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éi pí zéi gǔ
成语简拼:ZPZG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倨べ骨
成语解释
指贼人肉体久受责罚,耐受性强。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贼皮贼骨”几个大字。
(2)彬玉叔叔给甯亭和从雯讲了“贼皮贼骨”的历史故事。
(3)成语贼皮贼骨的结构和「没日没夜」一样,都是ABAC形式。
(4)探化中学的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贼皮贼骨”。
(5)小丁写不出成语“贼皮贼骨”的拼音。
(6)小毛不会写成语“贼皮贼骨”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李彪终久是衙门人手段,走到灶下取一根劈柴来,先把李旺打一个下马威,问道:「银子那里去了?」李旺是贼皮贼骨,一任打着,只不开口。』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贼贼:zéi 1、<动>伤害。《论语·先进》:『贼夫人之子。』2、<动>杀害。《左传·宣公二年》:『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钥麑贼之。』3、<名>刺客。《史记·秦始皇本纪》:『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4、<名>祸患。《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紧长,是天下之大贼也。』5、<名>强盗。《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6、<名>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7、<名>偷东西的人。《狱中杂记》:『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8、<形>凶残。《书博鸡者事》:『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贼风] 从小缝小孔里透进来的风。[贼秃] 对和尚的侮辱性称呼。
皮皮:pí 1、<名>皮。《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又] 比喻表面,浅薄。《史记·郦食其传》:『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2、<名>皮侯,兽皮制的箭靶。《仪礼·乡谢礼》:『射不主皮。』3、<动>剥去皮。《史记·刺客列传》:『因自皮面抉眼。』[皮里阳秋] 皮里,心里。阳秋,即《春秋》,其记事原则是寓褒贬于字里行间,不外露。
骨骨:gǔ 1、<名>骨头。《殽之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又] 指死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名>文学作品的刚健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又] 人的气质、气概。《宋书·武帝纪》:『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骨力] (1)力气。(2)笔法雄健有力。[骨立] 人相当消瘦。
贼贼:《酉集中·贝字部》《广韵》昨则切《集韵》《韵会》疾则切,□音蠈。盗也。《玉篇》刧人也。《书·舜典》□贼奸宄。〈传〉杀人曰贼。又《诗·大雅》不僭不贼。〈传〉不残贼。又《左传·僖九年》不僭不贼。〈注〉贼,伤害也。又《周礼·夏官·大司马》贼贤害民,则伐之。〈疏〉贼虐。又害苗之虫。《诗·小雅》去其螟螣,及其蟊贼。〈传〉食节曰贼。《陆玑疏》贼似桃李中蠹虫,赤头身长而细耳。
皮皮:《午集中·皮字部》《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从又,为省声。《长笺》从为形义俱远。当作从又从尸。《徐曰》又,手也。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又《释名》被也。被,覆体也。《韵会》皮肤,肌表也。《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注〉谓强语也。《后汉·张衡传》后人皮传,无所容篡。〈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又《博雅》皮,弁冠也。《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又皮侯。《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论语》射不主皮。〈注〉皮,革也。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又皮币。《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又腹心部曰皮室。《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又《博雅》重皮,厚朴也。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即湿地上苔衣也。又皮氏,县名。《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又皮山,山名。见《山海经》。又姓。郑大夫子皮,后汉皮扬,唐皮日休。又叶蒲何切,音婆。《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骨骨:《亥集上·骨字部》《唐韵》《韵会》古忽切《集韵》吉忽切,□音汨。《说文》肉之核也。《释名》骨,滑也。骨坚而滑也。《灵枢经》肾主骨,张筋化髓干,以立身。《周礼·天官·疾医》以酸养骨。〈注〉酸木味,木根立地中似骨。〈疏〉谓似人之骨立肉中者。《列子·天瑞篇》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又牲骨。《礼·祭统》凡为俎者,以骨为主。《仪礼·乡射礼注》以骨名肉,骨贵也。又姓。《隋书·骨仪传》骨仪,京兆长安人。又《唐书·东夷传》新罗,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以自别。又苦骨,苦参别名。又多骨,白荳□别名。见《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