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éi tóu gǒu nǎo
成语注音:ㄗㄟˊ ㄊㄡˊ ㄍㄡˇ ㄣㄠˇ
成语简拼:ZTGN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兕^狗腦
成语解释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同『贼头鼠脑』。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近义词
贼头贼脑、贼头鬼脑、贼头鼠脑
成语接龙
贼头狗脑→脑满肠肥→肥遯鸣高→高蹈远举→举不胜举→举国上下→下车之始→始终如一→一年一度→度长絜短→短见薄识→识微知著→著述等身→身名俱灭→灭顶之灾→灾难深重→重手累足→足不踰户→户枢不朽→朽木死灰→灰心丧气→气味相投→投井下石→石破天惊→惊心夺目
成语示例
(1)刘仁兄,我看那押解的官儿贼头狗脑,不是个好人,我们要提防一二。▲欧阳予倩《木兰从军》第四场
(2)…做宰相不成?抚台、藩台还有些儿指望,这吴之荣贼头狗脑,说甚么也不像,将来戏文里的白鼻子小丑定是扮他。——当代·金庸《鹿鼎记》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写着“贼头狗脑”几个大字。
(2)平桥中学的仲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贼头狗脑”。
(3)顺顺写不出成语“贼头狗脑”,导致期末考试才97分。
(4)小乐不会写成语“贼头狗脑”的最后一个字。
(5)宗洋哥哥给璽丞和扬娱介绍了“贼头狗脑”的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
《再生缘》第一回:『今天楼上家中老少和一班女眷都在看,刘奎璧对着楼上贼头狗脑,以致第三箭失手。』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贼贼:zéi 1、<动>伤害。《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2、<动>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钥麑贼之。』3、<名>刺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4、<名>祸患。《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紧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名>强盗。《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6、<名>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7、<名>偷东西的人。《狱中杂记》:『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8、<形>凶残。《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贼风] 从小缝小孔里透进来的风。[贼秃] 对和尚的侮辱性称呼。
头头:一、tou(1)(头儿)名词后缀。a)接于名词性词根:木头;石头;骨头;舌头;罐头;尺头;苗头。b)接于动词词根:念头;扣头;饶头;接头儿;看头儿;听头儿。c)接于形容词词根:有准头;尝了甜头儿。(2)方位词后缀:上头;下头;前头;后头;里头;外头。二、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头;留头;梳头;平头;分头。(3)(头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头;笔头儿;中间粗,两头儿细。(4)(头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头儿;提个头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呀!(5)(头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头儿;蜡头儿;铅笔头儿。(6)(头儿)头目。(7)(头儿)方面:他们是一头儿的;心挂两头。(8)第一:头等;头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头车;头马;头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头趟;头一遍;头半本;头几个;头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头年(=去年或上一年);头天(上一天);头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头五点就得动身;头鸡叫我就起来了;头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头八块;三头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头牛;两头驴。b)用于蒜:一头蒜。
狗狗:gǒu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也叫犬。
脑脑:nǎo(1)人体中管全身知觉、运动和思维、记忆等活动的器官,是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前脑、中脑和后脑构成。动物的脑只有管全身感觉、运动的作用。(2)脑筋: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大挖生产潜力。(3)指从物体中提炼出的精华部分:樟脑;薄荷脑;茴香脑。
贼贼:《酉集中·贝字部》《广韵》昨则切《集韵》《韵会》疾则切,□音蠈。盗也。《玉篇》刧人也。《书·舜典》□贼奸宄。〈传〉杀人曰贼。又《诗·大雅》不僭不贼。〈传〉不残贼。又《左传·僖九年》不僭不贼。〈注〉贼,伤害也。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疏〉贼虐。又害苗之虫。《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传〉食节曰贼。《陆玑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头头:《戌集下·页字部》《唐韵》度侯切《集韵》《韵会》《正韵》徒侯切,□音投。《说文》首也。《礼·玉藻》头容直。《释名》头,独也,於体高而独也。又古者谓一人为一头。《春秋元命苞》十纪,其一曰九头纪,即人皇氏。人皇兄弟九人故也。又《仪礼·士相见礼》贽,冬用雉,夏用腒,左头奉之。〈注〉头,阳也。〈疏〉执禽者左首。雉以不可生服,故杀之。虽死犹尚左,以从阳也。又人名。《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注〉竖,小吏,名头须。又药名。《本草纲目》百头,贯衆[音zhòng]也。一名鸱头。《陶弘景曰》叶似大蕨,毛芒似老鸱头。又《唐韵》《正韵》古音徒。《古诗》东方千余骑,夫壻居上头。何用识夫壻,白马从骊驹。《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又与兜通。《山海经》讙头国。〈注〉讙兜,尧臣,有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博物志》作讙兜国。考证:(《广韵》《正韵》古音徒。)谨按广韵正韵无此音。查系唐韵正文。今改广韵正韵为唐韵正韵。
狗狗:《巳集下·犬字部》《唐韵》古后切《集韵》《韵会》《正韵》举后切,□音苟。《说文》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从犬,句声。《尔雅·释畜》未成毫,狗。〈注〉狗子未生□毛者。〈又〉尨,狗也。《易·说卦》艮为狗。《礼·曲礼》尊客之前不叱狗。又《汲冢周书》正西崑仑狗国。《五代史》狗国人身狗首,长毛不衣,语为犬嘷。其妻皆人,生男为狗,生女为人。自相婚嫁,穴居食生。又星名。《史记·天官书》天狗,状如大奔星。又鸟名。《尔雅·释鸟》鴗,天狗。〈注〉小鸟也。青似翠,食鱼,江东呼为水狗。又《扬子·方言》蝼蛄,南楚谓之杜狗。又木狗。《正字通》熊大古冀越集云:木狗,生广东左右江山中,形如黑狗,能登木。皮为衣□,能运动脚气。元世祖足疾,取其皮为袴。又溪狗,虫名。《正字通》陈藏器曰:生南方溪□□处,状如虾蟇,尾长三四寸,治溪毒游蛊。又草名。《尔雅·释草》蘻,狗毒。〈疏〉蘻,一名狗毒。又地名。《齐语》以燕为主,反其□地,柴夫吠狗。〈注〉燕之二邑。又人名。《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适卫说□瑗史狗。又姓。《正字通》汉狗未央。见印薮。又《韵会》通作□。荀子,曾不如相鸡□之可以为名也。《埤雅》狗从苟。韩子曰:蝇营狗苟。狗苟,故从苟也。◎按荀子儒效篇今本作狗。又《集韵》许□切,音诟。本作□。熊虎子名。或作豿。《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疏〉郭引当时之律,以证虎子名狗之义也。
脑脑:《未集下·肉字部》《广韵》奴皓切《集韵》《韵会》《正韵》乃老切,□音恼。《说文》本作匘。头髓也。又《广韵》那到切《集韵》乃到切,□音□。《广韵》优皮也。《集韵》瀀泽也。又《韵会》或作□。《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角之本蹙於□。《广韵》同堖。或从□。《集韵》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