〈注〉折犹庪也。方凿连木为之,如牀而无箦,加之圹上,以承抗席。又地名。《春秋·桓十一年》柔会宋公,□侯,蔡叔,盟于折。又姓。《后汉·方术传》折象,其先封折侯,因氏焉。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食列切,音舌。《说文》断也。《广韵》断而犹连也。《易·鼎卦》鼎折足,覆公餗。《礼·月令》孟秋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折损筋骨也。《前汉·贾谊传》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刃不缺则折。又《唐韵》《正韵》杜奚切《集韵》《韵会》田黎切,□音题。《礼·檀弓》吉事欲其折折尔。〈注〉安舒貌。又《集韵》《韵会》《正韵》□征例切,音制。亦断之也。《班固·西都赋》许少施巧,秦成力折。掎僄佼,□猛噬。〈注〉许少,古捷人。秦成,壮士也。又《集韵》时制切,音逝。亦曲也。《礼·曲礼》立则磬折垂佩。〈疏〉身宜偻折如磬之背也。《陆德明·音义》折,之列反,一音逝。《屈原·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衆[音zhòng]薆然而蔽之。惟此党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注〉沈重曰折。《说文》作□,从斤断草。籀文作□,从草在仌中,冰寒故折。隶从手从斤。考证:(《礼·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注〉折,昭晳也。)谨照原文晳改晢。
笄笄:《未集上·竹字部》《广韵》古奚切,音鸡。《篇海》妇人之笄,则今之簪也。本作筓。
之之:《子集上·丿字部》《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真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气,则无不之也。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又至也。《诗·鄘风》之死矢靡他。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后世。又姓。出《姓苑》。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又《魏风》上慎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后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既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杖杖:《辰集中·木字部》《唐韵》直两切《集韵》《韵会》雉两切《正韵》呈两切,□音杖。《说文》所以扶行也。《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又《王制》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乡,七十杖於国,八十杖於朝。又《礼·丧服小记》父丧苴杖竹也,母丧削杖桐也。又木梃也。《家语》舜事瞽瞍,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又《方言》矜谓之杖,谓戈戟柄也。《吕览·贵已篇》操杖以战。又《尔雅·释草》蒤[音tú],虎杖。又《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直亮切,丈去声。持也。与仗同。《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又凭倚也。《左传·襄八年》杖信以待晋。考证:(《礼·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仕,赐之几杖。)谨照原文,赐之上增若不得谢则必六字。(《尔雅·释草》虎杖,荼也。)谨照原文改蒤[音tú]虎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