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é gōng yǐn jiù
成语简拼:ZGYJ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責躬引咎
成语解释
躬:自身;引咎:承认过失。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成语示例
(1)臣等不能燮理阴阳,而上烦陛下责躬引咎,愿守散秩以避贤路。▲《宋史·五行志》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写着“责躬引咎”几个大字。
(2)东洲叔叔给舻娇和媛傈介绍了“责躬引咎”的成语故事。
(3)冠冠不会写成语“责躬引咎”的最后一个字。
(4)蓝溪中学的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责躬引咎”。
(5)小娟写不出成语“责躬引咎”,所以单元测试只有99分。
(6)臣等不能燮理阴阳,而上烦陛下责躬引咎,愿守散秩以避贤路。见《宋史·五行志》。
(7)去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校的大巴上,贵英大哥哥给卉宛和庞鑫讲解了『责躬引咎』的典故。
成语出处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权信任校事吕壹,壹性苛惨,用法深刻。太子登数谏,权不纳,大臣由是莫敢言。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自躬。』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引咎引咎:<书>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引咎自责。
责责:zé 1、<动>索取。《促织》:『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2、<动>责令;要求。《促织》:『因责常供。』3、<动>责备。《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4、<名>处罚。《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5、<名>责任。《谭嗣同》:『救护之责,非独足下。』zhài 1、<名>欠别人的钱财。《冯谖客孟尝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2、<动>讨债。《吕氏春秋·疑似》:『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后作『债』。[责成] 督促,要求人完成任务作出成绩。[责望] 互相责怪、抱怨。
躬躬:gōng 1、<名>身体。《中山狼传》:『我鞠躬不敢息。』2、<代>自身;自己。《诗经·氓》:『静言思之,躬自悼矣。』3、<副>亲自。《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引引:yǐn 1、<动>拉开(弓)。《塞翁失马》:『丁壮者引弦而战。』2、<动>延长;伸长。《三峡》:『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3、<动>拉;牵引。《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4、<动>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5、<动>带领。《垓下之战》:『项王乃复引兵而东。』6、<动>招出;牵连。《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7、<动>拿;举。《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8、<动>招引;引来。《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9、<动>避开;退却。《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10、<动>掉转。《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11、<动>延长;延续。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忽替引之。』12、<动>伸着。《中山狼传》:『引首顾曰。』13、<动>援引;引录;引用。《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14、<动>荐举。《史记·魏其武安侯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15、<动>承认;承担。《三国志·吴志》:『权引咎责躬。』今有『引咎辞职』。16、<量>长度单位。古代以十丈为一引。17、<名>序言。《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经引。』[引决] 自杀。
