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yūn yūn hū hū
成语简拼:YYHH
常用程度: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暈暈忽忽
歇后语:四两烧酒进肚
成语英文:muddleheaded
成语解释
指人头脑不清醒。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指头脑不清醒
近义词
晕晕乎乎
反义词
清清楚楚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晕晕忽忽”几个大字。
(2)成语晕晕忽忽和「老老少少」一样,都是叠字成语。
(3)花花写不出成语“晕晕忽忽”,因此期中考试才98分。
(4)蔻蔻不会写成语“晕晕忽忽”的最后一个字。
(5)铭达叔叔给琰黎和懿瀚讲述了“晕晕忽忽”的成语故事。
(6)我已经喝得晕晕忽忽了。
(7)肖寨门初级中学的谬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晕晕忽忽”。
(8)他们倚靠在4203-RD上,一板一眼地做起那套温柔把式:拉手、深浅有度的亲吻、晕晕忽忽地往地上滑,我这个糟糕的重负则跟着他们倒地。
(9)他快乐得昏昏沉沉,晕晕忽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10)去多卡寺的飞机上,秋玉姐姐给立平和郡楠讲了『晕晕忽忽』的历史故事。
(11)她不准他晚上出去,也不准他好好的睡觉,他一点主意也没有,成天际晕晕忽忽的,不知怎样才好。
现代字典
康熙字典
忽忽忽忽:[hūhū] (1)失意貌。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2)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离开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晕晕:yùn 1、<名>日、月周围形成的光圈。《韩非子·备内》:『日月晕围于外。』[引] 光影模糊的部分。韩愈《宿龙宫滩》:『梦觉灯于生晕。』2、<形>昏眩;眼花。姚合《闲居》:『眼晕夜书多。』
忽忽:hū 1、<形>不经心;不重视。《促织》:『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2、<形>快捷;迅速。《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3、<副>忽然;突然。《桃花源记》:『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4、<形>广远;渺茫无边。《国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5、<量>长度单位。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晕晕:《辰集上·日字部》《广韵》《集韵》《韵会》王问切《正韵》禹愠切,□音运。?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49455.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张云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911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释名》晕,卷也。气在外卷结之也,日月俱然。《史记·天官书》两军相当,日晕。
忽忽:《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呼骨切,音笏。《说文》忘也。忽忽不省事也。《晏子春秋·齐役者歌》忽忽矣,若之何。又《广韵》倏忽也。《尔雅·释诂》尽也。〈注〉忽然尽貌。《左传·文五年》臯陶庭坚,不祀忽诸。又灭也。《诗·大雅》是绝是忽。〈传〉忽,灭也。又《集韵》轻也。一蚕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刘德曰》忽,蜘蛛纲也。又慢忽也。《后汉·崔駰传》公爱班固而忽崔駰。又忽荒,空无着也。《贾谊·服赋》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又姓。明有忽忠,忽明。又通作曶。《前汉·扬雄传》时人皆曶之。〈注〉与忽同。又仲忽,人名。《前汉·古今人表》作中曶。亦通作笏。《仪礼·士丧礼》竹笏。〈注〉今文笏作忽。亦通作芴。《荀子·正名篇》芴然而粗。〈注〉与忽同。无根本貌。又叶火一切,音翕。《前汉·班固叙传》元元本,木数始於一,产气黄钟,造计杪忽。又叶许月切,音血。《陆机·云赋》盈八紘以余愤,虽弥天其未泄。岂假期于迁晷,迈崇朝而倏忽。《说文》从心勿声。《长笺》亦书作□。◎按今字,皆从小篆出,止可依《说文》疏解,如忽字,借义通义甚多,而精蕰正伪必援古文大篆,以折今文,则衆[音zhòng]义皆可废矣。说今文之字,惟从今文,驳正经史借用处,则字义已明,不必过为迂论臆断也。凡诸部字,不多引精蕰正伪辨驳者,俱仿此。