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zài shuāi sān hé
成语注音:ㄗㄞˋ ㄕㄨㄞ ㄙㄢ ㄏㄜˊ
成语简拼:ZSSH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当代成语
成语繁体:再衰三涸
成语解释
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成语用法
作定语;指每况愈下
近义词
再衰三竭、一蹶不振、大势已去
反义词
一鼓作气
成语造句
(1)含含写不出成语“再衰三涸”,导致语文测试仅仅考了97分。
(2)练习本的封面上写着“再衰三涸”几个大字。
(3)土桥初级中学的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再衰三涸”。
(4)汐桐大哥哥给梓冉和万婷讲述了“再衰三涸”的历史典故
(5)小丹不会写成语“再衰三涸”的最后一个字。
成语出处
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病根(指不平等条约)不除……我们国民的民气,再衰三涸,将要永远沦为外人的奴隶而不能振拔。』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再再:zài 1、<数>第二次。《滕王阁序》:『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数>两次。《送东阳马生序》:『日再食。』《促织》:『问者爇香于鼎,再拜。』3、<副>连接两个动作,表示先后关系。《活板》:『用讫再火令药熔。』[注] 在古代汉语中。『再』不是『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会』是说『三年之内会面两次』,不是『三年之后再会』的意思。[再蘸] (1)第二次斟酒。(2)再娶或再嫁。[再四] 多次。[再造] (1)重新获得生命。(2)重建。
衰衰:shuāi 1、<形>衰微;衰弱。《石壕吏》:『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2、<形>衰老。《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3、<形>衰败;衰落。《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4、<形>衰亡。《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cuī 1、<动>减少。《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2、<名>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在胸前。《殽之战》:『子墨衰绖。』[衰红] 凋谢之花。
三三:sān 1、<数>三;第三。2、<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尺] (1)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2)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三辅] 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三宫] (1)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2)三个星座。明(3)堂、辟雍、灵台。(4)皇帝、太后、皇后。[三军] (1)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2)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3)全军,通称军队。
涸涸:hé <形>水干。《韩非子·说林上》:『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柳宗《吏商》:『涸海以为盐。』
再再:《子集下·冂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作代切,音载。《说文》一举而二也。从冓省。《徐曰》一言举二也。《玉篇》两也。《广韵》重也,仍也。《书·禹谟》朕言不再。《礼·儒行》过言不再。〈注〉知过则改,故不再也。《左传·僖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又子例切,音祭。《楚辞·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与此其无异。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衰衰:《申集下·衣字部》《唐韵》所危切《集韵》双隹切,□音□。小也,减也,杀也。《类篇》浸微也。《韵会》弱也,耗也。又《集韵》初危切,音夂。《玉篇》等衰也。《齐语》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又《集韵》仓回切,音崔。《类篇》同縗[音cuī],丧服也。《礼·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齐衰恶筓以终丧。又邑名。《晋语》公子济河,召令狐臼,衰、桑、泉皆降。〈注〉三者皆晋邑。又《集韵》蓑本字。《说文》草雨衣。秦谓之萆。《诗·小雅》何衰何笠。《石经》作蓑。又《韵补》所类切,音帨。《东方朔·七谏》驽骏亲而不分兮,服疲牛而骖[音cān]骥。年滔滔而日远兮,寿冉冉而愈衰。《说文》作□。《类篇》作□。
三三:《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弎《唐韵》《集韵》《韵会》苏甘切《正韵》苏监切,□飒平声。《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谓以阳之一合阴之二,次第重之,其数三也。《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史记·律书》数始於一,终於十,成於三。又《周礼·冬官考工记》凡兵无过三其身。又《左传·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慎,务三而已。一择人,二因民,三从时。又《晋语》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语》人三为衆[音zhòng],女三为粲,兽三为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汉复姓。屈原之后有三闾氏,三饭尞之后有三饭氏,三州孝子之后有三州氏。又去声。《韵会》苏暂切。《论语》三思而后行。又本作参。《博雅》参,三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参分其股围。《前汉·□法志》秦造参夷之诛。□与三同。又《韵补》叶疏簪切,音森。《诗·召南》摽有梅,其实三兮。下叶今。叁。
涸涸:《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下各切《集韵》《韵会》《正韵》曷各切,□音鹤。《尔雅·释诂》竭也。《礼·月令》仲秋之月水始涸。又《集韵》《韵会》《正韵》□胡故切,音护。义同。《说文》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