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ùn páo bù chǐ
成语简拼:YPBC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縕袍不恥
成语解释
缊袍:以乱麻、乱棉絮成的袍子,指古代贫者之衣;耻:丢脸。虽然穿得很破,而不认为丢脸。形容人穷志不穷。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示例
(1)服之不衰,身之灾也;缊袍不耻,志独超欤。(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衣服》)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缊袍不耻”几个大字。
(2)颢雨叔叔给宇丹和愫彤介绍了“缊袍不耻”的成语故事。
(3)胡胡写不出成语“缊袍不耻”的拼音。
(4)敏敏不会写成语“缊袍不耻”的最后一个字。
(5)南辛镇中学的广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缊袍不耻”。
成语出处
《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不耻不耻:[bùchǐ] 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下第子不耻,遗才人耻之。――唐·贾岛《送沈秀才下第东归》。
缊缊:yùn 1、<名>新旧混合的丝绵。《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2、<名>乱麻。《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3、<形>乱;纷乱。班固《东都赋》:『宝鼎见兮色纷缊。』4、<动>包藏。《谷梁传·僖公五年》:『晋人执虞公。执不言所于,缊于晋也。』[缊褐] 破旧的粗衣。[缊巡] 并行的样子。
袍袍:páo(袍儿)中式的长衣服:皮袍;棉袍儿;长袍;旗袍儿。也叫袍子。
不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耻耻:chǐ 1、<名>耻辱,可耻的事情。《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2、<形>羞愧,羞惭。《卖柑者言》:『坐糜廪粟而不知耻。』[又] <形意动>以……为耻辱。《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3、<动>侮辱;羞辱。《国语·勾践栖会稽》:『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袍袍:《申集下·衣字部》《唐韵》薄褎切《集韵》《韵会》蒲褎切,□音軳。《广韵》长襦也。《释名》袍,丈夫着下至跗者也。袍,苞也。苞,内衣也。妇人以绦作衣裳,上下连,四起施缘,亦曰袍,义亦然也。《后汉·舆服志》袍者,或曰周公抱成王宴居,故施袍。又《尔雅·释言》襺也。《礼·玉藻》纩为襺,縕为袍。《论语》衣敝縕袍。又衣前襟。《公羊传·哀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又《礼·丧大记》袍必有表。〈注〉亵衣。又《韵补》蒲侯切,叶音抔。《诗·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又《集韵》薄报切,音暴。《类篇》同袌。或作□、□。
不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耻耻:《未集中·耳字部》《正字通》俗耻字。(耻)《唐韵》敕里切《集韵》丑里切,□褫上声《说文》辱也。从心耳声。《周礼·地官·司救》耻诸嘉石。〈注〉耻辱之也。《左传·昭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国乎。〈注〉言不可辱也。又《广韵》慙也。《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注〉人不可以无所羞耻也。或作誀。《六书总要》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凡人心慙,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伪作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