慞惶失次
www.16system.cn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hāng huáng shī cì成语简拼:ZHS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慞惶失次
成语解释
慞惶:彷徨疑惧的样子;次:次第,常态。形容惊恐失态。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惊恐
近义词
惊惶失措、张皇失措、张皇失错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慞惶失次”几个大字。
(2)牛棚镇牛棚中学的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慞惶失次”。
(3)小皓写不出成语“慞惶失次”的拼音。
(4)小敏不会写成语“慞惶失次”的最后一个字。
(5)雨凡大哥哥给程诚和涓涓讲解了“慞惶失次”的典故。
成语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03卷:『守真受教而往,方至其家,坐于客馆,而歧哥已觉,慞惶失次。』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惶惶:huáng 1、<形>恐惧;惊慌。《荆轲刺秦王》:『卒惶急不知所为。』《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惶惶] (1)恐惧不安的样子。(2)匆遽的样子。
失失:shī 1、<动>丧失;失去。《班超告老归国》:『尚后竟失边和。』2、<动>迷失。《垓下之战》:『项王至阴陵,迷失道。』3、<动>错过;耽误。《寡人之于国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名>过错;过失。《柳毅传》:『帝知其冤而宥其失。』5、<动>忍不住;禁不住。杜甫《远游》:『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
次次:cì 1、<动>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2、<动>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4、<动>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5、<量>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次第] 1.次序;顺序。《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之二:『次寻书札,呼儿检赠诗。』3.状态;规模。刘桢《赠徐幹》:『起坐失次,一日三四迁。』4.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次花生眼,须臾烛遇风。』5.光景;情形。卢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笙歌翠合,绮罗香暖。』[次舍] 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之众寡。』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次,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次韵] 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毕士安传》:『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赐焉,当时以为宠。』
慞慞:《卯集上·心字部》《广韵》《集韵》□诸良切,音章。《集韵》慞惶,惧也。
惶惶:《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光切,音皇。《说文》恐也。从心皇声。《后汉·杜诗传》萧广纵暴,百姓惶扰。又《集韵》雨方切,音王。义同。《说文》长笺》皇训大,故从皇。通借用皇。汉书皇恐伪作主臣,草书皇字之误。
失失:《丑集下·大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式质切,音室。得之反。《说文》纵也。一曰错也,过也,遗也。《书·泰誓》时哉弗可失。《杜甫诗》虽乏谏诤资,恐君有遗失。又《集韵》《韵会》《正韵》□弋质切。与□同。《庄子·应帝王》自失而走。《荀子·哀公篇》其马将失。《六书本义》与佚轶通。又《集韵》《韵会》式吏切《正韵》式至切,□音试。《应桢华·林园集诗》示武恐荒,过亦为失。凡厥羣后,无懈于位。
次次:《辰集下·欠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四切,音佽。《说文》不前不精也。《徐曰》不前是次於上也,不精是其次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左传·襄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又师止曰次。《左传·庄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书·泰誓》戊午,王次于河朔。又位次。《周礼·春官》大史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疏〉谓执行祭祀之书,各居所掌位次也。《左传·襄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又次舍。《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舍之衆[音zhòng]寡。《郑注》次诸吏直宿,若今之部署诸庐者,舍其所居寺。〈又〉宫伯,授八次八舍之职事。〈注〉郑司农云:庶子卫王宫,在内为次,在外为舍。又凡舍皆曰次。《左传·襄二十六年》师陈焚次。《杜注》次,舍也。焚舍,示必死。又安行旅之处为旅次。《易·旅二爻》旅即次。又处也。《鲁语》五□三次。〈注〉次,处也。三次,谓朝、野、市。又张幄於所止之处亦曰次。《周礼·天官》掌次,朝日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郑注》次谓幄也。大幄,初往所止居也。小幄,谓接祭退俟之处。又《仪礼·士冠礼》賔就次。《郑注》次,门外更衣处。必帷幕簟席为之。又市亭也。《周礼·地官》司市,于思次以令市,而听大治大讼。涖于介次,而听小治小讼。〈注〉思次,若今市亭也。介次,市亭之属。别小者也。郑司农云:次,市中□楼。又星之躔舍为次。《礼·月令》日穷于次。〈注〉次,舍也。正义曰:谓去年季冬,日次於□枵,从此以来,每引移次他辰,至此月穷尽,还次□枵,故云日穷於次。又天有十二次,地有十二辰。次之与辰,上下相值。如星纪在丑,斗牛之次。□枵在子,虚危之次。又胷中曰胷次。《庄子·田子方》喜怒哀乐,不入於胷次。〈注〉次,中也。又席间曰席次。《孔稚圭·北山移文》眉轩席次。又至也。《史记·酷吏杜周传》内深次骨。〈注〉李奇曰:其用罪,深刻至骨。又造次,犹言草次。急遽貌。《论语》造次必於是。《前汉·河间献王传》造次必於儒者。又编发为首饰之名。《仪礼·士昏礼》女次纯衣纁袡。〈注〉次,首饰,今时髲也。〈疏〉《周礼》追师掌后之首服副编次。言次第发长短为之,如髲鬄也。别作□。又鸡次,楚典名。《战国策》蒙谷献鸡次之典而百官治。又水名,在高平。《水经注》若水与石门水合,水有五原,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又诸次,山名。亦水名。《山海经》有大次山,小次山。又诸次之山,诸次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是山多木无草。又居次,匈奴女号,若汉公主。《前汉·常惠传》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匈奴传》王昭君长女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又姓。《吕氏春秋》荆有勇士次非,亦作佽。又《集韵》资四切,音恣。楡次,地名。《广舆记》楡次,县属太原府。又《集韵》《正韵》□津私切,音咨。次且,欲前不前也。《易·夬卦》其行次且。《易经考异》作□跙,王、郑、马皆作趦趄。又湑次,汉县名,在武威郡。《孟康曰》次音咨。又《集韵》才资切,音慈。具次,山名,通作茨。又《楚辞·九叹》今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息悲。次亦叶慈。考证:(《仪礼·士冠礼》女次纯衣纁袇。)谨照原文士冠礼改士昏礼。袇改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