咎咎:jiù 1、<名>灾祸;灾难。《左传·昭公八年》:『诸侯必叛,君必有咎。』2、<名>罪过;过失。《出师表》:『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到之慢,以彰其咎。』3、<动>归罪;责备。《子鱼论战》:『国人皆咎公。』《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责责:《酉集中·贝字部》《广韵》《集韵》《韵会》侧革切《正韵》侧格切,□音窄。《说文》求也。《左传·桓十三年》宋多责赂於郑。又非也。《书·君奭》诞无我责。〈传〉汝大无非责我留。又诛责也。《诗·邶风·旄丘序》责卫伯也。《礼·表记》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己怨。〈疏〉责,谓许而不与而被责。又责让也。《左传·僖十五年》西邻责言,不可偿也。〈注〉微刺也。又任也。《孟子》有言责者。又取也。《战国策》归其刃而责之金。又问也。《史记·周勃世家》吏簿责条侯。〈注〉簿问其辞情。又自讼也。《前汉·韩延寿传》痛自刻责。又《集韵》《韵会》《正韵》□侧卖切。与债同。《周礼·天官·小宰》听称责以傅别。〈注〉称责,谓贷子。〈疏〉谓举责生子,彼此俱为称意,故曰称责也。《左传·成十八年》施舍已责。〈注〉止逋责。又叶侧棘切。《柳宗元·惩咎赋》既明惧夫天讨兮,又幽栗兮鬼责。惶惶兮夜寤而书骇兮,类麏□之不息。考证:(《礼·表记》君子与有诺责也)谨照原文与下增其字。
躬躬:《酉集中·身字部》《唐韵》居崇切《集韵》《韵会》居雄切,□音弓。《说文》躳或从弓,身也。《五经文字》躬,俗躳字。今经典通用。《易·蒙卦》见金夫不有躬。又《艮卦》艮其身,止诸躬也。〈疏〉躬,犹身也。《书·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诗·邶风》我躬不阅。又《周礼·春官·大宗伯》伯执躬圭。〈注〉以人形为瑑饰。又姓。《广韵》出《何氏姓苑》。又《韵补》叶姑弘切《易·震卦》不于其躬,于其邻。《班固·东都赋》登灵台考休徵,俯仰乎乾坤,参象乎圣躬。又叶俱王切。《□琳·大荒赋》延年其可留兮,何勤远以苦躬。纷吾情之骀荡兮,嗟吾愿有弗遑。考证:(《班固·东都赋》登灵台乎考休徵。)谨照原文台下省乎字。
引引:《寅集下·弓字部》《唐韵》余忍切《集韵》《韵会》《正韵》以忍切,□音蚓。《说文》开弓也。《徐铉曰》象引弓之形。《周礼·冬官考工记》维体防之,引之中参。又《广雅》演也。《易·系辞》引而伸之。又《尔雅·释诂》长也。《释训》子子孙孙引无极也。《书·梓材》引养引恬。又相牵曰引。《礼·檀弓》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注〉牵引进之,同于己子。《史记·秦始皇纪》诸生转相告引。又《集韵》导也。《史记·韩长孺传》奉引堕车,蹇。〈注〉为天子导引而堕车,跛。又却也。《礼·玉藻》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注〉引,却也。又相荐达曰引。《史记·魏其侯传》两人相为引重。〈注〉相荐达为声势。《后汉·张皓王龚传论》显登者以贵涂易引。又服气法曰道引。《庄子·刻意篇》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史记·留侯世家》道引不食谷。又治疾法有挢引。《史记·扁鹊传》鑱石挢引。〈注〉谓为按摩之法,夭挢引身,如熊顾鸟伸也。又十丈为引。《前汉·律正志》其法用竹为引,高一分,广六分,长十丈。引者,信也。〈注〉信读曰伸,言其长。又《广韵》《正韵》羊晋切《集韵》《韵会》羊进切,□蚓去声。《集韵》牵牛綍也。《礼·檀弓》吊於葬者,必执引。〈疏〉引,柩车索也。又《集韵》一曰曲引。《蔡邕·琴操》有思归引。又引古作□。
咎咎:《丑集上·口字部》《唐韵》其九切《集韵》《韵会》《正韵》巨九切,□音舅。《说文》灾也。从人从各。各者,相违也。《书·大禹谟》天降之咎。又《尔雅·释诂》咎,病也。〈疏〉罪病也。《广韵》愆也,过也。《易·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又《书序》殷始咎周。〈传〉咎,恶也。又与臼通。《晋语》宜咎。〈注〉咎。或作臼,古字通用。又与舅通。《仪礼·士昏礼注》古文舅作咎。《荀子·臣道篇》晋之咎犯。《左传》作舅。又《唐韵正》四十四有韵中之半,古与筱,小,巧,皓通为一韵。书大禹谟,民弃不保,天降之咎。易小畜,初九复自道,何其咎。经传子集如此用者甚多,非叶音也。又《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正韵》姑劳切,□音高。《广韵》臯陶,舜臣名,古作咎繇。《前汉·百官公卿表》咎繇作士。《书序》咎单作明居。〈传〉咎单,臣名。○按《集韵》《类篇》《韵会》《正韵》俱云姓也,误。又国名。《左传·僖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注〉赤狄别种。《陆德明·音义》咎,古刀反。又叶曁几切,音技。《史记·龟筴传》王若遣之,宋必有咎。后虽悔之,亦无及已。又叶跽许切,音巨。《三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臣,国受其咎。又叶巨又切,音旧。《诗·小雅》谋夫孔多,是不用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集叶疾救反。◎按《字汇》《正字通》俱以去声为咎字正音。考《玉篇》《广韵》《集韵》诸书,咎字□无去声一音。《字汇》《正字通》皆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